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蘇東坡的成才之路:好父親決定他能飛多高,好母親決定他能飛多穩!(圖)

2021-03-28   文裁縫

原標題:揭秘蘇東坡的成才之路:好父親決定他能飛多高,好母親決定他能飛多穩!(圖)

縱觀古今,沒有一個人比蘇軾更有才華;也沒有一個人,能向蘇軾那樣全面發展,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曉、無一不精。

蘇軾是宋朝文壇公認的大才子,其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六家之中,其文更是獨占魁首。

蘇軾的詩,與友人黃庭堅齊名,號稱「蘇黃」,位列宋朝詩文的頂點。

蘇軾的詞,與南宋的辛棄疾齊名,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風的鼻祖。

蘇軾的繪畫,雖無後世的宋徽宗著名,但也號稱「湖州畫派」的開山鼻祖。

蘇軾的書法很著名,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合稱「北宋四大家」,一起名垂後世而不朽。

蘇軾還是優秀的工程師,他在杭州修建的蘇堤、在惠州修建的水利工程等,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科學成果,也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

蘇軾還是超級美食家,他發明了一桌子菜,為中國美食的歷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一個人能夠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工程、美食等領域成為大師,位列於時代的巔峰,太了不起了!

雖然蘇軾在上述領域中,擁有永垂不朽的成就,但他的仕途之路,就正好相反了。

蘇軾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顛沛流離、四處流浪中度過。這位文壇第一才子,不僅遭遇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甚至還被人陷害,差點慘死在監獄裡。

那麼,如此反差的生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蘇軾的一生,又經歷了哪些事情呢?

現在,就將蘇軾一生的故事慢慢道來:

老規矩,講述一個名人,從他幼年時期的各種離奇故事開始講起。

根據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年底,突然原本鬱鬱蔥蔥、百草茂盛的四川眉山縣旁邊的彭老山(也說瓦屋山),一夜之間百花凋零、樹木枯萎。後來,不管百姓如何綠化,這座山什麼也不長了。

直到65年後,蘇軾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病逝後,彭老山才恢復了蓬勃的生機,重現昔日的光彩。

鑒於此,當地百姓說,當年彭老山之所以凋零,是因為蘇軾誕生了,把彭老山的靈秀之氣都帶走了,所以才如此土地荒瘠,草木枯萎。後來,蘇軾病逝了,那些靈秀之氣回到彭老山,這座山才重新恢復了生機。

不用大家說,我們也知道,這就是一個美麗而多情的傳說故事罷了。

畢竟,在中國封建社會,任何一個名人降生,都會被配一些美好的故事。

比如,明明詩仙李白是病逝的,大家卻相信他是化成了一道月光升天了;明明詩聖杜甫是撐死的(這種死亡原因古代有一個文雅詞,叫「飫死」。當然,杜甫是不是這種死因,還待考證),我們卻說他是食物中毒或不小心溺水身亡了。同樣,百姓用美好的故事來述說蘇軾,也是表達了一種崇拜美化的心情。

雖然傳說之事不可盡信,但是,這個故事卻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正是蜀地這種人傑地靈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蘇軾這樣的大才子。

自古以來,四川就以名人輩出、富有濃郁的文化氛圍而聞名於世。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的才子們,數不勝數。

早在漢朝時,四川著名的文學才子,如司馬相如、楊雄、王褒等,以自己經久不衰的詩詞,成為後世的楷模。

唐朝鼎盛時期,四川的才子更是數不勝數,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陳子昂等,皆出生或長居在四川,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唐朝後期,雖然天下開始動亂,但文人墨客們依舊追尋祖先的印記,前仆後繼地來到四川。當時著名的大才子,如白居易、劉禹錫、高適、岑參等,都先後來過四川,並在這裡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詩詞。那句「天下詩人皆入蜀」,更是成為一句千古美談。

五代十國時期,雖天下群雄並起,但蜀地相對比較安定,文化依舊繁榮。

然而,等宋朝建立後,四川就遭罪了,蜀地文化也遭遇滅頂之災。

前面講過,因為糟糕的政策和敵對的態度,短短數十年間,蜀地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亂(兩次是農民起義,一次是兵變),持續的戰火摧毀了四川的經濟,也讓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

然而,在一代聖賢張詠(寇準的好友)的治理下,四川文化重新恢復了生機,又慢慢繁榮了起來。

史料記載,蘇軾出生時,已經有很多蜀地文人相繼登於朝,以文章功業聞於天下。每年的科舉考試中,蜀地文人的錄取率,也是居高不下。

遠的不說,蘇軾這一年的科舉考試,僅眉山一縣參加科舉考試的就有45人,中舉者更有13人之多。

可見,「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這首陸遊讚美的詩句,就是對蜀地文化的最好闡述。

雖然蜀地人傑地靈,但在浩瀚的文人中,只有蘇軾,屹立在最頂層,成為那顆最耀眼的星!

