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胃腸國醫堂:沒有症狀的胃息肉,切掉就可以一勞永逸?

2020-06-15     武漢國醫堂胃腸醫院

原標題:武漢胃腸國醫堂:沒有症狀的胃息肉,切掉就可以一勞永逸?

胃息肉通常在因無關指征進行的胃鏡檢查中偶然發現,在美國,胃息肉可在約6%的胃鏡操作中發現。絕大多數的胃息肉沒有症狀,然而部分胃息肉具有惡變可能性,因此準確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都十分重要。

對於存在孤立性小胃息肉的患者,推薦對息肉進行活檢並儘可能切除,以明確其組織學特徵。單純進行活檢不能徹底排除高分級異型增生病灶或者早期胃癌病灶,因此應切除所有已知的腫瘤性息肉和所有直徑大於等於1cm的息肉。對於多發性息肉的患者,應切除大的息肉,並在其餘息肉中取代表性活檢。

胃息肉的分型及治療方法

1、增生性息肉

概述

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常見地區中,近75%的胃息肉為增生性息肉。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相當,中老年患者多見。

增生性息肉通常無症狀,隨著時間推移,息肉可能穩定、增大或隨著幽門螺桿菌的根除而消退。個別導致症狀的息肉可能為因表面上皮糜爛而發生消化道出血。

惡變可能性

增生性息肉可通過異型增生/癌的順序發展為惡性腫瘤。增生性息肉存在異型增生灶的幾率為1%-20%。增生性息肉若大於1cm或有蒂,則發生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

治療

大於0.5cm的增生性息肉應完全切除。此外,應該在外觀正常的胃竇及胃體部黏膜中取樣,以評估是否存在異型增生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均應進行根除治療。

隨訪

對於未並發異型增生或癌的增生性息肉患者,應根據其並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風險及胃癌的危險因素進行隨訪。

  • 對於胃癌風險高的患者,定期進行內鏡複查(1-2年1次)。高風險個體包括:慢性胃炎分期分級較高合併胃體或胃竇中度瀰漫性或重度萎縮患者(常伴有廣泛腸上皮化生)、來自胃癌高發區的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等。
  • 對於胃癌風險低的患者(如慢性胃炎分期分級較低),在治療後3-6個月至少進行1次內鏡隨訪,確認幽門螺旋桿菌已被根除且沒有需要切除的新發或殘留息肉,隨後不需常規複查。

2、胃底腺息肉

概述

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低且普遍使用PPI(質子泵抑制劑)的西方國家中,胃底腺息肉是常見的息肉。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通常於中年發病。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具有保護作用,表現在胃底腺息肉患者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十分低,並且有研究顯示胃底腺息肉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消退。

大多數胃底腺息肉為散發性,還可伴發於息肉綜合徵,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H相關息肉病(MAP)以及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GAPPS)。

惡變可能性

散發或PPI所致的胃底腺息肉無惡變潛能或惡變潛能極低。伴發於息肉綜合徵的胃底腺息肉可伴隨異型增生,但進展為惡性腫瘤的情況罕見。然而,在FAP患者中,30%-50%的胃底腺息肉顯示異型增生,通常是低分級增生。

治療

胃底腺息肉常為多發性,僅對具有代表性的息肉進行活檢即可。應在內鏡下仔細觀察其他息肉,對任何外觀有明顯差異的病變取活檢並儘可能切除。直徑大於等於1cm的胃底腺息肉、發生潰瘍的息肉或者位於胃竇部的息肉都應切除,以便確診並排除異型增生或者腫瘤。

對於息肉大於等於20個的患者、胃底腺息肉位於胃竇部的患者、胃底腺息肉發生早於40歲的患者、或合併十二指腸腺瘤的患者,應考慮家族性息肉綜合徵的可能性,並應進行結腸鏡檢查。

