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工作視頻會議 | 積極投身「戰疫」 發好科協人聲音

2020-03-31   武漢科技報

中國科協2020年科普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出席會議並講話。武漢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科協相關工作做專題交流發言。

3月31日上午,中國科協召開2020年科普工作視頻會議。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出席會議並講話。


白希部署今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和科普工作要點

中國科協科普部、科普直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分管副主席及科普部負責人,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科普工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主持。

會上,科普部部長白希部署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和科普工作要點;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部署科學素質調查評估有關工作,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廖紅部署巡視整改有關重點工作。

武漢市科協、浙江省科協、中華醫學會、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和科普出版社代表分別做交流發言。


第一時間發聲 武漢市科協搶占應急科普制高點

武漢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科協相關工作做交流發言。疫情襲來,按照全市統一安排部署,武漢市各級科協工作者投身防疫抗疫工作一線,下沉街、鄉、社區、村,當好服務員、調查員、宣傳員。截至目前,武漢市科協系統100餘名黨員幹部、各區科協83名幹部職工、全市3萬名科技志願者仍堅守在抗疫一線,服務社區群眾。在應急科普方面,武漢市科協第一時間發聲,搶占應急科普戰略制高點;並根據疫情變化不斷分析調整科普重點,推出不同宣傳主題,為全市應急科普「指方向」、「明路線」、「鼓幹勁」。形成了由社區網格員提供群眾需求、整合選題、將權威內容精準投送到各社區網格群、及時反饋群眾意見的完整工作鏈條。

在開展科普宣傳方面,武漢市科協採取分層次、多渠道相結合形式,暢通應急科普「堵點」。比如,在下沉社區的過程中,武漢市科協人員發現不少居家老人很少通過手機上網、獲取科普信息的渠道相對傳統,針對這種情況,武漢市科協製作電視節目、張貼科普挂圖、發放科普讀本、利用小喇叭反覆播放防控知識,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封城過程中市民產生的心理需求,武漢市科協推出「科技志願者心理諮詢熱線」,14名同濟醫學院老專家志願者以電話形式坐診心理輔導,消除市民的心理恐慌。在科普信息化方面,武漢市科協利用網際網路資源打造應急科普新支點。充分利用武漢市科協宣教中心(武漢科技報)融媒體矩陣平台,先後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專題網絡科普知識競賽、科技志願者人物故事等,推送各類報道800餘篇次,推送應急科普知識5000餘篇次。其中,抗擊疫情專題網絡科普知識競答活動自1月28日開始,得到封城中的武漢人民積極響應,經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推介,全國30多家科技媒體參與,僅武漢主平台參與者已超過300萬人次。

疫情期間,武漢市科協還面向全市徵集武漢科協人的「戰疫」日記,市、區、街24位科協人的79篇日記,記錄了兩個多月來武漢科協人的戰疫洗禮。日記在中國科協官網、科協改革進行時、今日科協等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後,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央廣播電視台國際在線等40多個一級主流媒體連續推出或全文轉發。此外,第3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武漢選拔賽評審會也在線上如火如荼舉行;武漢科普研究會、醫學會、農學會等十餘家學會動員專家學者創作的科普作品先後在今日頭條、科普時報官網及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武漢科技館發起科學實驗挑戰賽,引導宅在家裡的青少年做實驗、學科學。

鄭華表示: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做好科普工作是科協人的本分。科協組織體系完善、人才薈萃,應當充分發揮科協隊伍優勢,做好應急科普工作。但如何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發出「科協」聲音、如何吸引公眾「向科學要答案」還任重道遠。目前疫情防控正處於決戰的關鍵時刻,武漢科協人將進一步履行好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的職能,為全民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加快建設武漢這座英雄城市作出科協人更大的貢獻。


孟慶海:完善五項要素構成的新時代科普體系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對各地區科協、學會、協會、研究會的科普工作予以肯定。他指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全國科協系統按照部署積極推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是科普事業發展的規劃之年,更是科普事業轉型發展、再上新台階的機遇之年。此次應急科普,全社會對科普工作高度重視,全國科協系統應藉此時機,著力打造由黨的領導、搭建平台、服務產品、組織建設、制度完善五項要素構成的新時代科普體系。

孟慶海在會議上強調,要堅決打贏抗疫阻擊戰,「戰疫不結束,科普不下線」。兩個月以來科協系統形成了自上而下、省市縣、各級學會聯動的應急科普機制,這場特殊的戰爭也給予了科協人一次寶貴的經驗。在戰疫中,要注意完善幾個機制:一是資源的生產機制,依託科普中國、科學闢謠、數字科技館平台,利用主流媒體、各地科協、學會協會、合作單位等資源共同創造優質科普內容,打造科普資源的「中央廚房」。二是媒體傳播的機制,綜合運用網絡電視、報刊、地鐵、社區電子屏、科普大篷車的傳播渠道,發揮400多萬科技志願者、數十萬基層工作者、200多萬科普信息員的作用,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傳播宣傳體制。三是協同聯動機制,與衛健委、疾控中心等部門密切聯繫,與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協同開展科普活動。主動與聯合國系統、200多個國際科技組織、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社團交流防疫經驗,提供科普資源,助力國際合作。


來源:武漢科技報

記者:李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