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話年俗之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2021-02-12   俚言

原標題:大年初一話年俗之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今天是辛丑牛年的大年初一。放鞭炮是古老的年俗,辟邪除妖是其最初的目的。現在,放鞭炮,往往只是為了增添熱鬧喜慶和歡快的氣氛。可見,放鞭炮這個年俗的含義,也是逐漸演變的。 值此除舊迎新之際,咱們不妨追根溯源,叨咕叨咕放鞭炮的由來吧。

放鞭炮是古老的年俗

過年是什麼意思呢?過年,其實就是一種除舊迎新的儀式,擺脫舊的羈絆,迎接新的光明的一天。所以,我們中國人過農曆新年,與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都喜歡熱鬧和喜慶,藉此把過去的一年中的煩惱和不快,拋到九霄雲外。

年俗的最早的起因,就在於古老的祭祀儀式,也叫儺(音挪)。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等等,是所謂古老的巫術中的一種,儺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發明的一種驅瘟避疫的祭神舞蹈 。

在先秦時期就有儺,孔子曾經在《論語》中談到儺。三國時期的學者何晏,在《論語集解》中說:

孔子曰:儺,驅逐疫鬼也。

可以看出,此時,儺所驅逐的所謂的疫鬼,還沒有跟年獸之說聯繫在一起。

喜慶氣氛是過年的主要標誌

古人認為,祭祀祖先和神靈是國之大事,絲毫不得馬虎。所以,每逢新年,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當然,儺戲是其中少不了的一個重要環節。久而久之,在民間,就由習慣而成自然,也就逐漸形成為民俗了。

過年的習俗,最晚在宋代,已經演化為相對固定的模式。比如,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的內涵豐富,不過,總而言之,大意都是驅邪、保平安的意思。其中,燃放爆竹是頭一件大事。其他的,還有飲屠蘇酒和掛桃木符等等。

王安石沒寫到的,還有喝椒柏酒。一般來說,用椒柏酒祭祖,希冀祖宗保佑;用屠蘇酒祭神,祈求神靈祛除瘟疫。按照中醫的說法,椒、柏和屠蘇都屬於辛香植物(即道教所說的仙木或者仙草),也都有辟邪驅瘟的功效。

那麼,放鞭炮是怎麼回事呢?是為了嚇唬誰呢?近代以來,普遍說是為了驅趕年獸。其實,年獸這個東西的歷史並不長。換句話說,年獸是後來才出現的。

今人劉冠宇畫的年獸插畫

年獸的說法,盛行於明清和民國,是典型的傳統民俗的進一步延伸的例子。在古時過年驅趕不祥之物的時候,習慣於放爆竹,即將竹子放入火中使其燃燒、爆裂、炸開,從而產生出噼啪作響的恐嚇效果,用以嚇跑瘟神和小鬼。後來,待火藥發明之後,才演變成現在的燃放鞭炮的習俗。

按照現存古籍上的記載,燃放鞭炮的習俗,最遲,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荊楚歲時記》記載如下: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元為始,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也。我們還發現,原來,燃放爆竹是為了驅山臊惡鬼的。山臊,又叫山魈(音肖)或者山繅(音臊)等等,發音都類似,大概,它喜歡鼓譟不休吧。山臊,也許就是《山海經》中說的怪獸夔(音魁)。三國時期的韋昭,曾經解釋說:

或雲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也。或言獨足魍魎,山精,好學人聲而迷惑人也。

此時,顯然,有了山臊是一條腿的怪獸的說法了。不過,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早就半開玩笑地質疑過這個荒誕的論調。

《山海經》插畫中的夔即山臊,長著一條腿,它也許是年獸的最初原型

韓非子假借孔子的嘴進行了批駁,大意是,孔子說了,夔可以發出很大的聲響,一隻足矣(一隻夔就足夠了),而不是說,這隻怪獸夔長著一條腿呀。一隻,足矣;而不是一隻足矣。

無論如何,老百姓可不吃韓非子那一套,在民間傳說中,山臊長得越怪異越好,所以,就變成了一條腿的小鬼了。到了明代,山臊的形象更加豐滿起來,因為添枝加葉呀。《神異經》(應為明代的作品,但假借早年的古人所做)有云: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畢,而山魈驚憚。

總之,大年初一燃放爆竹的原因,原是為了驚嚇山臊惡鬼。所以,山臊應該是所謂年獸的最初原型。那麼,年獸後來怎麼變樣子了呢?

明清以後,人們不滿足於山臊的傳統形象的單調和簡陋,在道教術士的想像之下,結合外來文化中的珍禽異獸的有關形象,逐步創造出了年獸這一獨特的新型物種。

道教題材繪畫中的年獸

比如,現如今的年獸的形象,也許,就結合了獅子和狒狒等動物的樣貌特徵。無獨有偶,在印度教和藏傳佛教密宗之中,也有惡鬼進村騷擾鄉民的古老的傳說。

在今日的尼泊爾和我國的西藏自治區等地,在特定的日子裡,還經常表演驅鬼的舞蹈。其實,這就是古老的儺的儀式的較為真實的本來面貌。

今日尼泊爾的儺舞拉基(Lakhey)面具舞

尼泊爾的拉基(Lakhey)面具舞就是一種古老的儺舞。拉基的字面意思是,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惡魔。它時常騷擾人類,特別是喜歡欺負小孩子。人們敲鑼打鼓(與燃放爆竹的效果一樣)驅趕它。 拉基面具舞表演的當天,往往萬人空巷。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這是一年中的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

現在小結一下吧。過年的年俗,起源於古老的儺。過年放鞭炮,最初是為了驅逐惡鬼,即驅瘟辟邪。最早的所謂惡鬼,也許是傳說中的山臊。到了明清以後,結合古今中外的惡鬼傳說和珍禽異獸的典型形象,再加上,道教術士們的按捺不住的造神的衝動,最終,發明出來了年獸。

在這裡,我可以合理地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獸的形象,還很可能繼續演變下去。至於放鞭炮的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應該逐漸被削弱,或者,改換其他的形式。到那時,人們也許會產生些許的惆悵。我想引用《詩經》中的說法,那就是:

式微,式微!胡不歸?

怎麼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不違反當地法規和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之下),是不是也趕緊放放鞭炮呢?最後,祝大家牛年吉祥,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