那麼,這顆耀眼的星,是怎麼煉成的呢?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因,就是蘇軾博學多才的基因;外因,就是其後天的刻苦努力等。蘇軾的內因很重要,但他的外因更加重要。

成就蘇軾的外因,除了他的努力外,還因為他有一個嚴格的父親和一個慈愛的母親。蘇軾的成就,是一個典型的嚴父慈母教育的結果。

那麼,這個嚴父蘇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嚴父蘇洵

我們之所以認識蘇洵,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他培養出了兩個永載史冊的好兒子;第二,他進入了《三字經》,成為大器晚成的傑出代表。

《三字經》曰:「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蘇洵二十七歲開始讀書,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讀書。小孩子一定要早早開始發奮,不要像蘇洵一樣以後後悔不已。

可見,在《三字經》中,蘇洵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勵志教材。

那麼,歷史上的蘇洵,真是這樣一個人嗎?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在二十七歲前,不去讀書呢?

關於這些問題,現在開始一一作答。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名列 「唐宋八大家」。

蘇洵出生於一個望族,他有兩個哥哥,分別叫蘇澹、蘇渙。這兩個哥哥都考中了進士。

蘇洵十八歲時,曾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結果沒有考中。落榜後,蘇洵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不考了!

就這樣,蘇洵成為一個抗拒高考的「問題少年」。

咱們都知道,對於問題少年,古代和現代的「對策」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先拉回家,狠狠罵一頓,然後開打。打一個半死不活,轟回學校接著念、繼續考……絕無倖免。

然而,這個蘇洵,卻打破了 「絕無倖免」的規律。

對於兒子放棄考試的決定,其父蘇序竟然同意了。

當時,對於蘇序的這個決定,很多人都不得其解,他們就前來問蘇序。對於這個問題,蘇序要麼笑而不答,要麼是模稜兩可、轉移話題。

實在躲避不掉,蘇序就用這句話,來搪塞眾人:「非憂其不學者也!」意思是說,我不擔憂他的學習,這個孩子很聰明,他能自己學好。

蘇序真的不擔心蘇洵的學習嗎?非也,他只是不關心罷了。畢竟,之前對於蘇澹和蘇渙的學業,蘇序可是監督甚嚴,操碎了心。

一邊是根本不管的小兒子,另一邊則是狠抓學業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蘇序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態度,確實讓人看不懂。

由於史料匱乏,蘇序為什麼這麼干,只能由後人猜測了。現在的史學家們認為,蘇序之所以不管小兒子的學習,是想讓他行「包拯之事」,為自己養老送終。

這種說法,絕非無稽之談。畢竟,根據蘇洵放棄考試的時間推斷,蘇序已經年過六旬了,蘇洵的母親身體也不好,他的大哥蘇澹已經病逝了,二哥蘇渙也常年在外地當官,因此,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蘇洵一人的肩上,父母很可能不願意他遠行,想讓他留在家裡,為自己養老送終。

那麼,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既然蘇洵已經放棄學業了,為什麼《三字經》里說,他到了27歲時,又開始發奮讀書了呢?

當時,蘇洵對妻子程氏道:「我想讀書了,但不知道是不是晚了。而且,一旦我開始讀書,就沒有時間料理家務,到時候怎麼辦呢?」

程氏道:「只要想讀書,任何時候都不算晚。你若有志向讀書,家裡的事情我全都包了,你無須擔心。」

得到夫人的全力支持後,蘇洵重新讀書了。

然而,雖然蘇洵有考取功名、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壯志,但現實,往往與他的想法背道而馳。

刻苦讀書兩年後,蘇洵29歲時參加了第二次科舉考試,結果不中。後來,他臥薪嘗膽了八年,37歲的蘇洵參加了第三次科舉考試,準備一鳴驚人,結果還是不中。

奮發圖強、刻苦讀書了整整十餘年,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蘇洵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考了!

