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才有了「望子成龍」,這才有了「恨鐵不成鋼」,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焦慮、煩惱。
相信沒有哪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這種愛也體現在對孩子成才的迫切渴望上。為了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多少父母操碎了心,可又無奈地發現,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甚至總是跟父母對著來。
我們總試圖去找尋答案,卻發現無從下手,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優秀,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教。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們習慣於從他人身上尋找原因,卻往往不願意面對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教育都帶上了功利心,和他人的比較、教育資源的獲取等等外界因素,無疑成為了家長們心中的一桿秤。卻忘了教育本身是什麼,我們對孩子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當我們被功利、焦慮蒙蔽了雙眼,自然無法看清,優秀的人並非一蹴而就。
想要孩子優秀,得先教會他做人,而後者,不僅僅是優秀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對於孩子的人生往往更加重要。
教育的規律:先成人,後成才
在我國傳統文化之中,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成才永遠排在做人之後。春秋時期的孔子曾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孩子要先學會做人,「行有餘力」,才能夠傳授文化知識。
這是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其實就已經掌握的教育規律。然而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古老的傳統卻被一種急功近利的價值觀侵蝕。本末倒置,終將誤入歧途。父母將所有的一切都投資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卻忽視了更加重要的東西。
2019年4月,原北大高材生吳謝宇殺母案震驚世人,這個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得過各種獎學金和無數榮譽稱號的「天之驕子」竟犯下了如此的惡行。這雖是個案,可在近些年來,也總有類似的消息,聳人聽聞,讓人不寒而慄。留學生機場刺母、高材生畢業啃老,他們缺乏的是高等的教育嗎?
不,他們缺乏的,是如何作為一個人。
「百行德為首」、「育才先育人;立身先立行。」可是現在的教育,被許多父母簡單地理解為「智育」而忽略了「德育」,忽略了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沒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哪怕是接受了高等教育,也絕對稱不上一個優秀的人。甚至他們很難融入這個社會,在人生這條路上,也將寸步難行。
可以不優秀,但不能不善良
三字經里的頭幾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孩子出生時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可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專心一致地教育孩子。可能我們忘了,教育的初衷,不僅僅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學會更多的本領,更重要的是保持善良的本性。
不知從何時開始,善良,成為了最廉價的東西。一些父母根本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因為對於孩子的溺愛,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麼跟孩子一般見識」……諸如此類的話,如果在不涉及他人的小事時說還情有可原,可當家長因為溺愛而盲目包庇孩子的過錯的時候,就成了大問題。
孩子還小,很難分辨是非對錯,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能夠及時地指出和改正。如果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並加以引導,那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也極容易產生偏差。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不守誠信等等,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學不會感恩,變得不那麼善良的時候,父母再去後悔,也已經晚了。
「善良」往往是成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做人可以不優秀,但不能不善良;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懂得感恩。當孩子習慣了索取,便容不得一點拒絕,當善惡開始不那麼分明,良知便也悄悄隱藏。當孩子這樣步入社會,終將會被冰冷的現實打一記響亮的耳光。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先靜下心來。沒有學會走路,怎麼能跑得起來?又怎麼能不摔跟頭?教育也是一樣。
《大學》中有一段話說得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還是平民百姓,都要以修養品行為根本,若是根本被擾亂,不管是國家、天下,還是家庭終將難以長久。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成人便是根本,而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善良的天性便是成人的根本。否則就算是成績再好、知識再豐富、技能再強,也很難上得好人生這堂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越努力越無力,越成功越迷失的原因。
有人說:「為了優秀而優秀的孩子很難幸福;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難優秀。」作為父母,我們不必強求孩子如何優秀,但一定要先教會他如何做人。只有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認同自我,並通過超越自己實踐自我價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
而這樣的孩子,不可能不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