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單仁
來源 | 微信公眾號 單仁行
介紹 | 企業家必備的商業早參
「正文」
如果你要問當代年輕人的微信朋友圈裡,最喜歡曬什麼的話,美食應該能排到前三。
比如美食節目《人生一串》、《舌尖上的中國》,一推出就大受年輕人歡迎。
除了熱門的網紅美食網紅餐廳外,新生代的食客,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原始的餐飲形態——蒼蠅館子。
蒼蠅館子起源於川渝地區,卻並非只有川渝地區獨有。
無論是大排檔還是路邊攤,無論早餐檔還是燒烤攤,這些個蒼蠅館子,都是中餐餐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餐館雖小,但卻誕生了不少的大品牌。
比如海底撈,比如永和大王,當年都是路邊攤發家,做成現在這樣的規模。
只不過,在進入21世紀後,隨著洋快餐以及對餐飲環境的高要求,蒼蠅小館似乎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統治地位,淡出了視線。
到了今天,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日漸式微的蒼蠅小館,開始煥發生機。
據「餓了麼」平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杭州外賣訂單量最多的餐廳,不是什麼響噹噹的連鎖餐館,而是一家開在小區巷弄里名叫「老街坊」的蒼蠅小館,它的外賣全年訂單量高達15.29萬份。
除了外賣平台,雙微一抖的崛起,更是讓一大批的餐飲小館,成功轉型「網紅小餐館」。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的地方就有商客。
在巨大的利益推動下,也有不少人摩拳擦掌,準備著開一間網紅小餐館來牟利。
而中華美食種類繁多,如何找到一個能讓全國人民都喜愛的品類?
海底撈的崛起,似乎給了市場答案。
火鍋,作為餐飲行業毛利率較高的代表,已然成為了不少人開餐館的首選。
甚至在不少年輕人的創業清單里,第一志願是奶茶店,其次便是火鍋店。
雖然有這樣的創業熱情是好事,如果沒做好任何準備就進場,必然會遭到市場反噬。
舉個例子,潮汕牛肉火鍋,在2016年突然火爆大江南北,全國各地加起來,1年內開出了起碼1萬家店。
只不過,這個大熱的品種最終還是沒有逃過關店潮的噩運,短短1年時間,僅在上海就有40%的火鍋店虧損關店。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三年前,像是「黃燜雞米飯」「小龍蝦」「串串」這些品種,同樣也是特別火,下場也特別慘。
而火鍋店的生意,每年都有幾萬家開張,又有幾萬家關門。
數據顯示,2017年火鍋店數量從36萬家下降到29萬家。
上面所提到的這些案例,其實都是品牌擴張過程中,不幸踩中「暗雷」的「受害者」。
而這樣的「受害者」,數量並沒有減少。
很多創業者,甚至很多公司在尋找新項目的時候,看到所謂的「風口」機會,往往會去盲目地跟風和複製。
我也曾經接觸過很多老闆,當看到別人做汽車美容賺得盆滿缽滿時,就去投資搞個場子,也去搞汽車美容;
當別人開火鍋店紅紅火火時,又把汽車美容店盤掉,轉頭就去開了火鍋店,結果本都沒收回來。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
今天我們不管是入什麼行業、做什麼品種,如果想要站得住腳,除了要保持敬畏心外,還需要做到這兩點。
當然,不同的項目所在的不同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同。
就餐飲來說,西貝的董事長說過:餐飲最終競爭的就是供應鏈。
無論是餐飲,還是零售,或者是像共享單車這樣的領域,都一定要有相應的供應鏈跟進。
前期可能不太重要,但在中後期,供應鏈一定會成為推動這些企業發展的重要元素。
從而形成獨特價值,而不是盲目地去複製跟風別的企業的做法。
比如對於潮汕牛肉火鍋店來說,它擴張時的短板有兩個,一是供應鏈、二是人才培養。
那麼,新的創業者可不可以不去開火鍋店,而是去開展一項專門培訓刀工師傅的項目,或者專門開闢一個新業務,去為那些火鍋店解決牛肉運輸和保鮮的難題。
所以說,後入場的創業者,一定要懂得做配套的細分領域,而非一味地模仿。
很多中小企業無法暫時成為雄鷹,但其實完全可以成為站在雄鷹身上、借力飛翔的那隻麻雀。
說到底,美食是一門短暫的藝術,一道菜不可能多年保留而不改變味道。
更何況同樣一道菜,在不同的消費者在不同的時間段看來,又能得出不一樣的感受。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過硬的產品質量跟消費者訴求,始終是永恆的真理。
儘管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我們也要拼盡全力,讓那酒香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