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解密|跟著紀錄片「探墓」,到底是種什麼體驗?

2020-05-21     文娛頭版

原標題:主創解密|跟著紀錄片「探墓」,到底是種什麼體驗?

700年懸案由你揭開。

「不論你是身經百戰的摸金極客,還是初出茅廬的探墓小白,700年懸案由你破解……」如果沒有這段開場白,觀眾也許會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遊戲。但的的確確,這是一部考古紀錄片。

由優酷獨家出品,中央新影集團發現紀實傳媒與芒果娛樂聯合製作的5集互動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以下簡稱《古墓派地下驚情》)4月28日上線播出。不同於傳統歷史紀錄片的呈現方式,又有別於以往紀錄片的觀看感受,節目播出4集以來,移動端新增的互動模式吸引了不少歷史愛好者、紀錄片愛好者們的關注。

國內首部互動紀錄片到底有什麼不同?《古墓派地下驚情》又是如何誕生的?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連線優酷紀錄片中心總監、《古墓派地下驚情》總監製張偉,製片人劉揚,總策劃、總導演董浩珉,解密首部互動紀錄片的誕生軌跡。

01、互動的開始:故事化、懸念化

故事還要從福州茶園山出土的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說起。

1986年8月1日,福州市的茶園山一個建築工地發現一座南宋無名氏夫妻墓葬,在出土絲織品等大量珍貴文物的同時,墓葬中的屍體不腐、墓主身份撲朔迷離、夫妻死因不明等成為當時考古屆一大奇案。

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編織成為互動內容,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董浩珉說,引入互動概念後,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實現充分互動的可能,「選擇現在的故事,首先我對其中絕大部細節都非常熟悉,我知道通過怎樣的資源來獲取大量內容,而曲折的故事又為我們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劉揚也提到,團隊選中茶園山南宋古墓,是在梳理了30多年來的中國考古發現後,認為這個墓葬有非常多的疑點,「就像一個案件,解決一個疑點又發現另一個」。

所以,觀眾看到了墓葬挖掘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跨越百年為何屍身依舊不腐?墓葬主人究竟是什麼身份?死因為何?《古墓派地下驚情》圍繞茶園山宋墓的出土文物追溯墓主生平,讓觀眾「化身」為在現場的考古學家,跟隨線索一探究竟。

為歷史故事賦予帶有懸疑色彩的破案過程,原本略顯枯燥的考古過程忽然變得有趣起來。董浩珉坦言,在《古墓派》系列前幾季的審片過程中,同在身旁觀看的女兒絕大部分沒能堅持看到最後,《古墓派地下驚情》上線後,女兒不僅看下去了,更是每集追著看完。

一直以來,科學節目創作者出身的董浩珉始終希望,知識類節目能夠擁有足夠的吸引力引發更多關注,而這次的《古墓派地下驚情》讓他看到了「互動」對於歷史文化紀錄片而言,更好地實現其知識傳播功能的可能性。

02、把互動玩起來

當拍攝故事敲定後,《古墓派互動季》進入了節目製作的核心環節:互動。

2019年被視為中國互動影視創作的「元年」,不僅純互動劇頻頻出現,《明星大偵探》等綜藝節目特別製作互動版本,《古董局中局之佛頭起源》《龍嶺迷窟之最後的搬山道人》等劇集也試水互動,作為紀錄片品類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優酷出品的《古墓派地下驚情》要如何入手?

