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脾氣?利用「油罐原理」給他加滿油,才是解決根源的方式

2020-01-01     婉秋聊育兒

5歲的子揚獨自在拼樂高。

雖然是周末,但媽媽一點也沒閒著,電腦、手機都開著,不停地處理著各種事務,根本顧不上陪兒子玩。

突然,客廳傳來「哐啷、哐啷」的聲音,媽媽跑過去一看,子揚將樂高扔得遠遠的。

「為什麼這樣做?」媽媽很不解。

「我怎麼也拼不好,媽媽。」子揚說著哭了起來。

媽媽說:「這次拼不好,再拼下次就是,或者讓媽媽幫忙也可以,不至於發脾氣吧?」

可是,子揚根本聽不進去媽媽的勸說,反而哭得更大聲了。媽媽只好放下工作去安慰他。

這邊是一堆需要緊急處理的事務,那邊是情緒崩潰的兒子,媽媽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倍感焦慮,心想:這孩子怎麼了?年底這段時間,單位工作特別忙,經常需要加班,有些工作必須在31日前處理完畢,但是偏偏這幾天,兒子的情緒特別不穩定,只要我一回家他就鬧脾氣。不是莫名其妙地哭,就是坐在地上賭氣不吃飯,給他講道理、批評他、不理他都不太管用。

其實,子揚的這些不良的行為都是在向媽媽求救:我需要你的愛和陪伴——年底這段時間,媽媽太忙了,已經好多天都不理我了。。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經提出一個「油罐原理」:我們之所以很多時候有情緒問題,不能付出奉獻,不能愉快地交往合作,只是因為我們心裡的那個愛的油罐有些空了,需要補充。只有當自己滿足了,我們才有能力和外界愉快合作。

《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作者羅玲發現,這個理論用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三四歲以後的孩子來說,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有一些時候是因為孩子感到無聊;但在很多時候,各種不良行為的問題追溯到根源,都是因為孩子心裡愛的儲備有些匱乏。

孩子鬧,就是他感覺到了愛的匱乏而發出的求救信號,這時候,如果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求救信息,給孩子「愛的油罐」加滿油,補充上愛的能量,孩子會再度恢復正常,健康的成長。而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不懂事、故意找荏,不給孩子「愛的油罐」加油,那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

不給孩子加油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一是對孩子態度惡劣。

有一天下午,我在路上遇到一個媽媽,後面走著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應該是剛從幼兒園接回來,媽媽邊走邊大聲罵著孩子:「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樣的孩子,我都不想要了。」

我仔細聽了聽,好像是媽媽要孩子立刻回家,而孩子偏要在外面玩。

我當時就想:你不同意孩子在外面玩,怎麼表達不可以,為啥態度要如此惡劣呢?

這部分家長在孩子鬧脾氣時不是去傾聽和想辦法疏解,而是嚴厲地批評訓斥,或不予理睬,這些不但不是給孩子加油,相反,是在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二是自己的油罐就是空的,根本無力給孩子加油。

前段時間引起媒體關注的7歲男孩被親生媽媽虐待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

媽媽很年輕,一個人撫養孩子,無論從精力、時間還是經濟收入上說都是舉步維艱,如果她自己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那麼她自己的油罐就是空的,又如何給孩子加油呢?她甚至要從弱小的孩子身上汲取能量。

當然,這是個比較極端的案例。

最常見的是,媽媽們心裡都很清楚不應該隨意和孩子發脾氣,但是事到跟前卻忍不住,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處於充盈的狀態。我們發作,通常都是當我們有壓力、疲憊、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這些情況下,我們都在消耗自己愛的庫存,我們的心裡開始變空,所以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幫助孩子。

我回想自己有限的幾次打孩子經歷,其實都是因為自己處在壓力大、焦慮,情緒有點崩潰的邊緣,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媽媽也是人,不能保證自己的油罐隨時都是滿滿的。所以教育孩子,家長自身的提高和修煉很重要。

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里把兒童教育比喻成一把「三腳凳」。這三條腿分別是: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孩子合理的期望值、對自我需求的尊重,這三條腿缺了任何一條的支撐,教育都不可能做好。

「對自我需求的尊重」,就是父母要達到自我感覺良好,只有父母有了充盈的內心世界,才有力量解決孩子的問題。

所以,媽媽們只有將自己的油罐加滿油,才有能力去給孩子加油。

怎樣給孩子加油呢?

一、幼兒時期建立安全型依戀。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根據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嬰兒是從和媽媽或其他主要養育者的互動中獲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

當孩子哭泣、害怕、興奮、失望的時候,我們都要有回應,抱抱他,親親他,讓孩子知道我們明白他的感受。

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其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聯繫,當母親離開時,產生分離焦慮比較少;情緒不佳時,也能通過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

二、給孩子多一些陪伴和關注。

有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的孩子每6分鐘就需要被關注。無論多大的孩子,他都會渴望父母的關注和愛。當父母很長時間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孩子就會產生失落感,他的「油罐」就空了,需要愛來填滿。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長忙得像陀螺一樣,無暇顧及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明顯減少。子揚的媽媽就是這種情況。這時,她可以給子揚一個緊緊的擁抱,給他的空油罐加點油;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個遊戲、嬉鬧一番都可以,都是在給他加油。

有時候,可能只是我們默默地坐在孩子身邊看著他玩耍,而不是打電話、玩手機,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愛的傳遞,足以讓孩子恢復心理能量。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於父母很重要。在陪伴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被足夠的愛滋養,生活會更從容淡定。」

三、用肢體語言表達愛。

多年的臨床研究發現,愛撫、擁抱、按摩是對嬰兒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種保健方法。6歲以上的孩子同樣很喜歡父母的擁抱。擁抱孩子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特別是擁抱,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孫儷曾經在微博中說:
「當孩子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時,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

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

孩子不粘著自己了,跟自己有點生疏;

孩子不聽管教,與大人對著干。

發生這些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孩子「愛的油罐」空了,你需要用愛給他加點油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大的一個任務就是給孩子心裡的那個油罐不斷加油。

從短期來看,充滿愛的油罐,可以讓孩子減少情緒和行為問題。從長期來看,這個愛的儲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給孩子的愛,可以支撐孩子的一生,幫助他有健康的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VB5bm8BMH2_cNUgVH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