在蘇洵的怒吼中,他真的不參加科舉考試了。而他自己,也成了「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沒有進士身份的人。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蘇洵屢考不中呢?難道科舉考試太嚴格了嗎?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暫且不表,等說到蘇軾兄弟參加科舉考試時,再做解答。

總而言之,三次科舉考試都不中,讓蘇洵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讓他們子承父業,去參加科舉考試。

就這樣,隨著蘇洵的主動退出,朝廷失去了一個棟樑之材。但是,無官一身輕的蘇洵,卻培養出了兩個永載史冊的好兒子。這樣的結果,宋朝算是賺大發了。

那麼,不參加考試的蘇洵,是怎麼教育兒子的呢?能夠培養出兩個聖賢的蘇家,其教育模式又是什麼樣子呢?這個教育模式對於今天的家庭,又有哪些借鑑和啟示呢? 

慈母程氏

咱們都知道,一個人能否成功,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中,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自己艱苦的努力和良好教育的結果。

這個良好的教育,與學校有關係,但更取決於自身的家庭。

畢竟,一個只會教育孩子抽煙、喝酒、賭博的家庭,要想教育出一位人才,也就這個家庭自己信。

在家庭教育方面,蘇軾就非常幸運了。他擁有一位慈愛的母親,還有一位嚴格的父親,堪稱是一個慈母嚴父的組合。而在這種組合下,蘇軾能夠成為一個永載史冊的聖賢,也就不足為奇了。

先說這個慈母——程氏。

程氏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養深厚,個性仁慈而果決。在教育兒子方面,程氏除了讓蘇軾兄弟接受正規和良好的文學教育外,她還常常用古代聖賢的故事,對他們進行良好的人格培養。

《宋史·蘇軾傳》記載,程母一有時間,就給孩子讀古代聖賢的故事。有一次,程母給兒子讀了一段《後漢書·范滂傳》,讓年僅十歲的蘇軾受益匪淺。

故事的主人公范滂,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士,此人公正廉潔、鐵面無私,查出貪官污吏後,絕不手下留情,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當然,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很難得到其他官員的認可。在東漢末期黨錮之禍時,范滂被奸臣陷害,最終慷慨赴義,死時年僅33歲。

慷慨赴義前,范滂與母親訣別,他含著熱淚,道:「母親呀,孩兒對不起您,不能繼續侍奉您了。弟弟孝順,讓他來侍奉您。我去九泉下追隨父親了。如今,我們生死兩別,望母親捨棄這段難以割斷的恩情,不要再悲傷了。」

聽完這番話,范母深明大義地回答道:「一個人既想獲得品德名聲,又想長壽富貴,這怎麼可能呢?如今,你願意捨棄生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我怎麼會悲傷呢?我為生出你這麼一個兒子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真是一個盪氣迴腸的經典故事!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後,小蘇軾被感動了,他激動地對母親道:「母親,我若做一個范滂似的人,您會同意嗎?」

面對蘇軾的問題,程母毫無敷衍之意,她鄭重回答道:「你如果能做范滂,我也一定能做范滂的母親!」

什麼叫作人格教育?什麼叫作道德培養?什麼叫作潛移默化?為什麼蘇軾的一生,那樣嫉惡如仇、光明磊落、百折不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蘇軾,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的良好教育所傾倒。其原因,就在於此!

其實,程母對蘇軾的人格教育,又何止是這些!除了給蘇軾兄弟灌輸各種偉人的故事,程母還從小就教育蘇軾兄弟,讓他們學會對生命負責,不許恃強凌弱,要有同情和關愛之心。

蘇軾家裡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引來了很多鳥雀來這裡棲息、築巢。小孩子們看見鳥雀後都比較興奮,蘇軾就拿著一根小木棒追趕這些小鳥。

見此,程母嚴肅教育蘇軾,不許他這樣干,讓他保護這些小鳥。

在程母的教育下,越來越多的鳥來他家築巢了。有些膽大的小鳥,甚至把窩搭在了低矮的樹枝上。

蘇軾長大後,對於這段童年記憶印象深刻,曾賦詩一首: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是時烏與鵲,巢可俯拏。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

