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城」贛州的美酒傳說

2019-10-13     大羅言酒

「虔城」贛州,這裡是辛棄疾詞中郁孤台下的清江水畔,還是珠江、贛江的發源地,更是江西省的四分之一。

贛州地區建城的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始於此時。

贛州是一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城的古代遺蹟星羅密布,被譽為「宋代博館」。它的飲食文化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娓娓道來。

在贛州,年初一吃羹湯,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驚蟄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飯,立夏釀豆腐吃米粉肉,端午節粽子鴨蛋,六月六燒酒狗肉,新谷登場薦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節殺鴨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餅剝芋頭,重陽薯苞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臘月初八臘八粥,二十四送灶神過小年,除夕油炸糍粑……

除了這些烘托節日氣氛的傳統美食,日常民間也有不少好吃的。

魚餅

魚餅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在上古時期,舜帝南巡,深得他寵幸的瀟湘二妃陪伴左右。由於旅途勞累,二妃茶飯不思,日漸消瘦。無奈中舜帝便尋名方,仍不能緩解。

後來一個名叫伯的漁夫,奉上他精心製作的魚餅,瀟湘二妃吃後,頓覺精神倍增,旅途勞累一掃而除。愛民如子的舜帝,見魚餅如此神奇,遂令伯將製作方法傳與眾人,自此魚餅廣為流行。

魚餅以浙江溫州魚餅、江西贛州魚餅和廣東順德魚餅最為有名。贛州魚餅是「贛州三魚」之一,魚餅,圓圓的外形、元宵大小。其做法頗為複雜,先要將草魚去皮剔骨留肉,用刀剁碎或者用木槌搗碎,加上紅薯粉、雞蛋清、鹽等配料,手擠成魚丸子,下鍋里用油炸成金黃。

魚餅可以趁熱吃,也可以用來汆湯,與肉丸一起做湯,炸過的魚餅會吸收湯汁的鮮美,又不會散開,好吃更好看。

荷包肉

因用荷葉包紮而成,故又名荷包紮。據說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餘人戴衙亨喜中狀元,他讓來家慶賀的人吃過宴席後,每人帶一隻荷包紮回家,讓家中老人品嘗。所以一時之間,「荷包紮」又稱為狀元菜。

戴衙享,與兄弟戴心亭、叔父戴均元和父親戴第元均顯赫於朝,合稱南安四戴。和他們家往來,而且得到敬老的食品,自然影響廣泛。之後,南康、上猶、崇義、大余都受到其影響。

荷包紮,不但配料講究,而且製作的時候還得需要一些手上功夫。因此南康因手工製作分成了兩派,一派為發源正宗地"大余荷包紮",另一派為"南康荷包紮"。

兩派區別是:大余荷包紮和肉的時候耨米摻的多,米粉摻的少,這樣用荷葉包的時候就更容易成型,吃的時候比較有嚼勁。南康荷包紮和肉是,基本用米粉,糯米摻的很少,包的時候手法要求快和准,要不然很難成型,這樣做出來的「荷包紮」,肉香十足,入口即化。

贛南小炒魚

贛州的一道傳統菜。相傳,贛南小炒魚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王守仁在贛州任巡撫時曾聘用凌廚子做菜,凌得知王愛吃魚,為顯示自己的烹飪技藝,經常變換魚的做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賞識。

有一次凌炒魚放醋,別具風味,王吃後十分高興,就把凌叫來,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凌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小酒(贛州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於是就隨口應道:"小炒魚",這菜也就因此得名。

贛南小炒魚,在贛州的本地特色菜館裡基本都能嘗到。除了主料草魚,輔以生薑、蔥、紅椒、醬油等作料烹飪而成,色澤金黃、味鮮嫩滑。

另外,陡水湖全魚宴、客家釀豆腐、蝴蝶魚、蛋菇湯、興國魚絲、竹筒粉蒸腸、民間瓦罐煨湯、豫章酥鴨、四星望月等,也是贛州美食之旅不容錯過的地方特色菜肴。

贛州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有上千年歷史,並且留下了許多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故事。

其中,"楊救貧十字街口開井,縊頸盧王"的傳說,更是家喻戶曉,傳說的真偽並不重要,而由此產生的意義更為重要,就像這則傳說里的「東門井」一樣,它如何產生的不重要,而他千百年來滋潤著虔州百姓卻是不爭的事實。

說起這「東門井」,與贛州的白酒有著密切的聯繫。

民國時期,贛州城流行"大碼頭的水,二城門的風,營角上的嘴,忠節營的鬼,東門井的酒……"等"贛州之最"。"東門井的酒"說的是「萬源酒棧」生產的佳釀。那時,東門井,水涌如潮,甘洌可口。借著井水的美妙,做出的酒清醇滋潤,非常好喝,也因此贛州白酒的名聲開始傳遍全國。

贛州,群山蒼翠,碧水長流。洋溢著濃郁的南國風情。當地現代風格的高樓大廈與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築交相輝映,使這座千年古城充滿勃勃生機。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Yn7ym0BMH2_cNUg2N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