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偵探鸚鵡在《犯罪現場》中破案出自唐朝,蜘蛛螞蟻源於弗洛伊德

2019-10-31     廖宇探案

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

今天帶著大家一起較真兒的是10月中旬上映的電影《犯罪現場》,其實各路影評早已琳琅滿目,我看了一下,以古天樂宣萱重組CP居多,夸劇情精彩的和吐槽劇情扯淡的皆有。我呢,依然以不蹭熱度,不忽悠大家買票,不劇透為原則,充當事後諸葛亮。只拓展故事背景知識和分析隱喻,一是以免還沒看過的朋友失去新鮮感,二是為大家觀影時增添一些小樂趣。

電影《犯罪現場》中古天樂與宣萱

首先我的個人感受是本片在故事的推進節奏和逐層揭開懸疑這兩方面還是比較靠譜的:案發,跟線索,線索斷,再跟線索,又斷,嫌疑人反轉,嫌疑人死了,兇手浮現,兇手死了,基本是到最後才揭露了真兇身份,而事實真相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除此以外,讓我最喜歡的就是電影中鸚鵡這一重要角色的設置以及蜘蛛和螞蟻的心理學象徵。

電影《犯罪現場》中它才是「主角」

而恰恰大家比較質疑的或者說覺得有些扯的也正是「鸚鵡破案」這個設定和影片開頭的蜘蛛以及不斷在片中出現的螞蟻。或許有些不明所以的朋友還以為自己進錯了放映廳,看的是《動物管理局》呢。下面我們就先聊聊「鸚鵡破案」這個劇情設定是否真的太扯?

電影《犯罪現場》中的「名偵探鸚鵡」

「名偵探鸚鵡」有案例

說來也巧,前一陣子不是《長安十二時辰》挺火嘛,我就尋了一本唐朝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看,書中薈萃了唐朝開元和天寶年間的各種奇聞異事,奇花異草,奇人異士和奇珍異獸,簡而言之就是一部唐朝的段子八卦+花邊新聞。其中第二十一個故事《鸚鵡告事》講的就是「鸚鵡破案」的民間傳說。

《開元天寶遺事》一本不錯的唐朝歷史筆記小說

故事講述長安城中一楊姓富豪有一傾國傾城之貌的妻子劉氏,而劉氏卻與鄰居老李暗通款曲。(原來隔壁老王的梗唐朝就有了)經過一番計劃兩人把擋在中間的楊富豪謀害並埋於一枯井中,現場唯有一隻楊富豪生前喂養的鸚鵡目睹了案發過程,後來在縣衙查案時這隻鸚鵡說出實情讓兇手伏法。長安府尹將此事上報唐明皇,皇上便封這隻鸚鵡為「綠衣使者」並將它收入宮中喂養。後來在明朝教育孩子的《幼學瓊林》中便有了:無腸公子,螃蟹之名;綠衣使者,鸚鵡之號的說法。

明朝的歷史筆記小說《涌幢小品》

無獨有偶,在明朝的筆記小說《涌幢小品》中也寫過一個類似的故事。(涌幢chuáng,指海上湧現出佛家的經幢,比喻時事變幻如曇花一現)故事說雲南太守陸綸微服私訪途經一戶人家,這家養的鸚鵡便「哀鳴不止」,最後還像死人一樣張開翅膀倒在地上。於是陸綸把這家人召集在一起詢問,結果兇手大驚「鸚鵡顯靈」便立刻招供受到嚴懲。

電影《犯罪現場》海報

這兩個關於「鸚鵡破案」的故事皆來自於民間傳說,我們自然不可當真。但我個人認為,這兩本書的作者也絕不是宣揚什麼封建迷信。其實我們不妨根據這兩則故事大膽的推理一下。

很顯然,我認為楊富豪美妻劉氏與隔壁老李的事情在楊家的府邸中不可能密不透風,只是下人們在主人楊富豪「失蹤」後沒有膽量去揭露,一來沒有證據,二來怕招惹殺身之禍,於是訓練鸚鵡說話,等官差查案上門時借鸚鵡之口「舉報」,最終讓真相浮出水面。明朝「鸚鵡顯靈」的故事也是異曲同工的「鸚鵡學舌」而已。

電影《犯罪現場》海報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鸚鵡破案」或說「鸚鵡學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鸚鵡能發人聲在於它特殊的生理構造鳴管和舌頭。在它的鳴管中有四五對兒調節鳴管管徑的肌肉「鳴肌」,而且非常靈活。當氣流進入鸚鵡的鳴管後,會隨著鳴管的肌肉收縮或者鬆弛而改變氣流的速度從而發出不同的聲音。就像是吹笛子時按住不同的氣孔,氣流就從別的氣孔中出來發出不同的聲音。再加上鸚鵡的舌頭長得柔軟尖細而且比較靈活,所以能「學」人說話。

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學」,也就是鸚鵡的智商。根據鳥類學家們的研究,非洲灰鸚鵡的智商能達到4至6歲人類兒童的智商,可學會超過100個人類詞彙。區分對象,材質,形狀和顏色更是不在話下,堪稱動物界學霸一枚。

