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不斷重視,以及對農民返鄉創業的鼓勵,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選擇回到農村。其實大家在農村,考慮比較多的創業項目,主要還是集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近些年來,由於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的興起,很多農民也比著葫蘆畫瓢,在自家的耕地上種起了瓜果,以供遊客來採摘。
現在各種採摘園紛紛出現,但是有些農民的採摘園卻沒人光顧,結果當然是掙不到錢。有些農民認為自己無法與大型生態觀光園競爭,也有農民覺得是採摘園太多,市場已經飽和。其實這些觀點都是片面的,原因如下:
首先,在工作之餘,城市的人們也需要有一個放鬆身心的地方,而且城裡的很多孩子都沒有見過田中的瓜果,他們對採摘都是有需求的。其次,雖然沒有大型生態觀光園的資金與技術,但是農民自家的瓜果園在成本上的優勢很明顯。最後,大型生態觀光園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讓人像是走進了大公園,但農民自己的瓜果園更接地氣,更能讓人體會到採摘的快樂。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人口與規模的持續擴大,未來的採摘園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場。農民的小型採摘園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揚長避短,也能展現出很強的競爭力。但是現在有的農民卻沒有賺到錢,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看看這些賺錢的農民,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1,在聊城有一位姓盧的農民朋友,他的採摘園就比鄰居家的效益好。在當地人們基本上都是種植杏樹、桃樹、蘋果、梨、西瓜、甜瓜、櫻桃等,這些瓜果有的夏天成熟,有的秋天成熟。而盧大哥主要種的就是桃子,他種的桃樹與別人的卻不一樣,他的全部都是秋桃,這些桃子正好趕在秋高氣爽的國慶節前後成熟。
秋桃生長時間長,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大,盧大哥為什麼要種這種桃樹呢?他認為秋季天氣涼爽,這個時間的氣溫更適合人們前來採摘;另一方面,當地種植秋桃的人非常少,很多人對於秋天的桃子非常好奇。
在當地秋桃本身就很稀奇,而且口感也非常脆甜可口,這就是差異化。秋天氣溫不冷不熱,適合人們外出活動,而且在盧大哥的果園裡,籃子、梯子、清水都很齊全,方便人們採摘、清洗和品嘗,這就是人性化。從盧大哥的說法與做法中我們可以看出,採摘園的人性化和差異化非常重要。
2,在內黃縣東部有個鄉鎮,由於此處是沙質土壤,在這裡棗樹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在當地有一位劉姓的農民大哥,他的地裡面也種了不少棗樹,但是他卻在大道邊承包了一片地,做起了鮮棗採摘。因為他們這裡離市區很近,這條路又是通往附近城市的主幹道,所以人流量非常大。而且劉大哥還在棗樹下面種植了花生和紅薯,在收穫的季節,每當到了周末,來這裡打棗、挖紅薯、挖花生的孩子特別多。
自家有地為何還要承包別人的呢?棗樹下面為何還要種植紅薯或花生呢?對此劉大哥認為,農民自己搞採摘園,一定要選擇一個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另外,還要增加採摘的樂趣,特別是能讓孩子們玩高興。
從劉大哥的思路中我們可以明白,相對來說農民的經濟能力有限,無法去大量宣傳,因此採摘園的選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離城市不遠的道路邊,在旅遊景區的附近,這些地方人流量大,比較適合農民搞採摘園。而且在經營上要學會創新,要懂得創造樂趣,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體驗。
總之,農民朋友首先應該學習農業知識,為消費者種植出優質的農產品,這才是經營採摘園的基礎。另外,農民朋友還應該注意這幾個方面:選址要有人氣、採摘要有樂趣、經營要人性化,而且最好是能有自己的特色。農村有些採摘園不賺錢,很可能是這幾點沒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