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江南涇縣桃花潭村,有位讀書人,名叫林慕淵。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一直考到四十多歲,卻連個秀才都沒能考中,無奈之下,他只好辦了個私塾,以教書為生。
自己考取功名無望,林慕淵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後人身上,但他只生養了兩個女兒,膝下並無一子,而女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林慕淵所指望的後人,是他的兩個外孫:程小山、陸小楓。
林慕淵的大女兒,嫁在涇縣的鄰縣——青陽縣,生有一子,叫程小山;而他的小女兒,也嫁在青陽縣,生有一子,叫陸小楓。那程小山和陸小楓,是同年出生,而程、陸兩家,相距不過十里。
打兩個外孫三歲起,林慕淵就不斷地提醒兩位女兒女婿,讓他兩個外孫讀書。等兩位外孫長到五歲時,林慕淵將提醒改為了催促,並提出,要在自己的私塾里,親自教他倆讀書習字。但他的女兒女婿們哪裡捨得讓兒子遠離身邊?於是,就各自將自己的兒子送入了本地的私塾,以落個耳根清凈。
日子過得真快。這一年,程小山和陸小楓雙雙長到了十八歲,到了該去考取功名的年紀。林慕淵再次使出撒手鐧,不斷地催促女兒女婿們,讓兩位外孫去官府報名,參加功名路上的第一場考試:考秀才。女兒女婿一想:如果不讓程小山和陸小楓去參加考試,那他老人家的嘮叨還能有個完?於是,趕緊讓程小山和陸小楓去官府報了名。
聽說兩位外孫報了名,林慕淵樂壞了,他連忙將家裡所有好吃的東西給分成了兩份,然後不辭辛苦地,送到了兩位外孫的家裡,囑咐他倆敞開肚皮吃,將身體養得壯壯的,以便在考場上拼出個功名來。他還饒有興趣地,憑著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的經驗,模仿著出題,試了一下兩位外孫的實力。不料,兩回試下來,林慕淵的心,竟徹底地涼了。
原來,程小山在答題的過程中,不停地抓耳撓腮,硬撐著寫了半截,就再也寫不下去了,而且,在那篇半截子文章里,還錯別字一大堆;而陸小楓在答題時,雖然沒有抓耳撓腮,但他卻抓了不止二十回頭皮,最後,總算勉強寫完了文章,而林慕淵捧起那篇文章一看,心裡頓時有了數:只能說語句還算通順,而其他方面,卻是啥也談不上了……
回到家,林慕淵失望得一連半個多月都打不起精神來,心想:看來,只能將希望寄托在那八字還不見一撇的曾孫輩身上了。
林慕淵不知道,其實,他的兩位女兒和女婿,從未指望過自己的兒子會考上什麼功名,因此,在平日裡,從未督促過他們用功讀書。再加上那兩家私塾里的先生,自身水平很一般。如此一來,那程小山和陸小楓的書,能讀出個啥樣來?
一個多月後,考試結果下來了,讓林慕淵差點兒驚掉下巴的是:程小山和陸小楓雙雙考中了秀才功名。以自己飽讀詩書的功底,尚且屢戰屢敗,那兩位寫起文章來或錯別字連篇、或寡淡如水的外孫,憑啥頭一回參加考試就中了秀才,林慕淵百思不得其解。
不解歸不解,兩位外孫考中秀才,實現了自己多年不曾實現的夙願,怎麼說,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林慕淵連忙親自將兩位外孫接到了自己的家中,然後四處散發請柬,聚齊親朋好友,擺下酒宴,熱熱鬧鬧地歡慶了一番。
在喜宴上,乘著酒興,林慕淵拉著兩位外孫的手,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倆加緊準備,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因為朝廷即將在省城舉辦考試,錄取解元、會元、舉人,然後在京城舉行殿試,錄取狀元、探花、榜眼、進士。就聽林慕淵語重心長道:「小山、小楓,我不敢指望你們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也不指望你們中解元、會元,但是舉人,你們好歹得給我考兩個回來!」
不久,程小山和陸小楓去省城參加考試了。林慕淵日夜等待著從省城傳來的好消息,他常常站在村口,手搭涼棚,向大道上張望。
那一年,在桃花潭村,恰好有一位姓萬的秀才也去省城參加了考試。萬秀才是林慕淵的鄰居,他雖然比林慕淵年輕了近二十歲,但林慕淵知道,萬秀才的學識,遠在自己之上,所以,在平日裡,林慕淵很是樂意與他一道談古論今。在林慕淵看來,萬秀才去省城考中個舉人,那是「十個指頭捏田螺一一十拿九穩」的事情,說不定,他還會中個會元回來,然後去京城參加殿試呢。
這一天,老天下起了大雨,還颳起了大風,林慕淵不顧老伴的勸阻,撐著傘,來到了村口。只見在大道的盡頭,有一個小黑點兒,慢慢向村口這邊移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