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宣布武漢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怎麼看?

2020-02-01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世衛組織30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並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舉措。

日內瓦時間1月30日20:30,即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3:30,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基於中國感染者數量增加、多個國家都出現疫情的事實,WHO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採取了十分有效的管控措施,不只對有效地控制了病毒在國內的傳播,也有效地防止了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

但由於病毒可能會傳播至醫療設施較弱的國家,為了更好地支持這些國家,WHO仍決定宣布,中國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WHO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

他強調,雖然會有一些經濟損失,但中國採取了超常規的有力措施,在很多方面為應對疫情提供了榜樣。此次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是對中國沒有信心,相反,WHO相信中國的疫情一定能得到遏制。

同時,譚德塞還宣布了七條建議

1.不建議對中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任何措施都應當以證據為基礎;

2.支持和保護醫療系統相對脆弱的國家;

3.加速科研和疫苗開發;

4.打擊謠言和不實信息;

5.審查備災計劃,找到缺口,並評估在識別、隔離和照顧病例並防止傳播上所需的資源。

6.與WHO分享數據知識和經驗。

7.所有國家共同努力,共同對抗病毒。

什麼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並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PHEIC是世衛組織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該決定有效期為三個月,如疫情發生重大變化,總幹事有權提早召開會議,解除緊急狀態。

此前,在1月23日,WHO曾宣布,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尚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基於疫情不斷升級、影響範圍擴大的現狀,在經過長達一周的反覆討論後,WHO最終決定將此次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世衛組織宣布的第6起PHEIC。此前的5次分別為2009年的甲型 H1N1 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的伊波拉疫情、2015-2016年的「寨卡」疫情,以及 2018 年剛果(金)伊波拉疫情。

在1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Michael Ryan)表示,PHEIC是一種工作框架,它將有利於開放疫苗等方面的國際協作。

此外,如果沒有統一協調,每個國家就會只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對風險的評估,來採取不同的限制措施,而不是基於醫學數據的理性措施。這將給全球帶來災難。但另一方面,一旦宣布了PHEIC,可能對疫情中心國帶來經濟上的壓力。

各國可以據此更具正當性地對該國發布旅行建議、限制航空、限制貿易往來,對該國形成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從全球防疫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會導致該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

對此,世衛總幹事將有權力向締約國發布建議,敦促他們不要關閉邊界或實施旅行、貿易制裁。

對身處疫情中心的國家來說,PHEIC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防疫帶來更多的人力、財務、醫療資源,幫助該國更快更好地戰勝疫情;但它也可能觸發各國關於旅行、貿易的相關限制,給該國帶來經濟損失和社會壓力。

編者按:

在此次WHO宣布將此次肺炎疫情列為PHEIC前,網絡上曾出現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稱「中國將被列為疫區國,其影響更甚於貿易戰」,但值得注意的是,PHEIC與疫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疫區國」更是一個生造詞。正確認識PHEIC,有助於遏制恐慌情緒的蔓延。

目前,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傳染能力及致死率尚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WHO將本次肺炎疫情列為PHEIC,無疑能為控制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提供強大助力。尤其是在目前國外病例仍較少時,及時預警和採取措施,對降低疫情擴散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我們不應過度悲觀,而應報以理解與支持的態度,與各國攜手並肩,共抗疫情。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微博、介面新聞、第一財經

編輯:小池

責編:董小雯

「講出你的故事」

抗新型肺炎故事徵集中

疫情嚴峻、醫護再上戰場;

一方有難、全國人民支援!

歡迎一線醫生、護士、院長、患者等

講述自己的故事

病毒傳染力究竟有多強,牽動所有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