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考古又有新進展,你可曾知道,青銅面具下古蜀國的不朽傳奇?(圖)

2021-03-20   文裁縫

原標題:三星堆遺址考古又有新進展,你可曾知道,青銅面具下古蜀國的不朽傳奇?(圖)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又有重要收穫。2021年3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現已出土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餘件。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著實吊足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國家寶藏感興趣的人們。隨著這些國寶的發現,也讓更多的人想更進一步了解,三星堆文明是怎麼產生的,它在歷史上有什麼顯赫地位,又有哪些神秘發現?這一切的謎團,可以看下面選自《消逝古國:尋覓古國廢墟的中華文明》的文章:古蜀國:青銅面具下演繹不朽傳奇!

四川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這裡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風貌:地勢多樣,青峰競艷,丹壑爭流;又有秀冠華夏的歷史人文: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名人文豪競相輩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還流傳著一個個關於古蜀國的動人傳說,以至於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這些傳說在感動世人的同時,也使人們疑惑:古蜀國真的存在過嗎?有沒有古蜀國曾經存在的證據?古蜀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個國家創造了什麼樣的文明?

誰也沒有料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幾個處在亂世中的普通農民在挖堰溝時,竟然揭開了通往古蜀國輝煌歷史的冰山一角。更沒有人料到,如出一轍的是,幾位新中國的普通農民工在施工工地上會發現古蜀國發展演變的種種證據。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去探究那段曾經存在的歷史和那個曾經輝煌的國度......

古蜀神秘的歷史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是中國唐朝的偉大詩人李白在其膾炙人口的名篇《蜀道難》中由衷的讚嘆!

在《蜀道難》中,詩仙李白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在這首描寫四川山路的詩篇中,李白也提到了兩位存在於傳說中的歷史人物:蠶叢、魚鳧。同樣,這兩個人物也被《華陽國志》這部書提及:「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

蠶叢,是古蜀國的第一位王,又稱蠶叢氏。他善於養蠶,傳說中蠶叢穿著左邊斜分了衩的衣服,他的眼睛像螃蟹眼睛一樣向前突起,他的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他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西周時期,蠶叢所在部落被其他部落打敗後,他的繼任者柏灌率領族人,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

魚鳧是古蜀國第三代統治者,正是他重新統一了古蜀國。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由於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還曾經出兵幫助武王伐紂。也就是說,如果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按照一定的歷史事實來寫,姜子牙所率領的討伐商紂的大軍中,應該是有古蜀國的兵士的。古書《尚書》記載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這就是說,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古蜀國的軍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據說,古蜀國軍隊出戰時,都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路歡歌的。有人解釋說用悠長宛轉的號叫增添軍威,用請神明附體的舞蹈儀式來增添勇氣。可是神明之事畢竟虛無縹緲,而這號叫與怪異的舞蹈,確實還是可以對敵人產生一種威懾的作用的。

因為巴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既有險可依,又有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礦藏、成群的野生動物——至今四川等地仍有「天府之國」的美稱。由此可知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是存在一天兩天了。因此,雖然在討伐商紂的戰爭中古蜀國付出巨大,但是人們的生活還是基本溫飽幸福的。可是,在食鹽問題上,古蜀國的人民曾經經歷過困擾。因為此時古蜀國的食鹽都是從川東三峽地區購回來的。二川東三峽地區同樣做食鹽生意巫耋和巴人之間,就因為要「爭搶客源」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於是,連個部族之間也就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樣就影響到了古蜀國的食鹽供給。為此,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古蜀王魚鳧一面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以阻止巫、巴的紛爭,保證長江鹽運暢通無阻,一面暗中自己動手採鹽製鹽,以避免古蜀國的食鹽供給因巫巴之爭而間斷。據說,這支隊伍在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8行,共64壘。而這就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八卦的圖案,後來,這個壯觀奇特的圖案就被陰差陽錯地記到了以智慧化身的蜀相諸葛亮的名頭之下,成了大名鼎鼎的「八陣圖」。後來,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武侯還用這個神秘奇特、鬼神莫測的「八陣圖」阻擊東吳陸遜的追兵。當然,這都是歷史上的傳說,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歷史學家進行嚴謹的考證。

春秋初期,望帝杜宇從魚鳧家族接過了古蜀國的王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

古蜀國經常發生水患,雖然望帝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從河裡逆流漂來一具男屍,屍體被打撈上來後,便復活了,他稱自己名叫鱉靈,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裡。望帝與其交談,一見如故,於是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不久,大洪水再次暴發。鱉靈接受了治理洪水的任務,他帶領民眾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向長江,從而根除了水患,杜宇十分感激,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