對於PPI所致散發性胃底腺息肉患者,若息肉大於等於20個或者息肉大於1cm,可考慮停用PPI。

隨訪

由於未並發異型增生的散發性胃底腺息肉極少進展為胃癌,一般不推薦此類患者定期行胃鏡監測。對於確診為家族性息肉綜合徵(如FAP)的患者,推薦胃鏡監測上消化道息肉。

3、胃腺瘤

概述

胃腺瘤(或稱隆起型上皮內瘤變)是常見的胃腫瘤性息肉,占胃息肉的6%-10%。男女發病率相當,大多見於50-69歲的患者。

胃腺瘤通常發生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大多數胃腺瘤是無症狀的。息肉可能導致的症狀為消化道出血,罕見病例表現為梗阻。

惡變可能性

據估計,8%-59%的胃腺瘤與同時性胃癌相關。腺瘤中浸潤性癌的可能性與腺瘤的體積是否增大、絨毛狀輪廓以及異型增生的程度有關。扁平狀腺瘤的惡變風險更高。高分級異型增生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很高(40%-100%)。異型增生是浸潤性腺癌的癌前病變,高分級異型增生患者的風險更高。

治療

考慮到發生胃癌的風險較高,所有的胃腺瘤均應切除。切除通常在內鏡下完成,但是對於含有浸潤性癌的病灶或存在多發性腺瘤的患者,偶爾可能需要外科手術。

由於胃異型增生與同時性胃癌相關,必須仔細檢查剩餘胃部。此外,因為腺瘤性息肉與萎縮性胃炎相關,應活檢外觀正常的胃竇及胃體黏膜以進行胃炎分期,從而評估癌症風險。所有患者均應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如存在活動性感染則應予以治療。

隨訪

建議在腺瘤性胃息肉切除1年後,進行胃鏡複查,評估原切除部位有無復發、是否存在新發或之前遺漏的息肉,並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根除和/或發現早期癌症。

對於胃癌高風險個體,則應進行無限期持續隨訪,高風險個體包括:來自胃癌高發地區的人群、有胃癌家族史的個體、慢性胃炎分期分級較高合併胃體或胃竇中度瀰漫性或重度萎縮患者(常伴有廣泛腸上皮化生),以及FAP患者等。

4、胃神經內分泌腫瘤

概述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源於腸嗜鉻樣細胞。分為1-3型:

  • 1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占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70%-80%。此型通常與限於胃體的自身免疫性萎縮性胃炎所致的持續高胃泌素血症有關,常見於有萎縮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常伴惡性貧血。
  • 2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占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5%-8%,由分泌胃泌素的腫瘤所致的持續高胃泌素血症引起,患者常常因消化性潰瘍病、腹痛、腹瀉或出血而就診。
  • 3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散發性,占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20%,可與非典型的類癌綜合徵有關。

惡變可能性

1型和2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進展緩慢。3型具侵襲性,在行切除術的患者中多65%發生了局部轉移或肝轉移。

治療

對於小於1-2cm的1型和2型胃類癌,選內鏡下切除。對於多發的進行性腫瘤患者,應考慮行胃竇切除術以消除胃泌素的刺激。散發性(3型)胃類癌患者可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同時進行局部淋巴結清掃。

隨訪

對於小於等於2cm的1型和2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前3年每6-12個月1次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及胃鏡檢查,此後每年1次;僅在有臨床指征時進行影像學檢查。

5、炎性纖維樣息肉

概述

炎性纖維樣息肉極為罕見,在所有胃息肉中所占不足0.1%。炎性纖維樣息肉是間質腫瘤,起源於胃腸道的黏膜下層及黏膜層。有研究稱炎性纖維樣息肉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其病因基本上仍不明確。

大多數炎性纖維樣息肉無臨床症狀,但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腹痛、早飽、貧血及胃出口梗阻等症狀。

惡變可能性

目前認為炎性纖維樣息肉是一種反應性的非腫瘤病變。

治療

炎性纖維樣息肉切除後通常不會復發。

隨訪

不推薦進行隨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9xotnIBfGB4SiUwzZ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