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河北特色的5種民間藝術,知道3種以上算你厲害!

2020-04-09     定興微傳媒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時光,留下許多文化遺產,這些都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我們每一個人對遺產都要心存敬畏、對文化充滿自信。

1、蘆葦工藝畫

唐海七農場以蘆葦工藝畫為突破口著力發展旅遊經濟,該場以「開發建設濕地原生態旅遊區,建成曹妃甸港區安居休閒的後花園」為目標,堅持把濕地作為一種資源、資產、資本來經營,依託廣闊濕地資源,不斷探求蘆葦深加工項目。目前,已成立了濱海蘆葦工藝公司,加工生產各種規格葦藝製品200餘件,並成立了專門的經銷店負責營銷。濱海蘆葦工藝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傳統的蘆葦粗加工、初加工局面,為進一步推進蘆葦深加工項目奠定了基礎。

2、井陘拉花

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的西陲,東距省會40公里。井陘拉花產生併流傳於井陘縣境內,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明清,源遠流長。井陘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井陘拉花經過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全國,名揚海外。

井陘拉花有多種流派沿傳,有關「拉花」稱謂的傳說很多。一說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說「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說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3、固安相子(邢氏紙雕)

「固安相子」俗稱邢氏紙雕,因作品栩栩如生和實物真實相像,所以取名為「相子」。作為我國獨一無二的民間藝術,固安相子是一種以經過特殊處理的紙張為原料,塑形為主、雕刻為輔的工藝,最早起源於寺廟裡的1造像和油漆彩畫。產生於清代中期,發源廊坊市固安縣,目前的傳承人為第五代傳人邢坤。

「固安相子」(邢氏紙雕)其作品體質輕、堅固、不怕水,以「抓胎一絕」而著稱,在民間影響力很大。其作品多種多樣,作品精緻而獨特,做工複雜而細膩,有戲劇用的帽子、頭飾;有各式各樣的京劇臉譜,來源於民間的題材也很廣泛,像民間故事中的麻姑獻壽,表現喜慶的吉慶有餘,表現日常生活的小馬拉車,還有龍頭風箏的造型等等。

4、桃林坪花臉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南楸樹樑進行了一場激戰,多員名將浴血奮戰,擊敗敵寇。後來,當地百姓為紀念當時的戰鬥場面,按老人的傳說,精心組織,刻苦排練,組建了花臉社火,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桃林坪花臉社火歷史悠久,臉型奇特,服裝道具古老,武藝高超,作品齊全。有嚴密的組織,表演隊伍龐大,以護綱護駕做依託,有無形的組織紀律,建立起一種自發的秩序,而且表演技藝獨特,每次舉辦表演活動,都有省內外數百名攝影記者前來採風。

5、永年抬花桌

永年臨洺關抬花桌是一種具有鮮明燕趙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文化樣式,融民間工藝製作、抬舞、吹奏、打擊等於一體,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永年縣的臨洺關鎮六道街,興始於唐代初期。

據記載,隋末秦王李世民在臨洺關西五里處之婁山駐軍,與在永年稱王的竇建德對陣打仗,後李世民取勝,建立唐朝。李世民登基,並開創貞觀盛世,李世民命尉遲敬德在臨洺關造觀音閣,民間大慶,結花插桌,鑼鼓開道。之後,抬花桌便延續下來,成為民間歡慶豐年、節典盛慶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動。

以上5大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范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NbpYnEBiuFnsJQVhn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