鱉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后,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鱉靈剛開始還非常珍惜人民,蜀國國泰民安,但日子久了,叢帝逐漸專橫跋扈,望帝聽說後勸說叢帝,叢帝卻關起宮門絕接見。望帝無可奈何,化身成杜鵑鳥,飛進宮內悲啼。叢帝為其所感,恢復愛民本心,但望帝卻無法恢復人身了。然而,鱉靈統治下的古蜀國在鱉靈子孫手中不知什麼原因很快就滅亡了,關於古蜀國的各種文獻資料也無法尋覓,古蜀國從此消失。

從蠶叢、魚鳧,到杜宇、鱉靈,史書與神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神秘古蜀國,這個神秘的王國也令無數人神往無比。

光輝燦爛的文明

蠶叢、魚鳧,到杜宇、鱉靈的歷史雖然有著歷史資料,更有著無數的民間傳說,但是都由於年代的久遠顯得有些模糊不清,甚至是真假難辨了。歷史,是講究「證據」的,而最好的證據就要算是考古發現了。

20世紀初的一個淒冷的清明節,廣漢三星堆月亮灣的川西平原的農民燕道誠祖孫三人從自己的屋子裡出來,打算在離家不遠的林盤地溝邊挖一個水坑,然後用水車把低洼處的水輸送到高處灌溉。這對於億萬農民來說,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子,然而,這三個普通的中國農民,卻在這次勞動中驚醒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蜀文明。

燕道誠之子燕青保正當年,可謂年富力強,正是一個十分精壯的漢子。就在他高高地舉起鋤頭又重重地落下,鋤頭與地面接觸的一瞬間,一道火星從祖孫三人眼前划過,與此同時,發出了與堅硬物體發生碰撞的聲音。燕青保感覺握著鋤柄的虎口和手指被震了一下,他以為挖到了石頭,起初並不在意。可是,當他改換位置又挖了一下,還是在鋤頭和地面接觸的瞬間發出了「砰」的一聲,這一回他確信下面有一個什麼東西了。他把鋤頭擱在一邊,蹲下身子刨開泥土,出現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塊像磨盤一樣的大石環。此時,這祖孫三人才意識到這次的發現非同一般......

燕青保用手摸了摸,又握住石環的邊沿用力一掀。石環動了,機關也被開啟了,一個長方形的神秘土坑,坑內堆滿了許許多多色彩斑斕的玉石器呈現在他們祖孫三人的面前。在這一大坑的玉器面前,燕道誠一家先是目瞪口呆,接著馬上意識到他們時來運轉的日子到了。他們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環顧四周,見並沒有人注意他們,馬上將這些玉器掩埋起來。古人云否極泰來,就在得到了這些無價之寶後,燕青保和父親燕道誠都突然得了一場大病,而且這病險些要了這對父子的性命。他們由此認為這是神靈對燕家的懲罰,就只好將這份意外之財分送給了親朋鄰里,好求得破財免災,保住性命。

因為將這些寶貝送給了眾多的親朋好友,自然有人因「待遇」的不同而產生了不滿情緒,而且也有人對燕家心存不滿,於是這個在地中發現了寶貝的事情也就不脛而走,鬧得滿城風雨了。後來,華西大學博物館科學發掘隊前來發掘遺址,由於時局動亂,發掘工作只進行了10天便告結束,共獲得各種玉、石、陶器600多件。其中包括璧、璋、琮、圭、圈、釧、珠、斧、刀及玉石器半成品共400餘件。其中以石璧最具特色。大的石璧直徑達80厘米,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考古人員擦拭乾凈玉器上的泥土時,這些精妙的千年古物在燈下煥發出炫目的光輝。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再次發掘,前後共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絕倫的珍貴文物!出土文物之多,價值之高,引起了世界轟動。這些遺址被稱為「三星堆文明」,經考證,三星堆文物屬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人們開始驚嘆,蠶叢和魚鳧真的存在!古蜀國真的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

三星堆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還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面具。這些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沒有下頦,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細觀察這些青銅面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這種面具的臉形與現代當地人大相逕庭。它代表了什麼?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的神奇不僅僅在於它的文明高度發達,更讓人驚訝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還出現了以噸來計的象牙。象牙原本盛產在印度和孟加拉國,但是在三四千年前的中土蜀國,竟然出現了大象的蹤跡,如果不是象群真的在巴蜀古國生活過,就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古蜀國對外交通極其發達。

在三星堆文物中還出土有金杖、青銅神樹等精美的文物,這些文物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這是否暗示了中國古文明與世界其他古文明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鑑定來自印度洋。「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印度洋作為錢幣使用的海貝,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大觀的文物群中,屬於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且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屬於頂尖級別的範疇。

