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青春期的親密家庭關係,有多重要?

2019-12-10     知識分子

導讀

青春期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尤其對於女孩而言

pixabay.com

撰文 | 陳 平(社會人口學家)

責編 | 丹 陽 陳曉雪

抑鬱症如同心靈流感,肆掠著全球 。該疾病已成為導致世界人口殘疾的主因之一。它通常在青春期開始,在女性人群中發生尤多。抑鬱症在成年後會持續發展或復發,並有可能發展為終生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球有3億多人飽受抑鬱症之苦。2016年的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一億人,也就是說,平均每13人中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而更多的人或許正掙扎徘徊在抑鬱症邊緣。

抑鬱不僅僅只是情緒低落,它還會對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社會關係、求學和工作等社會活動帶來負面影響。近年來,自殺率高升、酗酒和吸毒的泛濫、過早死亡人數的增加,也可能與精神健康狀況差和抑鬱症狀增加有關。雖然現代治療方法和干預措施不斷發展,但許多抑鬱症仍不可逆轉。預防和儘早採取低成本、可行的干預措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性,對年輕人尤其如此。

2019年10月7日,我和第二作者 Dr. Kathleen Mullan Harris 在世界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 – 兒科學》 (JAMA Pediatrics)發表了最新科研成果,論證了青少年期的家庭關係對心理健康發展——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長期影響。

發現了什麼?


我和 Dr. Harris 是社會人口學家,從事社會學,人口學,統計學和健康醫學跨學科領域研究,主要方向之一是研究家庭進程和心理身體健康發展。一直以來,我對了解心理健康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發展變化十分感興趣,也一直關注如何更早預防抑鬱症相關研究的發展 。青春期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尤其對於女孩而言。家庭背景和家庭關係作為重要領域,在早期干預工作中,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的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風險因素對抑鬱症的影響。例如被照顧者忽視或虐待、經濟不穩定等,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側重於保護因素的研究仍占少數。

一些使用臨床或社區樣本,與同期數據進行小型橫斷面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所經歷的親密家庭關係,對緩解青少年的抑鬱症狀有一定幫助。然而,當青少年離開父母並開始獨立生活後,這種保護作用是否會持續到成年期呢?由於缺乏大型樣本來針對個人進行長期縱向追蹤調查和研究,這個緊迫而有趣的問題仍屬於未知領域,科學界尚無法給出答案。

通過使用全國代表性的大型樣本和縱向數據(數據來源於美國著名《青春期至成人健康的全國縱向研究》項目),追蹤個體從青春期到中年期30年的人生歷程, 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青春期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不僅對艱難的青少年期有保護作用,對成年後的生活也能提供情感支持,從而降低生命進程中抑鬱症的發生風險。

我們的研究首先使用縱向數據,長期追蹤調查了近兩萬名研究對象從12歲到40歲的成長狀況,分析其生長曲線模型,預測出從青春期早期(12歲)至中年(40歲)的抑鬱分子發展曲線。

結果表明,女性的抑鬱症狀水平明顯高於男性。抑鬱症狀的總體軌跡在青春期較高,在20歲早期開始下降,在30歲後期再次緩慢上升。男性的抑鬱曲線比女性發展更平緩些。十幾歲的女孩在青春中期到後期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很高。相比之下,十幾歲的男孩在青少年後期經歷的抑鬱期較短。女性在30歲後期顯示了最高水平的抑鬱症狀。在面對來自工作、家庭和社交生活的挑戰時,男性的最高抑鬱值發生在30歲到40歲之間(見下圖男性和女性的抑鬱發展曲線)。

當然,這篇論文關注的主要問題是,青春期的親密家庭關係是否繼續保護年輕人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從而讓他們免受成年後抑鬱症困擾,以及這種保護作用會持續多長時間。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親密的家庭關係,在整個青春期到中年期的發展過程中,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都有積極影響。青少年時期家庭的高度凝聚力和無激烈衝突的親子關係,不僅可保護青少年度過敏感脆弱的青春期,使他們免受抑鬱症的襲擊,還可促進整個青年期到中年期個體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

與家庭關係較差的人相比,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美好家庭關係的人,從青春早期到中年(30歲後期至40歲早期)的抑鬱症狀水平明顯較低。我們還發現,這種保護作用對男人和女人略有不同。

與男性相比,女性從積極的青少年家庭關係中受益更多,尤其是在青春期和20歲早期。但是,在青少年時期很少經歷親子衝突的男性,在整個成年期,心理健康方面的受益時間要比女性更長。


有何影響?

