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有本事一輩子別生孩子啊!」
抵達武漢的一架國際航班上,一位母親憤怒的回懟,引發了數萬人的討論。
近些年類似的「人民內部矛盾」總是在不間斷重播:
飛機或高鐵上,一位狼狽的母親面對懷裡哇哇大哭的嬰兒束手無策,身旁充斥著一群嫌棄的白眼和「嘖嘖」的牙疼聲,然後,某個年輕人奮起指責,你就不能管好小孩,讓他閉嘴嗎?
這位明顯因為焦躁而生氣回懟的母親,其憤怒之處顯然在於,她一直都在努力安撫懷中的嬰兒,「我一直在管,你問下這麼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而同樣憤怒的年輕人卻不能理解,為什麼讓一名1歲的小孩停止哭鬧,就那麼難?
和類似的網絡撕逼併無二致的是,持不同觀點的兩撥人站在各自的立場,水火不容:
「神他媽一句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熊孩子惹人嫌,傻逼家長沒素質」。「管不了就別帶孩子出來」……
評論區幾乎隨便一截圖,都是這樣罵熊孩子熊家長的留言。與之相比,表示理解母親和嬰兒的網友,點贊往往都是可憐的個位數。
媒體人黃章晉老師寫了這樣一句評論:
成為一名父親之後,我對此深有感觸。
我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會帶寶寶出去玩一周,飛機高鐵都會坐。小朋友不過2歲3個月,縱然我和妻子準備了足夠的玩具和零食,寶寶仍會不時在飛機上哭鬧一番。
每當寶寶哭鬧的時候,我心裡都即慚愧又緊張。慚愧是因為打擾到別人休息很不好意思,緊張是因為網絡上見多了,社會上真的太多人患有「厭孩症」了。
如今我帶寶寶出去玩,都是儘可能乘坐商務艙,相對寬闊的環境能讓小朋友更舒服一些。
但是顯然,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為孩子購買昂貴的商務艙機票。
幾年前,有幾位中國父母,為了避免遭受飛機上其他乘客的指責和白眼,登機前專門準備了禮品,送給鄰座的乘客。
這樣的行為收穫了一致的好評,很多自媒體寫出了「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教養」這樣的文章。
我能理解家長的這種行為,卻並不鼓勵和認可這樣的所謂「高素質」品性。因為這相當於間接而婉轉地承認了這樣一個邏輯:
媽媽帶著一名還不到2歲的寶寶,獨自出門乘坐飛機,是一件錯誤且沒公德心的事情,是一件必須要對他人說抱歉的事情,因為寶寶不可避免的哭鬧會打擾到其他人。
至少在我價值觀里,這樣的邏輯太令人感到遺憾和冷漠了。
美國《今日秀》育兒版高級編輯麗貝卡,曾針對中國父母這樣的行為寫過一篇文章:
「這些父母很可愛,但他們的舉動卻反映出一個危險的趨勢:你需要為你有一個孩子而道歉。
我會傾盡所有,用盡所有辦法讓我的寶寶在飛機上不哭。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恨嬰兒的哭聲,尤其是當它離我耳朵只有四英尺的時候。當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我會帶他在過道上走到頭再走回來,抱一抱哄一哄。
如果我們的眼神相遇,我會給你一個「太抱歉了,沒辦法啊」的苦笑,然後你給我一個「沒關係,頂住啊」的同情表情。朋友們,這叫社會契約。如果你對我翻白眼或者用憎惡的眼神看我,你就是在毀約。」
(二)
承認吧,我們這個社會很多年輕人患了「厭孩症」。
你分明能感覺到,社會上有些人,發自內心地認同這樣的標準:哪怕是不滿三歲的孩子,甚至是幾個月大的嬰兒,只要在公共場合哭鬧就是熊孩子本熊,家長就是毫無素質毫無修養的「野蠻人」。
放在任何一個文明體之中,這樣的標準都是苛刻,冷漠、荒唐的。
但是很遺憾,對當下的一些年輕人而言,他們根本不想去嘗試理解那些狼狽不堪的母親、弱小無助的嬰孩,公共場合哭鬧就是熊孩子,就是沒素質!