神秘的三星堆是怎樣消失的

隨著一大批精美、神秘的珍稀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匪夷所思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一連串歷史之謎也接踵而來。而這些問題中最引人注目、最令人不解的是:從規模來看,三星堆無疑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那麼三星堆又是怎樣消失的呢?目前學術界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洪水惹的禍,部分專家認為包括三星堆遺址在內的成都平原古城群均興建於距今三四千年前。當時的氣候處於全球性突變氣候期,以持續性乾燥、伴以突發性洪水為主要特徵。成都平原古城群處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兩大地貌單元接合部,多條河流流經生成多個沖積扇平原,平原上的河流具有易徙的天然性質。從發掘資料看出,在三星堆附近發現的一層20~50厘米厚的淤泥,且文化層被破壞,被認為是三星堆遭受洪災的一項重要證據。或許幾千年前的一個夏天,成都平原大雨傾盆,一連數十天的狂風暴雨引發了洪水,當洪水衝破古蜀人居住的古城時,蜀民們四處逃散。一部分蜀民被洪水無情地吞噬,另一部分倖存下來,為了躲避洪水,從而遷居他方。

也有人認為三星堆古蜀國不是滅亡於洪水,而是毀於地震。有專家稱在三星堆附近發現的淤泥,只在一個狹窄的層面存在,而其他地方的文化層都還存在,不可能是發生過大規模的洪水。從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來看,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灼傷痕跡,充分說明以前曾經發生過火災。是不是古蜀國曾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地震將古蜀國一舉摧毀,而地震後引發的火災將這些文物燒成現在的樣子呢?而且在幾千年前,古人生活在木結構的房屋中,地震後誘發火災十分容易。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一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的情形與地震類似,可以作為佐證。

也有人認為三星堆古蜀國的滅亡是因為戰爭導致。在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發生突變,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風格的陶器在此時開始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和圜底釜。而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於鄂西地區,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三星堆文化最強盛時,古蜀國人的生活中心在成都平原,川東長江沿岸和鄂西地區的勢力很弱。此時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為代表的文化發展壯大,這就是早期的巴人。漸漸地,巴人將三星堆的勢力擠出了鄂西地區。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棄了鄂西這塊生長已久的故土,沿長江舉族西遷,用武力占據了成都平原,古蜀國人被驅逐,三星堆古蜀國文明從此消亡。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和我們不斷開玩笑,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尋找的古蜀國存在證據竟被幾個挖水溝的農民找到。更讓世人驚詫不已的是,在三星堆文明被發現之後不到100年,幾位農民工竟然又在無意間發現了三星堆文明的繼任者——金沙文明!

2001年2月8日下午的晚些時候,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外一塊高窪不平、亂石四散的工地上,幾十名農民工正隨一台先進的現代化挖掘機挖掘一條壕溝。就在挖掘機伸出的巨手將緊攥的一大堆泥土向壕溝外拋撒開來的時候,負責運土的一名農民工突然發現一些破碎的陶瓷殘片,細心的他慢慢試著扒開泥土,果然,一個精美的銅像出現在眼前。消息傳開後,幾個民工很快從一堆新鮮的泥土中翻出了十幾件石人、玉人、銅人、銅牛頭、玉鐲、玉璧等精美的古器物。

當晚,考古專家初步鑑定,這處工地為一處極具研究和考古價值的遺址。第二天上午,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進駐現場,對挖出來的浮土進行翻查,並開始著手考古發掘工作。很快,他們就從遺址中清理出珍貴文物多達1000餘件。這些文物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據考古工作者初步鑑定,這些出土文物絕大部分屬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

在出土的30多件金器,如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金沙遺址中出土的種類繁多、樣式瑰麗、價值連城的玉器。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這個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由於玉質優秀、色澤亮麗、雕工完美,可謂是國之重器了。

當金沙遺址第一批文物從泥土中被發掘清理出來時,考古學家們就不約而同地驚嘆:它們跟三星堆器物簡直太相像了。專家們立刻意識到,它和三星堆可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進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在金沙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小立人是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而當年在三星堆出土過一個相差懸殊的青銅大立人,它們的造型極其相似,同樣的長衣,同樣的姿態,空空的手中似乎都握著什麼東西。在金沙遺址還發現了一些青銅神鳥,它們和三星堆神樹上的掛件極為相似。專家們研究出土文物後發現,金沙遺址的出土器物在造型風格和紋飾特徵方面與三星堆的器物基本一致。只是,從金沙遺址的金器、玉器的製作水平分析,已明顯比三星堆時期成熟高超。金沙遺址的年代又略晚於三星堆遺址,種種跡象都表明,三星堆文明因某種特殊的原因從廣漢突然消亡後,遷徙到了以金沙為中心的寬闊地帶,並在此延續和發展。

不論這種猜想是否準確,金沙遺址終於解開了一個巨大的疑惑。古蜀國在三星堆突然消亡以後,它並沒有從這塊土地上「蒸發」,而是悄然遷徙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繼續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發生髮展著。並在這片富饒卻相對中原文明獨立的土地上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明體系,可以說,古蜀國人民在金沙的生息繁衍是對在三星堆的一個繼續和發展。

更多有關其他古國的內容,敬請關注《消逝古國:尋覓古國廢墟的中華文明》,京東套裝4.2折搶購,噹噹滿100減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