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老師和陳果老師曾經都是因網絡而紅極一時,又因網絡而漸歸於沉寂的人物。那麼,她們到底是因何而紅,又因何而漸歸於沉寂呢?
我們先說于丹。于丹是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于丹的走紅,是在百家講壇主講《論語》而紅遍大江南北的。雖然如此,但她的「論語課」始終備受專家學者的批評。批評的根本原因乃是于丹教授講《論語》,不是從《論語》字詞句在當時的意義出發來講《論語》,而是從自己的心得出發,撇開字詞句的歷史語境,結合當下的現實來講《論語》的。很明顯,于丹教授的這種講法明顯地有偏離《論語》本意的弊端,有譁眾取寵的成分。可以說,于丹教授的這種講法已經為自己走下「神壇」埋下了伏筆。
加速她走下神壇的第二個原因,乃是她不該到北大去湊熱鬧。當時的情況是:于丹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的一次崑曲商演活動上被邀請做總結髮言,結果她的話還未講完,就被在場的北大學生高呼「滾下去」!客觀地看,此次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據筆者看來,根本原因還是于丹教授忘記了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身份。于丹教授是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換句話說,她的專業乃是新聞傳播學,不是同《論語》有關的國學,更不是中國古典戲曲學!
最終把于丹教授還原為本來的于丹教授的是她此後的一系列以「國學大師」自居的、出場費據說還頗高的到處講演國學的活動,以及這類活動中他表現出來的同《論語》精神格格不入的許多頗具「大腕」風格的舉動。這些事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網上搜搜,這裡,筆者不再囉嗦。
總之,回顧一下於丹教授的「走紅」經歷及「失紅」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于丹教授始終走在一條「錯位」的人生道路上!她本是學傳媒教傳媒的,卻始終不講傳媒、不評傳媒,她始終扮演的是「國學大師」!
陳果老師的「走紅」和「失紅」沒有于丹教授複雜,但從我們能看到的資料看,她還是偏離了她的「本業」!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教書育人的事業靠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實幹,不能靠一時的心靈雞湯式的譁眾取寵!譁眾取寵乃是商業上的營銷行為,可以博得大眾一時的好感、動心,但最終都要歸於沉寂。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樹人」是多麼地艱辛與不易。
囉嗦了這麼多,那麼,于丹教授和陳果教授的事情究竟給我們當老師的提供了哪些啟示呢?筆者以為,啟示主要有三: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當教師應懂得守住「本分」、老師的事業本質上是寂寞的事業 。
一、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古代教育名篇《學記》上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說是道出了「為人師」的真諦。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把《學記》上的這句話說清楚,讀者諸君自會明白。把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單憑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是不能夠做老師的! 把這句話的含義闡釋一下,有三個要點:
1. 要當老師,不能只憑死記硬背的學問;
2. 要當老師必須將自己的學問「化入」自己的血夜。清代國學大師戴震說:「苟知學問猶飲食,則貴其化,不貴其不化。記問之學,入而不化者也。」
3. 要當老師,除了要有學問、要將自己的學問「化」入自己的血液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踐行。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除了他有學問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乃是他能身體力行!設想一下,如果孔子也像于丹教授一樣,講的是「仁義禮智信」,做的卻是另一套,他還能教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十大賢哲嗎?
二、當教師應懂得守住「本分」
老師的本分是什麼?筆者以為有兩層。一是凡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個教師在學校里都不是萬能的,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而且學校層次越高,這種專業性越突出;在這個方面,即使那些被人們稱為「大師級」教師,也不能例外。所以,你要跨專業做教師,但前提恐怕你得是個天才。二是教師這一職業歸根結底乃是育人的,育人是每個教師真正的「本分」,而育人這個本業不能靠「心靈雞湯」來支撐,育人得靠自己一身的學問和一生的踐行來支撐。于丹教授和陳果教授顯然都違背了這個原則。
三、老師的事業本質上是寂寞的事業
前面說過,老師是育人的,而育人的事業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實幹,要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實幹精神;育人不能靠一時的心靈雞湯式的譁眾取寵!所以,育人的事業本質上寂寞的,是與「轟動效應」絕緣的。能「轟動」的乃是各種各樣的「明星」,不是老師。老師的事業如同遍布天涯海角的小草,它很普通、很平凡、很不起眼,但大地始終需要它,它自己有時也很頑強——這就是教師,如此簡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