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社區門棟,奔波在戰疫深處,在沒有硝煙的戰場,武漢科技館黨員幹部李登峰和連瑛為居民們築起一道堅固的生命防線。
全力服務 做居民守護者
「終於吃到上海青了。」中建三局社區陳婆婆對李登峰開心地說,讓大家感受到了久違的歡笑。
武漢科技館團支部書記、下沉黨員李登峰按照組織部署,2月初到洪山區珞南街中建三局社區下沉,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先後參與了10餘次社區團購保障,定期參與社區對特殊群體的慰問活動,送物資上門,積極參與門崗值守、巡防巡控、排查摸底等工作。
中建三局社區管轄的中建福地星城是一個還建小區,共有1770戶,居民人數有3492人,以老年人居多,80多歲的老人就有100多人,且很多子女都在外地。
社區居民8棟2單元陳婆婆,長期不出門,參與團購活動有困難,李登峰了解情況後,主動對接物資保障人員,轉達陳婆婆的訴求。當日,他到商超購買青菜、糯米等蔬菜食品,並主動送上門。陳婆婆激動得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8棟1單元吳婆婆,不會用手機、不會參加團購、不敢出門、只用現金,他主動幫助這位高齡老人參與團購,上門對接、墊資下單買肉,吳婆婆拿著8斤豬肉,高興地說「終於吃到政府特價肉了」。
社區居民給社區鄰里捐贈了1.2萬斤蔬菜。這批蔬菜如何發放到居民手中,社區領導發愁了。李登峰當場提出了按戶發放、定點領取、特殊上門的辦法,並積極參與發放工作。科學的方式讓823戶居民領到了急需的蔬菜,基本覆蓋了現住居民。「他做事認真負責,對居民有求必應,是我們臨時黨支部的支部委員。」中建三局社區下沉黨員臨時黨支部書記、省發改委下沉幹部趙明告訴記者。
李登峰(右一)和中建三局社區主任孟海霞、臨時黨支部書記趙明討論工作方案
為有證進出居民測量體溫、查驗出入證件是李登峰每天的「規定動作」,在執行過程中必須要用心溝通,了解情況、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3月16日,社區有一位老人心臟病突發,正當120急救車駛進社區大門的時候,40多歲的王先生就騎著電動車往外沖。說時遲,那時快,李登峰一個箭步拉住了他。「您出去有什麼事嗎?」「我要出去上班」「您有通行證嗎?……」一番詢問,讓王先生惱羞成怒,開始謾罵起來。「雖然現在疫情接近尾聲,但封控工作依然不能放鬆。我們也是為了您的健康著想。如果您要出門上班,可以到社區開具通行證。」李登峰耐心地勸導並詳細地講解政策。終於,王先生認識到自己不該衝動,向李登峰賠禮道歉。
「碰到不理解的居民,對我們態度不好是常有的事,但我們必須更有耐心。」李登峰說,疫情期間,大家關在家裡時間太久了,心情難免焦慮,我們能理解。
中建三局社區主任孟海霞說:「我們很感謝像李登峰這樣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下沉黨員,他們的到來真正給我們減輕了不少的工作壓力。」
踐行首問責任 發揮科普優勢
2月15日,武漢飄起鵝毛大雪,武漢科技館二支部黨員連瑛接到館黨委的通知,所有黨員無特殊情況一律就近就便下沉社區參與抗疫工作。沒有半刻遲疑,連瑛頂著風雪來到青山區青惠居社區辦公室報到,一下沉就是一個多月,沒有一天休息,沒有一天鬆懈。
剛來到社區,正是社區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社區書記、主任、網格員忙成一片,沒有人告訴連瑛具體要做什麼,怎麼做。辦公室門口有一張條形桌,將居民與工作人員隔開以保持安全距離,時不時會有居民來到這裡,有的要買藥,有的要就醫,有的要充燃氣卡、水卡,有的要辦理出入證明……於是連瑛便將這張條形桌變成自己工作的陣地,在這裡開展接待登記工作。為了迅速幫居民解決問題,她製作了「出入證登記表」、「居民買藥登記表」、「愛心車登記表」等幾類表格,每天辦理的工作一目了然;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迅速理清各項工作流程,記清每個網格員的姓名、電話和分管的樓棟,遇到問題,能解決的便迅速按照流程解決,無法解決的就快速分流至相應的網格員。「其實社區和我們科技館工作有一定的相通之處,都是要做好服務,首先要弄清楚大家的需求和問題,然後提供解決辦法,滿足需求。」談到如何迅速融入並開展社區工作,連瑛如是說。
青惠居社區屬老城區改造,老年居民比較多。儘管小區採取封閉式管理,可總有幾個熟悉的身影,每天都要到社區以各種藉口「報到」。隨著疫情蔓延,社區管控越來越嚴格,不能再讓這些「老頑固」出來了!這天,馮爹爹如期來到社區辦公室門口,他前天來拿幾個口罩,昨天要求出小區買菜,今天要找地方剪頭髮……「爹爹,您現在不能出來,病毒是看不見的,要是不經意感染了,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連瑛立即上前勸導。可是馮爹爹充耳不聞,執意要出門理髮。「爹爹,我們現在就相當於打仗,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出門,也許您抵抗力強,能夠抵禦病毒,可您還有老伴,還有子女,孫子孫女吧?這個病毒的傳染性太強了,要是一個人得了,遭殃的是全家呀!」連瑛沒有氣餒,耐心得一遍遍勸說,終於這位爹爹再也沒出門了。
來源:武漢科技報
記者: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