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於地區經濟總量排名(GDP)的朋友會發現,我國城市經濟總量排名整體呈現一種:東強西弱、南高北低的發展態勢。
我國東部地區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我國西部地區具體由: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成。
以2018年31省市GDP總量排名為基礎,排名前15位的省市中,東部地區占據8個省市(且牢牢占據前四名),西部地區僅有四川和陝西兩省入圍(兩省的經濟總量相加還少於廣東、江蘇、山東三省),東西部經濟總量差距可謂相去甚遠。
以行政區域劃分,我國南方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與台灣地區。
北方地區則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地區。
在2018年31省市GDP排名中,南方地區依然占據8個省市,北區地區占據6個省市。雖然地區數量相差不大,但地區經濟總量差距依然明顯。
在西弱、北低的經濟環境下,西北地區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片窪地。我國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省、自治區。2018年全國31省市經濟總量中,僅陝西省以24438.32億元位列全國第十五位,其他四省中,新疆自治區以11800億元位列全國倒數第六位,而甘肅省、青海省和寧夏自治區GDP均未突破萬億,分別位列全國倒數第五、三、二位。
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不足,與自然生態、人口稀少、地理偏遠等綜合因素相關,且短期內無法轉變。
水資源匱乏
我國水資源分布呈現極度不平衡狀態,其中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占全國的36.5%,但水資源卻占據全國的81%。
在西北地區,新疆年降水量的最大地區天池(619.1mm)僅為廣東恩平年降水量的五分之一(3183mm),再加上西北地區幅員遼闊,水資源平均後就更加匱乏。
而水資源對農業(灌溉)、工業(工業用水)和能源(能源注水)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人口稀少
截止到2018年底,西北五省人口分別為:陝西省(3835.44萬人,全年增長22.82萬人)、甘肅省(2625.71萬人,全年增長15.76萬人)、新疆地區(2444.67萬人,全年增長46.59萬人)、寧夏地區(681.79萬人,全年增長6.89萬人)、青海省(598.38萬人,全年增長4.92萬人)。五省總人口之和仍低於廣東省人口。
然後西北五省去除人口總量少外,還存在地理面積廣的特點,因此在人口密度分布上遠遠低於全國水平,例如新疆和青海每平方公里僅有13.1和7.2人分布,上海每平方公里則達到3814人。
人口稀少則直接導致地區交通(內外)成本高,公共運輸不發達,社會資源難以集中,不具備規模效益,人均建設成本高,規模性產業無法布局等等。
地理偏遠
從近年來我國收縮型城市中尋找問題發現,地理偏遠成為收縮型城市的一大特點。地理區位對城市的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歷來靠近港口、運河、鐵路的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高效;甚至臨近港口城市的衛星城也能得到區域協同發展。
但西北地區在自然生態不足、人口稀少、地理偏遠的現狀下,距離港口、運河較遠,高速公路和高鐵建設成本高、速度慢,產業分布單一,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
西北地區在悄悄改變
雖然面臨各種自然環境、地理區位等難題,但西北地區仍在努力發展,並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陝西省榆林地區通過18年的奮鬥,治理流沙860萬畝,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07%,將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同時新疆地區將「無人機+感應器+大數據」融入農業全鏈條發展。農業植保無人機的背後是農機和農藥市場,這是一個萬億級的龐大市場,但之前長期出於落後發展狀態。
植保無人機的出現,提升該行業的服務水準,不僅僅用於灑藥,更是在農地勘測等多方面畫出一張「農業信息化地圖」。例如:土壤信息、作物信息、人的信息、氣候信息、病蟲害信息等。
城市的發展,不僅依賴於地理屬性、人口規模、政策扶持,現如今城市發展要更加包容和自由,不僅要擁抱、接納和嘗試新技術,也要尋找城市發展中的差異性重點發展,同時還要以最快的速度發現潛在風險,及時轉型,有耐心、有恆心解決城市短板和不足,結合密集的信息網絡,形成高效、及時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