一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理直氣壯。
比如在豆瓣「討厭小孩」小組,隨便一條吐槽帖下面,都是這樣的留言:
我從來不會自大(或者稱愚蠢)到去勸一個丁克生孩子,同樣的,一個曾經無比堅定的丁克某一天突然決定生孩子,我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諷刺和揶揄。
對我而言,生不生孩子,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那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自由,沒有人有權利干涉這種自由——包括父母在內。
這應該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但與此同時,一個文明社會的另一層共識是:
面對一兩歲寶寶的哭鬧,一名有教養的成年人,應該給予足夠的理解和高貴的沉默。
在我個人的價值觀里,這和開車遇到老人過馬路不鳴笛催促;開會時、飯局裡有孕婦自覺不吸煙一樣,是最基本不過的文明共識。
你會對一位蹣跚的老人說「老不死的,幹嘛出來阻礙交通」嗎?
你會對一名孕婦說「賤人就是矯情,受不了你滾呀」?
嬰兒基本上只能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餓、渴、困、生病、大小便或僅僅只是不舒服,嬰兒能做的只能是用哇哇大哭來告訴父母。
當一些父母必須要為1歲多的嬰兒吵鬧,而不停地向周圍人群道歉的社會,和文明無關,那隻反應了一種深深的冷漠。
(三)
聯合國有一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目前世界上獲得聯合國認證的「兒童友好型」城市大概在900座左右。
這其中,沒有一座中國內地城市。
不裝外賓地說,這樣的狀況其實沒什麼可意外的——在你的城市走走吧,捫心自問,你的城市和城市居民,對小孩子友好嗎?
答案恐怕差強人意吧?
幾年前,一名母親在北京地鐵上哺乳的動作,被有心者偷拍下來,還要發到網際網路上譏諷一番:
我承認,這很不雅觀,尤其當孩子哭鬧或者突然嗆奶的時候,袒露著一隻乳房的母親,無疑是狼狽且尷尬的。
沒有一位女性願意在公共場合袒露自己最私密的身體部位,你覺得扎眼和尷尬,那位年輕的母親一定比你更難堪,更尷尬。
抄起鍵盤就噴一句:「這不是你們村的公交車!」是極容易的,但這無疑是對這位尷尬母親的第二次精神創傷。
作為母親,她即便再不情願,也沒有辦法。她沒得選,對於懷裡的小嬰兒而言,母親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就算她明知道會招來鍵盤俠的辱罵,作為母親她也不得不如此,做母親的,沒得選。
就這,還是在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北京呢。
說到一個城市的人文關懷,我們的確差太遠,要補的課太多,無論是硬體還是民眾心中的文明認知。
我一年會去很多城市,但恕超超見識有限,別的不說,一個「像樣」的母嬰室和家庭衛生間,我遇到的絕大部分連及格線都達不到。
有了孩子之後,我格外關注一座城市的母嬰設施。這幾次去日本,每一次都令我感嘆他們在母嬰設施方面的人性化。
比如這個日本某景區廁所里的嬰兒護理台,超超作為一名胸口長毛的漢子,很顯然不會竄到女衛生間拍照——所以你沒看錯,這個寶寶護理台是在男衛生間裡的,它很乾凈,還貼心地配備了嬰兒柔紙巾。
近年來我不斷聽到呼籲中國爸爸多照看小孩的呼聲,這很好。但問題是,我們社會中也得為爸爸獨自照看小孩,提供一些必要的便利措施。比如很簡單,男廁也具備的一張嬰兒護理台。
在京都站(你可以理解為交通樞紐),當我們帶著寶寶來到「母嬰衛生間」的時候,裡面的設施令我非常感慨,我拍了下來,它是這個樣子的:
不僅僅有固定小寶寶的嬰兒椅,更有適合三四歲小朋友的小馬桶,洗手液、嬰兒柔紙巾一應俱全。
人流量超級大的交通樞紐,咱就別比衛生狀況了,單看這些設施,國內的諸多城市,差的太多了。
不必說眾多的三四線城市,就是在北上廣深,很多商場、高鐵站、高速服務區、醫院新院區等場所,你會發現,你很找到像鄰國日本那樣高水準、人性化的母嬰便利設施。
而令人惆悵的是這種差距,已經不是由經濟水平所左右的了,完完全全是我們的社會裡,根本就缺乏關懷母嬰的底層共識。
寫這篇文章,我無意說服誰,價值觀都崩裂到這個程度了,我怎麼可能妄想靠一篇文章說服一些人呢?
我只是覺得:幸福感不僅僅來源於物質是否豐富,環境是否安全,更在於社會對「文明」一詞的深層共識。
如果公眾沒有同樣高水準的文明認知,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人,無論是富有還是貧困,都不會感到「由衷地幸福」。
一個對嬰兒都如此苛刻的社會,你還指望能收穫多少暖心的慰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