——《異鵲》

在這種道德培養下,蘇軾未來從政才如此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寬厚、仁慈、博愛。

畢竟,一個根本不愛惜生命的人,你還指望他去尊重別人的生命、去愛護弱小的子民,那就是一個笑話。

這種說辭,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就在蘇軾的時代里,就有一個人,完美地從反面詮釋了上述內容,最終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奸臣,還差點害死蘇軾。

這個人,就是蘇軾曾經最親的好友、後來最大的仇人——章惇。

家庭教育惠終身

在母親的細心教育下,蘇軾形成健全的人格。

歷經1000餘年後,蘇軾還能被歷代人民所熱愛、所敬仰,其原因,也離不開蘇軾偉大的精神世界,否則他也寫不出那樣的詩句,創作不出那樣的作品。

得此良母,真是蘇軾之幸,更是我中華之幸。

除了慈母外,蘇軾還得感謝自己的嚴父。

若沒有這位嚴厲老師的督促,蘇軾也不可能獲得那麼高的成就。畢竟,那句老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

蘇軾父親的教育非常嚴厲,嚴厲到什麼程度呢?五十年後,蘇軾被貶到海南島後,竟然夢到了幼年時讀書的場景,他惶恐不已,馬上賦詩一首,以作紀念。

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坒《春秋》余,今乃始及桓莊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夜夢》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

晚上睡覺時,夢見了小時候貪玩的事。父親對自己學習監督非常嚴格,要每天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在夢中,當天應該讀完《春秋》,結果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因為害怕父親來檢查,竟然被嚇醒了。這就好比自己變成了一條嘴裡掛了魚鉤的小魚。

要知道,寫這首詩時,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苦艱辛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蘇軾想起幼年讀書時的場景,還心有餘悸。

可見,父親的讀書要求之嚴厲。

當然,雖然嚴厲的教育,讓蘇軾苦不堪言,但也讓蘇軾受益匪淺。

當時,古人有抄書學習的習慣,一來加強記憶,二來練習書法。在蘇洵的嚴格要求下,蘇軾竟然把足足一百二十多卷的《漢書》整整抄寫了三遍(也有說是兩遍)。

一部完整的《漢書》多少字呢?至少70萬字!可見,沒有強大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想都別想。估計換成別人(比如我),早就放棄了。

蘇軾這種強大的工作量,肯定也能得到一個強大的效果。

抄完了三遍《漢書》後,蘇軾對於裡面所有的典故,全部倒背如流,隨便點一處,蘇軾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去,真正做到爛熟於心。

蘇軾後來寫奏摺,為什麼文筆那麼優美,內容那麼精準,運用史料和典故那樣的靈活自如、信手拈來,其原因就在於此。

在父親的教導下,蘇軾善下巧功夫,他獨創的八面受敵讀書法,不僅成為後世讀書人學習的方法,即使用今天的學習方法去衡量,也新見迭出、令人深省。

所謂八面受敵讀書法,就是一種分主題、分視角的讀書法。按照蘇軾在信中所說:「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就是說,每一本書,都要讀好幾遍;每一遍,都是帶著一個主題(視角)去讀。

比如讀《漢書》,第一次閱讀,按照讀者的視角去讀,得到一種知識;第二次閱讀,按照帝王的視角去讀,又得到一種知識;第三次閱讀,按照文臣武將的視角去讀,又得到一種知識。

可見,這樣讀書就能把一本書變成幾本甚至是幾十本書了,也能把這本書讀懂、讀透了。

蘇軾這樣讀書,自然能得到無數新穎的結論,增加自己的本事。

隨便舉一個例子,就能知道蘇軾的本事。

為了考驗兒子的本事,蘇洵以《夏侯太初論》為題目,讓兒子寫一篇文章。

夏侯太初,就是三國時期的夏侯玄,此人字太初。夏侯玄是魏國的忠臣,在司馬師繼承了父親司馬懿的位置、獨裁專權時,夏侯玄參與了誅殺司馬師的行動,結果,因為事情敗露,被緝捕歸案,隨後被斬首示眾。

夏侯玄臨斬前,神色不變,是一個大丈夫。

很顯然,蘇洵出這個題目,就是讓蘇軾闡述兩個問題:第一,何為忠臣?第二,人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與歌頌夏侯玄慷慨赴義的論點不同的是,一代才子蘇軾另闢蹊徑,從一個嶄新的視角,來論證夏侯玄這個人。

原來,夏侯玄身上有一個典故,他有一顆「大心臟」。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宋朝果然很有料》(全10卷),京東網滿100減50當當網5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