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花節節高」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農村諺語,此外現在還有很多關於「芝麻開門」的故事和節目。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食用的香油,也是用芝麻磨製而成的,說起芝麻,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長在地里的芝麻?河南平輿縣歷來都有種植芝麻的習慣,平輿的芝麻也是遠近聞名,芝麻對平輿的農民來說並不陌生,每年到了秋季,這裡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芝麻地。
去年平輿的芝麻產業創造了十五億元的經濟產值,小小的芝麻給這裡的農民帶來了大財富。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難的,芝麻雖小,但想要做好並不容易。芝麻從種植到收穫,再製成成品,最後賣給消費者,整個過程對農民朋友來說存在著很多困難。
困難一:芝麻的產量比較低,每畝地收穫的產量只有幾十斤左右,收益也非常低,這就影響了農民種植芝麻的積極性。困難二:以前的芝麻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怕澇,如果在芝麻快要成熟的時候下場大雨,很可能就會造成絕收。困難三:芝麻的加工效率低,無論是芝麻的收穫,還是將芝麻磨製成香油,都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難以形成規模。困難四:芝麻的製成品比較少,人們對芝麻的消費能力有限。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這麼多的困難擺在了這些農民的面前,他們會怎麼做呢?對於有芝麻種植傳統的平輿農民來說,他們不想放棄,俗話說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如何才能將芝麻的產量提高呢?如何才能讓芝麻產業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呢?針對這些困難,當地農民也想出了自己的妙招。
首先,之前農民都是先把芝麻秸曬乾,然後通過敲打來收集芝麻粒,這樣干透的芝麻粒會落下來,而還未乾的芝麻粒就會隨著芝麻秸被農民扔掉。針對這個問題,這些農戶就把敲打過的芝麻秸繼續晾曬,過幾天再打一次,這個小小的舉動,一下子就把芝麻的產量提高了20%。
在芝麻收穫前半個月,天氣變冷,芝麻頂端的花和果形成不了產量,而且還消耗了養分。對此,這個時間把芝麻頂端部分去掉,可以讓更多的養分供給下面的芝麻粒,這樣可以讓芝麻的產量再提高十幾斤。
其次,通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當地的老農終於培育出了一種既高產又抗澇的芝麻。至此,在平輿制約芝麻種植的問題解決了,那麼芝麻加工上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芝麻主要被用來加工成香油,用傳統的石磨磨製的香油口感好,但是生產效率卻很低。針對這個問題,當地有人對傳統方法進行了改造,在保留原有口感的同時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最後,有了好的芝麻製品,怎樣才能轉換成財富呢?推廣就成了關鍵!對於這個問題,當地也有人想出了妙招,那就是建造芝麻主題小鎮。在芝麻小鎮上,人們既可以體驗到芝麻的種植和加工,還可以品嘗到芝麻製品的味道。此外,當地農民在收穫芝麻之前,有些人還會把芝麻花和芝麻葉摘下來賣,芝麻花可以做成花茶,芝麻葉可以做成乾菜。這樣種一季芝麻,就可以有三份收入。
這一系列的妙招,使得平輿的芝麻產業越做越大,小芝麻成就了大財富,也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其實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只要我們明確了方向,在摸索中不斷總結問題、解決困難,肯定會有一個好的結果。當地農民解決困難時的態度和思路,對你又有什麼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