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熊孩子打賞主播40萬,父母欲哭無淚,培養孩子金錢觀刻不容緩

2020-03-25     教育思享

今年的「寒假」特別長,急壞了家長,也讓一些孩子徹底放鬆在漫長的宅家過程中。

不久前,江蘇的一個宅在家裡的熊孩子就闖了大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他和另一個13歲的朋友一起打賞主播、玩遊戲,花光了家裡僅有的40萬元賣房款。

據知情人介紹,江蘇的盛先生幾年前做生意虧了本,欠下70萬元的債務,為了還債賣掉了房子獲得了80萬的房款,自己和11歲的兒子住進了哥哥家裡。這80萬房款其中30萬還了部分外債,剩下的本準備年後還,就存在了自己母親的銀行卡上。沒想到疫情爆發,道路封鎖,還款日期一再延後,而當疫情好轉,盛先生父母取錢的時候,才發現,這40萬元只剩下了兩毛三。

通過銀行流水發現,大部分錢都被花在了一些網絡平台上,盛先生這才知道,自己的這40萬元準備還債的錢都被11歲的兒子用來給主播刷禮物和充值遊戲了,盛先生是欲哭無淚。

其實近年來熊孩子打賞主播、玩遊戲花光家裡錢的新聞屢見不鮮。2020年初,陝西渭南一個11歲男孩用自己媽媽的手機以查作業為名一周花掉了3萬多元的「救命錢」,打賞給了網絡主播;2020年2月,陝西大同韓女士發現,僅僅3天的時間裡,自己10歲的兒子就因為打賞主播而花掉了自己銀行卡上近10萬元……

在網上隨便一搜,熊孩子瞞著家長打賞主播、玩遊戲而花費巨額資金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且想要維權和討回資金更是難上加難。我們還看到,這些孩子的年齡大都集中在十歲左右,他們已經學會了花錢,但是遺憾的是,卻根本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不懂節制,更不知道錢應該怎麼花。

孩子打賞主播、玩遊戲背著父母花費大量資金,這其中孩子固然是犯錯的主體,但父母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實上,在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很多時候家長更加看重對孩子智商、情商的培養,而恰恰忽視了對孩子「財商」的教育,特別是對涉及到金錢方面,有些家長總是繞道走,錯過了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最佳時期。

著名教育學家羅伯特·清崎曾說過的:「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事實上,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越早越好。應該要讓孩子從認識貨幣開始,明白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賣光,購物的時候必須做出選擇,要讓孩子知道貨幣的價值,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對一個家庭來說,小孩子不會理財,是富不過三代的。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呢?

首先,應該讓孩子越早認識金錢越好。

在孩子啟蒙階段,就應該教會孩子分辨不同的硬幣和紙幣,讓孩子明白金錢不同的價值,這個階段越早越好。孩子們之所以「視金錢如糞土」,實質上是因為沒有對金錢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不僅要讓孩子認識錢,還要讓他們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有的孩子天真的以為錢是從父母那裡來的,其實這是不對的。只有讓他們明白,錢是通過付出勞動和智慧獲得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會平白無故就可以獲得。

當孩子對錢的來源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正確看待和使用它。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錢固然重要,但錢也並非是「萬能」的,要讓孩子明白,很多東西是用錢買不來的,比如親情、比如友誼、比如健康、比如生死。

有些東西是需要用心去澆灌的。如今的生活太浮躁,似乎很多人都在向「錢」看齊,往往少了很多溫情和陪伴,這樣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往往容易讓人走上歪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成為金錢的奴隸。

第三, 讓孩子學會面對和管理金錢

對待金錢的態度和方式,決定了一個人將來是貧窮還是富有。科學管理金錢,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本錢、風險和債務。懂得管理好金錢的人,才能成為富有的人。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跟錢的事情無關,他們沒有能力,也不需要管理金錢,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對。我們可以先從教會孩子存錢開始,幫助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花錢。當然,這個花錢不是隨意的、無度的揮霍,而是當孩子的錢少於想買的東西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將想買的東西都列出來,然後幫助孩子認識到:哪些是必須的開銷,哪些是無用的花費;哪些花銷是重要的,哪些花銷是無關緊要的。

有了這樣的先後順序,孩子就能夠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錢到底應該怎麼花。

最後,除了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還不要忽視對孩子的陪伴

有些家庭家境殷實,但父母為了事業,總是把孩子扔在一邊,甚至什麼都用錢來解決。這其實是對孩子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相比於金錢,孩子更加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

而缺少陪伴的孩子很可能造成內心的空虛,現實世界中無法找到安慰,就會尋求虛擬的網絡世界來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和他人的肯定。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卻容易做出打賞主播、玩遊戲充值的行為來。

這個世界充滿了太多的誘惑,很多時候就連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更何況孩子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對他以後的人生都有著巨大的好處,這和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同等重要。

我們可以教孩子知識,教孩子道理,但也不要忘記對孩子的陪伴,我們既然給予了孩子生命,就要對孩子負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引導孩子走向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GGaEnEBrZ4kL1VieT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