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房子「沒人要」還是「搶著買」?馮侖潘石屹的談話有玄機

2019-11-17     藍白觀樓市

買房子這件事,自古以來就有,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讓人焦慮。

古代的房子當然也很難買,李白一生沒房子住,韓愈當了30年的官,才在京城買了一個小宅子,蘇軾給兒子辦婚禮還是借用朋友家的房子,明清京城的私宅,一個七品縣令省吃儉用,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到房子。

正因為大部分人都遙不可及,沒有比較就沒有焦慮,對一個顧著溫飽就知足的人來說,房子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20年前的我們,城市是福利分房,農村是自建瓦房和平房,身邊的親朋好友家庭條件都一樣,買房子沒那麼著急。

但是,現在的樓市,經歷了長達20年的擴張進程,人均居住面積提升到了39平米,土豪與拆遷戶們可以揮手買下一層樓,首套剛需卻為了幾十平米的蝸居發愁。

談戀愛、結婚、交朋友、人脈、找工作、孩子上學,都以房子為評判標準,兩相比較,自然會讓很多人產生心理落差。

那麼,未來10年,房子會「搶著買」還是「沒人要」?

筆者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有二。

第一,過去「搶著買」,是因為房子足夠「稀缺」。

過去這些年,M2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從2008年至今,貨幣總量從40萬億增至167萬億,算上銀行理財、信託,真實的流通中貨幣應該增加了5倍左右。

這些新增貨幣,都流入到了房地產之中,作為最保值的資產,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房子,擁有其他資產難以比擬的優勢,很多人寄希望「買房」養老,是因為房產能夠提供其他資產所不具備的保值屬性,資金沉澱到房子裡,隨時都能出手變現。

都把房子當成財富升值的投機品,給人的感覺當然是「稀缺品」了,哪怕這個稀缺品只是一堆鋼筋水泥也無所謂,因為總有人願意接盤。

這個邏輯,曾經的荷蘭鬱金香,前幾年盛行的藏獒和「蒜你狠」,都驗證過,在當時,它們都是高高在上的稀缺品種。

房子也是一樣的軌跡。

當然,房地產承載的行業和工作需求太多,與這些消費品有本質區別,從上游的建築業、水泥、鋼鐵、有色金屬、挖掘機,到下游的家電、家具、家紡、裝潢,再到金融、媒體服務、網際網路、物業管理等第三產業,多少人的生計都得靠房地產養活。

但是,對於一個商品而言,價格波動的規律是一致的,上漲周期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臨界點」遲早會到。

第二,未來「沒人要」,是因為房子的供應拐點早已到來。

從1998年房改到2005年,房地產年均銷售面積,僅僅在1億-5億平米之間。

從2010年到2018年,每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都高達10億平米以上。

這20年賣出去的房產面積相加,得出的結果是177億平米,按每套房100平米來計算,總共賣出去了1.7億套房子。

看起來1.7億套並不多,但是,這其中並不包含大量的小產權房、自建房、單位宿舍、房改房,把這些非商品房渠道加上去,再翻三倍都不止。

這麼大的存量,再加上每年新增將近20億平米的銷售面積,靠現在的購房者,能消化的掉嗎?

當然不能。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購房適齡人口約為5.47億人,2015年達到5.68億人口峰值,但從2018年開始加速下滑,到2020年、2025年分別下降到約為5.43億人、5億人。

結婚率的下降,光棍人口增多,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將是長期性的。

結婚要買房,生孩子要買房,添二胎也要買房,結婚、生子、就學,是房地產擴張的核心動力,主力購房人口都老了,年輕人又不願意生,不願意結婚,房子還在以每年幾千萬套的速度加蓋,結局似乎不言自明。

之前看到過一段話,說的是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路徑,與房地產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個階段,是門戶時期,像飄在天上的雲。

第二個階段,BAT迅速擴張,雲中下起了瓢潑大雨,傳統的生活方式被衝擊。

第三個階段,雨水滲入到了土地之中,網際網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再難出現像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高速成長奇蹟。

房地產也是如此,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房改初期,還是一片混沌,主要是居住方式從小到大,從擁擠到寬敞的轉變。

從2008年至今,是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造就出碧恆萬這些近萬億級別的房企,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中小開發商想成長為行業大鱷,難上加難。

第三階段,也就是未來的趨勢,是行業步入成熟期,買方市場形成,房地產行業盈利能力下降,新產品和產品的新用途開發更為困難,進入壁壘很高。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房子從「搶著買」到「沒人要」的轉折。

當然,所謂「沒人要」,並不是說房子不值錢,而是在大幅分化的趨勢下,大小城市,一二線與三四線,都市圈與非城市群,房子的待遇將是「天差地別」。

限購的蘇州,限價的南京和杭州,限售的青島,堪稱「窪地」的長沙,高居雲端的京滬廣深,虹吸省內的武漢、鄭州、成都、西安,在這些城市,只要不是離市中心幾十公里之外的遠郊,三環以內的房子,任何時候還會「搶著買」。

但是,全國能有幾個滬蘇寧杭?能有幾個國家中心城市呢?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對絕大部分城市而言,房子蓋的越多,「沒人要」的可能性越大。

經濟學家也給購房者出了主意。

廣發證券經濟學家盛旭日前發文指出:從長周期的角度,目前可能處於一輪庫茲涅茨周期(20年左右)的尾部階段。

本輪周期先後經歷住房商品化(房改)、城市化(一二線人口流入和住房普及)、棚改(三四線的拆遷和貨幣化安置)等三輪驅動,目前第三個階段的高峰期也已結束。

對購房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轉變置業思維,三輪驅動已經是過去式,收入足夠的情況下,首套依然要買,不該買的多套,堅決不要碰。

就在最近,馮侖和潘石屹在節目中的談話,充滿了玄機。

節目中,潘石屹、馮侖公開坦言:他們真是很年輕的時候就賺了很多錢。1995年前後就賺了上億美金,那年平均年齡二十五點六歲,跟別人比起來,無論才能到背景咱們都不行,而且爹都是正常爹。

歸根結底,他們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城鎮化的風口刮起來,擋都擋不住。、

聯繫到潘石屹此前講的一個故事,也更有趣,90年代時,「六君子」正在海南做的風生水起,偶然看到報紙上的兩個數字:海南常住人口15萬,暫住人口50萬,人均住房面積高達50平米,而當時北京人均還不到8平米。

這樣一對比,感覺這事有點不對勁,幾天之後,他們帶著1000多萬的資金匆忙撤離海南樓市。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爛尾樓、破產、幻象破滅。現在的情況,與當時也有幾分相似。

人們對京滬廣深依然趨之若鶩,而全國各地的高鐵新城、棚改拆遷、高新區、開發商又有多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50平米以上的城市又有多少?

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一套房剛好、兩套房足夠、三套房多餘的人來說,還是安安靜靜的做個看客比較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8Hkem4BMH2_cNUgo1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