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寶品牌
其實一點都不少
像港資四大牌
還有國內的那幾個品牌
這些品牌加起來的市場份額
是相當恐怖的
份額是大
但是在國際十大珠寶品牌
依舊沒有一席之地
國外顧客沒幾個願意買單的
依舊靠著國內消費者支撐著
如果消費者不缺錢
你猜他們會優先考慮
國內的品牌嗎?
全球奢侈品公司100強榜單
(以銷售額來排名)
周大福,排名第9位;老鳳祥,排名第13位;周生生,排名第25位;六福集團,排名第28位;東方金鈺,排名第36位;浙江明牌珠寶,第48位。
總的來說還是
國內的珠寶品牌
沒有得到國際的認可
why?
- 01 -
環境差異
國內的人文環境與國外的相差很大,導致了意識形態的差異。外國對藝術是普及、尊重、讚美的,而國人多數依然是對藝術僅以尊重足矣。
在普及、讚美、宣揚上都持之以低調、中庸、慎獨方法處理,久而久之,那些精湛技藝自然而然就成了傳說而已。外國人問起來,也就是尷尬的回上一句失傳已久了。
然後就有人說,國內哪來什麼珠寶技術,那些珠寶都是舶來品呀。關於古來帝王家的珠寶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是一普通貨,不信,去故宮逛一圈就知道了。
外國對珠寶的認識是深刻的,起碼那些珠寶購買者都能把自己所買的珠寶能說得頭頭是道。
而國內的普遍意識都仍處於認牌子上,僅僅是以牌子充門面,真正能看懂一件珠寶美在哪裡、與什麼藝術手法有關聯,那都是少之又少。
- 02 -
文化差異
首先是國內傳統上對玉石的重視要高於珠寶,從古至今玉石一直深受我們國人所喜好,甚延伸出「以玉養人」這一說法。
翡翠在近代的大興先不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就是鍾愛玉石,以之代表內涵。
而外國對玉石的喜愛和認同並沒有國內的程度,甚至是不認同,這是國內一些玉石珠寶品牌難以走向世界的現實原因。
- 03 -
觀念差異
國人對奢侈品的觀念與外國人是不一樣的,國人重在質,是珠寶的本身,例如一塊玉石的質地很好,只要雕工不算差,國人都會認可其價值。
如果是質地中等,雕工即使是天工級別,國人都會認為一般。
外國人重在工藝。觀念在此就會不一樣,一件珠寶,其更大的價值體現往往是在工藝上的認同。有的國際品牌,其工藝上的價值往往是珠寶本身質地價值的幾倍,這對注重自身的傳統國人是不可想像的,只會用「虛高」去形容其價值。
- 04 -
傳承斷失
與上面的所說的失傳一致,傳承斷失是很大的原因,中國皇室珠寶是很精湛的,但與外國的不一樣,中國的皇室珠寶技藝首先是不外傳的,只會集中在皇家中,不可能外漏出去。
其次是歷史的多次動盪,每次的動盪都會造成極大的珠寶技藝人員損失,而外國是皇室專供,皇家沒了,匠人卻依舊在,變動的是政權,卻不會牽連到匠工家中。
- 05 -
品牌宣傳落後
品牌宣傳上是依然著力於國內,在國際展會上實在難得一見,這就造成了對外宣揚窗口的缺失。
酒香還怕巷子深。這與國內中庸的思維和沒有全球化目光有關,另外與國內珠寶品牌發展計劃和本身資金也有著極大關係。
- 06 -
人才培養落後
比起國外的珠寶設計專業培訓的廣泛和專業性,國內的教育條件還是相差很大的,以致於很多國內出來的畢業生都傾向於到外國發展、進修等方向,甚少留下。
- 07 -
品牌管理
中國珠寶品牌管理比起國外的管理除了意識上不夠先進外,制度上的嚴格執行力也不夠。許多品牌在質量、售後上都常常被人詬病,顯然是品牌的意識、管理都是有著極大問題的。
總之
國內的珠寶品牌
要進軍全球知名品牌
還是需要時間去發展
畢竟
中國珠寶品牌的近代歷史
並不算如何精彩
人才的配備教育
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完善
而且
國內的審美、意識觀念
也需要時間去養成
國內珠寶品牌的國際化
路還長
國內行情
圖表1: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發展歷程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6-2017年,B2B、B2C以及更多新穎的電商模式逐漸在行業內部得到應用,2016年銷售收入為3761.2億。2017年接近4100億。
圖表2:
2010-2017年中國珠寶首飾行業
銷售收入走勢圖(單位:億元,%)
目前行業較為通用的劃分是以貴金屬,及貴金屬加上寶石作為主要分類方法。主要分為黃金珠寶首飾、K金珠寶首飾、鉑金珠寶首飾和其他珠寶首飾,其他珠寶首飾包括了鑽石、玉石、銀、鈀金、珍珠等珠寶首飾。
黃金珠寶首飾仍是行業主導產品,零售額占比一半以上
圖表3:中國珠寶首飾市場
各類產品零售額對比(單位:%)
國內高端市場近乎
被國外品牌壟斷
圖表4: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