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福報,就是指善因的種子在因緣具足、條件成熟之後結出的善果,就好像種莊稼,種下西瓜,不會長出白菜,種下土豆,不會長出茄子。同樣,我們想要得到福報,就必須種善因,結善緣,然後可以修福報,得善果,這樣,可以讓自己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人生遂心如願。
其實,當下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福報。
佛家認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惡終有報應。所謂因果,就是說有前因,必有後果,它存在一個必然性在裡面,這就好像,如果你不吃東西,那麼就一定會挨餓;用頭撞牆,則一定會疼。這是很明顯可以覺察得到的。
而另外一些,你根本無從察覺到的,並不是不存在。比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雖然這些都是不能覺察的,但是其內在道理是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深知因果不空的道理,就會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必然導致自己承受截然不同的後果,有些人認為,自己只要不被發現,可以隨便做壞事,其實,如果知道因果不空,做了惡,就必然要自食惡果,那麼他可能就不會再去作惡,從而謹言慎行,在根源上杜絕禍患的發生。
一般而言,福報減少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徵,占一個,也要當心了!
這樣的人,別人取得成績,他就會妒火中燒,渾身難受,這可能是時下很多人的通病,不說別人,我們沒事的時候反觀自身,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偶爾也有這樣的毛病呢?
自己身邊的同行或者同事做得比自己好,會莫名地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這樣的感覺就是一種負能量,我們要知道:宇宙其實就是一個能量場,如果心裡有了負能量滋生,就會感召更多的負能量,那你可以試想一下,這些負能量會給你帶來不好的運氣,甚至危害你的健康,帶來禍患,這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的原理。
別人有了成績,你應該怎麼做——發自內心替他高興,希望他做得更好,這樣,你有這樣的念頭,就是一種善念,是積極的正能量,那麼這個正能量也會感召正能量,會讓你自己的運氣也漸漸好起來。
與其嫉妒別人的成績而產生負面情緒,不如替他高興還可以沾點喜氣。同時,也應該用心研究一下人家為什麼可以做得好,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積極改正,唯有如此,才可以不斷地調整自己,提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有些人,總希望別人出醜出糗,盼著別人失敗,這樣自己才覺得舒服。
這樣的人,內心往往陰暗偏激,遇事愛鑽牛角尖,狹隘自私,看問題總是跑偏,想什麼都是錯誤的,所作所為更是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
可是我們對照自己,是不是也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呢——和自己沒有利益衝突的人落難,我們會有惻隱之心;但是如果對方得罪過自己,或者是競爭對手蒙受打擊遭遇不幸,我們是不是經常暗自欣喜呢?
利字當頭,不自覺地就把自己變成一個邪惡之人,其實沒有什麼好迴避的,這也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人,要想圓滿幸福,就要戰勝人性中鄙陋的一面。
做人,應該寬容大度,善良正直。這是為人處世起碼應該具備的品質。品質決定未來,思維決定高度。當一個人,改變他固有的思維定勢,他才能改頭換面、重新開始,而只有堅守品質,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尊重那些不如自己,甚至失意落魄的人,就是一個人品質的最好體現。
對失意落魄的人,不要譏笑嘲諷,尤其不要拿別人的弱點和不足開玩笑,對別人多一些理解尊重,自身的涵養和境界才會提升。
有人會說,我行善,而且還樂善好施,為什麼沒有福報呢?
覺得自己沒有福報,可能是覺得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眾星捧月的追隨者,但是起碼還健健康康地活著啊,這其實本就已經是莫大的福報之一,至於名色財利,這些都是以往自己種下的前因而得來的必然後果,怨不得天,尤不得人。
命由己造,運自我求。說到底,命運終究把握在自己手裡,一切已經發生的,都是自己所作所為而導致的結果,既來之則安之,對於出現的一切結果坦然面對,欣然接受,然後踏踏實實做好當下應該做的,種善因,結善緣,少一點私心雜念,多一些與人為善,那麼,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積累更多的福報,從而逐漸改變自己的命運,告別諸事不順,迎來人生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