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治療後出血,不幸中的萬幸?

2019-09-26     醫脈通心內頻道

隨著冠心病、房顫、腦卒中、肺栓塞等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相關性疾病發病率的增高,抗栓治療(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的人群不斷擴大。
在臨床工作中,抗栓與出血常常是一個難以平衡的槓桿。
然而,不同部位的出血往往也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潛在病因,抗栓治療後出血恰使隱藏的疾病「水落石出」。
抗栓治療後出血,幸否?不幸否?

作者:林高峰

單位: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抗凝後出血——冰山顯露

這是筆者臨床上親身經歷的一個病例。患者為73歲女性,長程持續性房顫病史4年,頻繁出現快心室率,心率增快時伴胸悶、氣短等心功能不全表現,應用胺碘酮、倍他樂克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入院2年前曾行房顫射頻消融術,術後房顫復發。為預防房顫血栓形成,患者先後口服華法林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療。

入院後患者多次檢查大便潛血(Occult blood,OB)結果均為陽性,請普通外科會診除外痔瘡出血,停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後多次複查大便潛血結果仍為陽性。遂申請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距肛緣80 cm可見一腫物,累及1/2腸腔,進鏡困難。活檢病理結果回報:結腸腺癌。

進一步完善胸腹盆CT等檢查後提示腫瘤無遠處轉移,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取消了房顫射頻消融術,患者就診普通外科行左半結腸切除術。術後病情平穩。

圖1 結腸鏡檢查可見腸腔內巨大腫物

臨床研究揭示的真相

上述案例不僅僅是可以忽略的個案,讓我們來看看臨床研究揭示的真相。

研究數據來自COMPASS(th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for People Using Anticoagulation Strategies)研究,共納入27395名受試者,其中女性占21%,平均年齡68歲,受試者均為冠心病或外周動脈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抗栓治療。

在COMPASS研究中,主要的抗栓方案包括:利伐沙班聯合阿司匹林(利伐沙班2.5 mg,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單藥治療(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利伐沙班單藥治療(利伐沙班5 mg,每日2次)。

平均隨訪23個月後結果顯示,共2678名(占9.8%)受試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出血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和泌尿生殖系統出血等。其中,大出血事件共713例(占2.6%)。在27395名受試者中,共1084名(占4.0%)受試者被診斷為癌症;而在發生出血事件的2678名受試者中,癌症診斷的比例高達9.9%。統計分析發現,接受抗栓治療時發生消化道出血的受試者,新診斷消化道癌症風險比未出血患者高20倍;新診斷非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比未出血患者高1.7倍。

圖2 發生消化道出血受試者新診斷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在臨床實踐中,除消化系統外,泌尿生殖系統也是抗栓治療患者常見的出血部位。統計結果顯示,發生泌尿生殖系統出血的受試者,新診斷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的風險比未出血者高32倍,而發生尿路出血的受試者,新診斷泌尿系統癌症的風險甚至可高出98倍。可見,除消化道出血外,血尿也是臨床醫生和患者不容忽視的重要臨床表現。

圖3 發生泌尿系統出血受試者新診斷泌尿系腫瘤的風險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惡性腫瘤的檢出率不斷提高,人們似乎也不再「談癌色變」,不再認為腫瘤是一件遙遠的事情。癌症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依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然而,許多腫瘤起病隱匿,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時常常已發展至晚期。出血是腫瘤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在接受抗栓治療的患者中,這一表現可呈現「放大效應」,使隱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得以顯露。

參考文獻:

1. Eikelboom JW, Connolly SJ, Bosch J,et al. Bleeding and New Cancer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2019 Sep 1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194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hS9bW0BJleJMoPMMm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