住在一個凝聚力強的家庭中,身邊有了解並關注自己的人,在家裡能和其他成員一起享受快樂時光,這些都可讓青少年從家中感受到溫暖、信任和愛,從而幫助他們建立積極正面的情感依託。沒有激烈親子衝突,父母不因行為問題與子女發生劇烈爭吵,可讓青少年更多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支持和認可。

青春期是人從幼兒到成年的關鍵轉折期,從孩童轉變為成人的過渡期,也是人格獨立發展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神經系統、生理、智力認知、自我意識、社會關係、人格、自尊心和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轉變。在這個轉折期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在心理上會對青少年造成很大壓力。他們在經歷這些多重轉變時,也許會發生很大的情緒波動,假如應對不當,有可能會發展出抑鬱症狀,終身無法擺脫。

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平穩渡過艱難的青春期,起著積極重要的保護作用。有理論認為,在健康家庭關係中長大的青少年, 當他們面對壓力時,因獲得一定的內部支持,大腦和身體或許會發展出積極情感和有效的應對機制,使他們能夠更輕鬆應對不斷變化的壓力源,並幫助他們更快地從壓力中恢復,從而減低抑鬱風險。而未在和諧家庭中長大的青少年,或許無法發展出這些應對機制,可能會產生更多消極情緒和自卑感。另外,因為沒有發展出很好的應對能力和情緒調節機制,當進入壓力重重的成年期時,他們會感到不堪重負,抑鬱指數上升,發展出心理疾病,並有可能終身遭受情緒疾病的困擾。

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青少年家庭生活對抑鬱症早期預防干預至關重要。公共衛生政策可以指導和鼓勵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與青少年建立積極正面的家庭關係,也可以教導家庭成員學習如何發展出同理心、信任和正面情感,學習如何共度美好的家庭時光、如何解決衝突的技巧以及如何制定計劃,從而提高青少年期的家庭凝聚力。這些預防措施將有效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期發展。

然而,我們的研究並不表示,在缺乏凝聚力的家庭中長大的青少年就會遭受抑鬱症的困擾。抑鬱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精神疾病,沒人確切知道其具體成因。遺傳、虐待或嚴重疾病等因素也會增加抑鬱症的風險。青少年可通過發展友情或在宗教組織、其他機構建立的社會關係中找到類似的社會支持,從而獲得應對壓力的情感技能。青年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不斷發展應對情緒問題的技巧和策略,從而幫助自我在成年期發展良好的精神健康,以有效防止各類不良後果。

作者簡介

陳平博士,社會人口學家,就職於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此篇報導,是她為《知識分子》就近期發表於世界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兒科學》(《 JAMA Pediatrics 》)的科學論文所撰寫的科普文章。

參考文獻:

1.Ping Chen and Kathleen Mullan Harris. 「Association of Positive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Mental Health Trajectories From Adolescence to Midlife.」 JAMA Pediatrics. Oct 7, 2019;173(12):e193336.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9.3336

2.Ping Chen and Kathleen Mullan Harris. 「Strong Family Ties During Teen Years Can Help Ward Off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 The Conversation (news release of Chen and Harris』 JAMA-Pediatrics article). Oct 07, 2019.

3.Erich Hess. 「Positive family relationships during teen years may lower your risk of depression.」 (news release of Chen and Harris』 JAMA-Pediatrics article). Daily Tar Heels. Oct 08, 2019.

4.Lisa Reppaort. 「Teen depression risk lower in close-knit families.」 (news release of Chen and Harris』 JAMA-Pediatrics article). Reuters (路透社). Oct 07, 2019.

5.News release of Chen and Harris』 JAMA-Pediatrics article from Independent (英國《獨立日報》), Daily Mail(英國《每日郵報》), Yahoo News (《雅虎新聞》)and other news media. https://jamanetwork.altmetric.com/details/67851698/news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GMl724BMH2_cNUgZ9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