無法與藝術虛構的劇集、綜藝的「互動」手段相同,紀錄片的互動不能天馬行空。

在考慮所有可能性後,主創團隊決定,讓觀眾「化身」為在現場的考古學家,在一個模擬真實的環境中作出自己的選擇。了解考古工作,不如親自「下墓」體驗。

明確「互動」這一最終目的後,接下來的工作也變得清晰多了。

對於內容創作而言,紀錄片需要發現並拍攝更多隱藏信息,以保證每一次互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對此,拍攝團隊不得不增加拍攝素材,也諮詢了大量的醫學專家。此外,主創團隊還發掘出大量保存在醫學院的實體證據,包括節目中呈現的衣物、漆器等,以更為全面地梳理細節。

「這次的創作過程,首先要嚮導演組強調一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架構起非線性敘事思路,因此,工作量會比預計的多出約1/2。」董浩珉說。

製作方面,劉揚則認為首先要明確哪些能實現,哪些不能:帶入「考古學家」身份的觀眾,在發現一座疑點重重的墓葬後會有哪些行為?

對此,節目設置了一系列互動節點:在建築工地發現墓葬後,「就地開棺」還是「運回實驗室」;屍體不腐的原因,你認為是自然還是人為;女屍衣服上的血跡是死前產生還是死後造成……

就這樣,每集總時長不到20分鐘的紀錄片,在移動端被分為幾十個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的片段,像遊戲一樣有了主線和支線劇情。而在每段劇情快結束時,觀眾則按照出現互動節點指示操作,開啟下一段故事。

除了這些基礎的「選擇題」,紀錄片還將考古手段加入到互動環節。如滑動按鈕打開棺蓋、點擊螢幕煽動扇子、長按螢幕加熱丹爐、提取丹砂中的水銀等,這些「強參與」帶來更為沉浸式的「探墓」體驗。

另外,每當觀眾做出一次選擇或完成一次任務,螢幕上都會有相應的鼓勵標語,這又在無形中增加與觀眾的情感互動,吸引操作者繼續「走」下去。同時,觀眾還可以隨時點擊右下角的「故事線」查看總體進度和未解鎖情節,多線劇情的鋪陳和未知故事的探索機制為觀眾「N刷」創造了可能。

當循著一條條線索填補未知時,另一個謎題又隨之而來……

在劉揚看來,《古墓派地下驚情》的主要製作目的,不在於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劇情或發現不一樣的答案,而是希望觀眾能夠通過思考,獲得更深層次的代入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同步參與探索的過程。

03、「試錯」產品

然而,「用互動走向觀眾」的過程卻並不容易。

《古墓派地下驚情》第二期片頭首先是一分鐘的上集回顧,與首期節目片頭出現的片花和玩法介紹相比,節目從第二期開始更快「入題」。

這一調整,是主創團隊在看過第一期節目反饋後,臨時做出的修改。

除片頭外,製作團隊還根據市場數據反饋、彈幕評論等內容進行製作修改,包括觀眾進行選擇的停留時間、增加互動問題數量、設置開放性選擇等,以提供更好的互動體驗。而這種依據數據反饋對內容及時調整的製作方式,貫穿整個播出季。

在主創團隊看來,當前上線的《古墓派地下驚情》還有許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如部分事實性錯誤、互動與內容的結合度、技術局限導致許多想法的落地實施有難度等。

「從觀眾角度講,對於來到這裡能看到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想像都是不一樣的」,劉揚坦言,「這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實踐,最大的意義在於團隊往前邁了一小步。相比做成一個完美的互動紀錄片產品,更希望《古墓派地下驚情》是一個試錯產品。」

作為國內首部互動紀錄片,無論是製作團隊還是導演團隊,都認為《古墓派地下驚情》的表現「超出了設想和預期,是一次從0到1的嘗試」,「因為誰也沒幹過,不管對於誰,(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都是有風險的嘗試」。

目前,《古墓派地下驚情》每一集設定了不同的「路徑」,但結局都會指向一個——這也是許多觀眾表示「互動不過癮」的地方。張偉透露,將來,互動紀錄片還會嘗試指向不同的結局,把更多選擇權交給用戶。

張偉認為,紀錄片行業的創新性嘗試從未停歇。5G時代,《古墓派地下驚情》用形式的創新、互動的助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體現著紀實影像的使命。

-END-

輪值主編:彤童

作者:四方

編輯:宓柯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USwNnIBiuFnsJQVU1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