電影《犯罪現場》中劉心悠飾演的雀鳥專家

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相應的展現,通過雀鳥專家之口(劉心悠飾演)證實了鸚鵡的智商。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再來看上文中的兩個案件以及電影《犯罪現場》中「鸚鵡破案」的這一設定時會發現,鸚鵡破案並非不可能,揭露真相也必然不是什麼超自然現象,而是有人教或者單純的是它對所見事物的記憶和模仿。而該類事件不僅存在於民間傳說中,在當今的現實社會中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在2003年,就有一個現實中鸚鵡協助警方破案的故事。美國一戶人家發生了盜竊案,失主養的鸚鵡卻不斷地重複著兩句話:「到這兒來,羅伯特,到這兒來,羅尼」。於是警方順著「羅伯特」和「羅尼」這兩個名字調查,結果很快在慣犯檔案中發現二人並拘捕了他們。原來這兩人摸黑偷東西時,彼此叫對方的名字時被鸚鵡記住了,從而鸚鵡成為了該犯罪現場的唯一「目擊者」和「證人」。

電影《犯罪現場》中薛凱琪飾演的楊見珊

在電影《犯罪現場》中,鸚鵡遇見真兇的反應其實也是能在現實中找到出處的。在一則新聞報道中稱,印度的某村莊發生了一起兇殺案,警方鎖定了幾名嫌疑人但無法確定誰是真兇。當死者的侄子出現在犯罪現場時,死者養的鸚鵡竟然發出悽厲的怪叫還不停地拍打著翅膀。警方由此產生懷疑,便問鸚鵡:「是侄子殺害了媽媽嗎?」鸚鵡不停地點頭。然後他們又問:「是爸爸殺害了媽媽嗎?」鸚鵡卻沒什麼反應。之後警方對死者的侄子進行了調查發現了他謀殺的物證。

電影《犯罪現場》中鸚鵡見到真兇時的反應

電影《犯罪現場》中鸚鵡見到真兇時的反應

我認為以上的這幾個故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編導創作《犯罪現場》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和某些場景的依據。同時,從另一方面也解開了一些觀眾的質疑,證明創作者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胡編亂造,而是參考了書中的民間傳說,搜集了現實中的一些案例,並從動物學的角度嚴謹的分析了「鸚鵡破案」的可能性後才有的該片中的「名偵探鸚鵡」。解釋完鸚鵡我們再來說蜘蛛和螞蟻。

電影《犯罪現場》中「名偵探鸚鵡」發現了證物

蜘蛛螞蟻&佛洛依德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開頭,一隻蜘蛛從網中墜落後被地上的螞蟻蠶食,然後鏡頭一搖交代場景,也就是即將成為「犯罪現場」的一幢舊樓內。其實在好萊塢電影中經常運用空境中出現「活物」的手法,有些只是讓鏡頭更豐富或富於動感,而有些則很難說這些「活物」具體象徵著什麼,答案也許只有導演自己知道。但還有一些「活物」是有明顯和具體的象徵的,比如《犯罪現場》中的蜘蛛和之後不斷出現的螞蟻。

電影《犯罪現場》中的蜘蛛

關於這兩種昆蟲的出現,我認為有兩種解讀,一種很簡單,就是單純的以象徵主義來解釋。在大多數文化中,蜘蛛都是一種具有負面象徵意義的動物,具有狠毒,陰險,殘忍的特徵。而螞蟻則象徵平凡,善良,協作的意義。我們再來看螞蟻蠶食蜘蛛的這一鏡頭,很明顯的表達了「殘忍」的蜘蛛被「善良」的螞蟻消滅的的含義。再結合電影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個寓意簡直精彩到讓人拍案稱絕。

電影《犯罪現場》中連帶受害者楊見珊與男友何兆東

還有一種解讀稍微複雜,就是以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來解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精神分析學說誕生於20世紀初,解析了人類的意識層面,解釋了「我」的人格構建,同時還包括解釋人類的夢境。

電影《犯罪現場》中連帶受害者姚笙與母親

他在著作《夢的解析》中用自己的潛意識理論解析夢境並引申到心理學中,這一派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夢境中出現的事物都是人潛意識的象徵,而不同的動物意象也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心理學家

例如蜘蛛一般代表著束縛(可能源於蜘蛛結網捕食這一特徵)。聯想到電影中的銀行劫匪汪新元(古天樂飾演)他不正是被警方布下天羅地網追捕,心中無時無刻不感到束縛的人嘛。

電影《犯罪現場》中的汪新元

而螞蟻一般象徵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想通過勤奮的工作來補償自己的自卑感。夢到螞蟻也代表現實中有些事情令你煩躁不安,潛意識想讓你正視這些問題。而且螞蟻是非常團結的生物,夢到螞蟻也說明你很想和別人一同完成工作,把事情做到最好。同時也意味著你很重視家人和朋友的關係。而有時螞蟻也會象徵死亡(因為死屍會被螞蟻所分食)。

電影《犯罪現場》中汪新元的「螞蟻」幻覺

請大家記住以上這些象徵,我保證當你看完這部電影時會驚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絕妙,同時你也會明白為什麼在汪新元的夢境和幻覺中會不斷的出現螞蟻,而且隨著劇情的推進他所見到的螞蟻就越多。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潛意識慾望表達的一種最直接的形式,是本能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發泄,足可以暴露個體靈魂深處秘而不宣的本質。

一個讓人喜歡的結局

從這一點來看,我個人很欣賞和認同編導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巧妙的運用到電影中,尤其是一部犯罪懸疑片。不得不說這個手法很高級,不用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或者旁白,只用了「蜘蛛」和「螞蟻」就完全表達了一名匪徒靈魂深處的本質,也為電影中這個人物行為的心理動機和整個故事的結尾提供了讓人比較信服的邏輯依據。總之,這是一部讓我很喜歡的犯罪懸疑電影。當然,各花入各眼,大家或許有不同的見解,請盡情在評論區留言,我將十分期待各位的真知灼見。

大家看這個鏡頭象徵著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pSxYW4BMH2_cNUglv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