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健康教育
國外有兩位大名鼎鼎的大作家——笛福(成名作《魯濱孫漂流記》)和馬爾克斯(名作《百年孤獨》),他們創作過有關疫情的小說,分別是《瘟疫年紀事》(又名《倫敦大瘟疫親歷記》)和《霍亂時期的愛情》。
國內很多讀者可能聽說和看過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部分讀者不太了解笛福的《瘟疫年紀事》。
這兩部小說寫了什麼?它們又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兩位大文豪對於疫情又是什麼看法?
笛福的小說《瘟疫年紀事》描述了1665年處在瘟疫之下的倫敦城景象,小說不厭其煩地描寫倫敦城中居民生活在瘟疫之中的慘狀。笛福為了增強小說描寫的可信度,這位大作家大量運用了數據來再現瘟疫之兇猛,把當時的倫敦描述為一座「黑暗之城」。
笛福從名叫H.F.的商人的敘述角度描述當時的情景,用客觀冷靜但又略帶悲憫情懷的語言談論著自己所親歷親聞的各種慘劇,營造出了驚人的真實感。許多讀者讀完後感覺這是一部紀實作品,因為,瘟疫發生時年,笛福剛好5歲,讀者誤以為這是他本人童年的創傷記憶,但實際情況是,笛福年幼時很可能被送到了城外避難因而無法親歷這一災難,所有的描述都是他虛構而來。
小說有這樣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的人死於那些僅剩一人的房屋之中,在被抬出來埋葬前已經過了太久;這類情況並非像一些人所編造的那樣,是由於死人多得埋不過來,而是由於在這些院子和巷子裡死亡人數太多,以至於沒有人活下來可以傳信告知埋屍人或教堂司事這裡有人要埋。」
馬爾克斯也曾是被笛福迷惑了的讀者之一,他也曾經以為《瘟疫年紀事》就是真實的情狀,多年後,他才發現這一切並非笛福的親身經歷,基本就是笛福的虛構。
受笛福的啟發,馬爾克斯後來寫下了著名的一部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這部小說書名有「霍亂」,小說卻較少提及「霍亂」,馬爾克斯的敘述與笛福的小說完全相反,小說營造的是這樣的情景:
儘管曾經來勢兇猛,奪走了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父親的生命,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然而在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醫療措施之下,霍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以說正是因此故事中的人物才能夠無憂無慮地思考愛情,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才能毫無顧慮地談情說愛。
笛福畫像
有關疫情的描寫,一個顯得慌亂不已,一個又顯得從容淡定,笛福和馬爾克斯為何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這就要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對疾病控制的加強,因為,笛福童年所經歷的疫情,那個時代,人類對疫情的控制能力確實有限。而到了馬爾克斯這裡,人類對霍亂的控制已經有了應對能力。
馬爾克斯
《瘟疫年紀事》也致力於展現在瘟疫的恐慌之下,個人是如何保全自身的。
作為馬鞍商人的H.F.在決定留在倫敦時儘管自稱是受到上天的指示,當然,他最初考慮留在倫敦的一大原因,是不忍放棄自己在城內的大量貨物。當政府徵召他去做看門人時,他也感到這一職務的危險,立刻開始對政府的政策大肆批判,反對對瘟疫家庭的封門政策,大談個人的權利與利益。瘟疫在這裡一方面成為了超驗的處罰,必須面對的磨難與考驗;另一方面,這又被視作一場社會危機,在這之中個人必須小心謹慎方能保全自身。
笛福要展現就是在這兩種思想中實現一種平衡。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精神內核是對愛情的不懈追求,孤獨與愛情是小說的一對主題。略薩曾指出孤獨是幾乎貫穿馬爾克斯所有作品的一個主題,儘管小說談論的是愛情, 然而這份愛情直到50年後才真正結果,而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男女主人公都在各自的孤獨中度過。
因此,冷絲將兩部小說對比來看,如果單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所謂的疫情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科技發展、社會治理能力的不斷加強,眼下的疫情也都是暫時的。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劇照
烏雲終將過去,自由呼吸新鮮空氣、自由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這樣的盛景不久之後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