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下午刷到一條微博。
貼的是兩張截圖,來自武漢中心醫院發熱病區,蔡毅主任的朋友圈。
面對疫情,我想最令人心疼的就是那些毫不猶豫沖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們,對他們的敬意,再多的言語都不足以表達。
最近,一名來自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熱病區蔡毅主任的朋友圈刷屏了,下面就是他們的心聲,書院想藉此文章代為轉達。
以下為武漢市中心醫院蔡毅主任的朋友圈全文,如實轉發:
發這條朋友圈的醫生名叫蔡毅,他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並獲碩士學位。作為疼痛科主任,接到醫院的緊急部署通知後,他帶領自己的團隊投入到抗疫一線。
工作在抗疫一線的蔡毅
他曾在中國經營報的採訪中說到:「團隊,是臨時組建的;患者,是忽如其來的;病房,也是剛開的;清潔,我們自己做的;很多困難,都是剛碰到的。」
團隊從無到有,在陌生的患者,陌生的疾病,陌生的環境和莫名的恐懼不安背後,是莫名其妙的勇氣和熟悉的使命感。
蔡毅和醫護團隊在工作中
在蔡毅看來,呼吸科的醫護團隊基本不眠不休,她們更是前線的前線,只有累倒的,沒有怨言,沒有逃兵。
蔡毅還經常在群里鼓勵患者說:「我們的治療會越來越順暢,各位患友放心,要相信我們,相信自己的免疫力。」
正如上文中說的蔡毅是老大,他沒辦法不開朗,但是從蔡主任的朋友圈和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醫護人員的百般無奈。
高壓的醫療環境,緊缺的醫療人員和醫療物資,過長的工作時間,所有醫護人員都得堅持,如果醫護人員倒下了,誰去與病毒做抗爭?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我認為中國最大的幸運,是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護人員始終衝鋒在前,守護生命,是當之無愧的時代英雄!
但是,這些英雄也都是普通人,他們每個人的身影,都應該被我們牢記!
02
在這條朋友圈下面,蔡主任還留言道:歡迎大家轉發,希望醫療人員的眼淚能轉化成武漢市民對抗疫情的勇氣。
並說了兩個字:「拜託!」
「可以用我實名轉發!」
「我們多做一點,武漢更好一點!」
看到這,我哭了。
這是一個主任醫生內心的聲音。
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我的心情,沒法開朗。但我是老大,我要頂著!」
面對物資緊缺、患者眾多、人心惶惶,他內心是崩潰的,但又不得不給年輕醫生打氣。
讓他們繼續戰鬥。
讓他們「輕傷不下火線」!
他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他不知道到底是在幫助患者,還是把這些孩子往火坑裡推。
這樣的內心煎熬大家能體會嗎?
03
我們再冷靜回頭看看蔡主任的朋友圈。
最後他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希望大家自我隔離,別給疫情添亂,不要讓醫生的眼淚白流。
可是在這條微博下面,網友的留言都在說一件事:我也想隔離,但我要上班啊!
滾君在朋友圈做了一個小調研,初步統計,大概有30%-40%的朋友表示要上班。
按照這個疫情現狀,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聚集真的好嗎?
但再不開工,有些企業就只能倒閉關門了。
這些損失不可能有別人承擔。
無奈啊!
2019,很多媒體評選出的年度漢字是「南」。
萬萬沒想到吧。
如果現在再讓我們回頭看,2019年有啥「南」的?
不就屁大點事嗎?
都矯情啥!
截圖來自文章《2019中國年度漢字》新周刊
現在,沒有患病、關在家裡的我,是幸運的。
但一想起正在受苦的醫務人員和患者,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是我們的同胞,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啊!
為什麼他們要遭這麼大罪?
這樣的悲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難道只是天災?
如果沒有人吃野味,病毒還會傳染給人類嗎?
如果當時有關部門正視事實,認真對待那8名「造謠」的醫生,病毒還會傳播的這麼廣嗎?
如果防護服、口罩這些醫療物資充沛,是不是醫護人員就不會被傳染了?
如果醫護人員足夠多,是不是他們就不用兩頭為難,該隔離隔離,該休息休息了?
如果……
如果沒有如果……
現在後悔已晚。
最後,滾君提醒大家千萬要當心,別以為年過完,疫情就差不多了。
有條件隔離的隔離,沒條件隔離的帶口罩、多洗手。
如蔡主任所言,不要對不起醫療人員的犧牲,不要辜負他們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