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不吝紙墨,千般頌詞來歌詠這大好河山。
杜甫遊覽泰山,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絕唱;王勃來到滕王閣,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句......
唐代「詩仙」李白,年少「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曾遊歷大半個祖國,留下眾多詩篇來歌頌大好山河。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京城淪陷,李白聽聞玄宗奔蜀,遠在金陵的他,於是帶領妻兒舉家帶領妻兒沿長江西上,來到江西廬山屏風疊隱居。
古人云:「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廬山作為中國名山之一,自古以瀑布而聞名於天下,其中廬山瀑布群被譽為中國最秀麗的十大瀑布之一。李白來此隱居,拋去仕途不順,這裡的山光水色足以治癒人心。
這天李白與昔日好友,一同來到秀峰觀瀑布盛景。看到飛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諸秀匯聚,各施其妍的壯麗之景,心中激盪不已,於是文思泉湧揮筆寫下一首詩: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在陽光的直射下生起紫色煙霧,從遠處看去秀峰瀑布像白色的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落的直流好像有三千尺之高,讓人恍惚以為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一樣。
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面,它頂峰又尖又圓,煙雲聚散,像一座香爐生煙一樣,因而得名「香爐峰」。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由於瀑布飛流直下,水氣蒸騰而上,在日光的直射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作者妙筆生花,一個「生」字就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的活靈活現。此句不僅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的直接描寫渲染了氛圍。
下面作者直接描寫了遙看瀑布的情形,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三字飛流直瀉的瀑布像一條白練掛在懸崖之上。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把瀑布盛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這兩句詩,作者採用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煙霧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飛流直瀉,由此營造出一幅絢麗壯美的瀑布之景。
「飛流直下三千尺」作者直接從細處落筆,寫出瀑布凌空飛瀉,一個「直」字不僅寫出懸崖陡峭,又從側面表示水流之急。後面「三千尺」更是極力誇張懸崖之高峻。
然而,詩人覺得還是意猶未盡,還可以把瀑布之景寫得更壯闊一點。於是緊接上句,拋出一個懷疑的假想,是不是天上的銀河傾瀉人間了呢?一個「疑」,空靈活潑,似真若幻,無不令人遐想,更為瀑布增添了神奇色彩。
整體來看,這首詩不僅運用了比喻和誇張,詩人還運用了極致的浪漫主義想像,構思之奇,語言生動,句式明快,把瀑布之壯景刻畫得精彩絕倫!
自李白《望廬山瀑布》一出,廬山瀑布盛景更是為人熟知而名揚天下。古往今來,不乏有詩人賦詩以和之。
其中與白居易交好的詩人徐凝,根據前人李白的詩也和了一首《廬山瀑布》: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詩人首句直接寫出千仞山壁,飛泉直落,氣勢顯得十分震撼壯闊。緊接著從水聲出發,聲音如雷貫耳,更是描繪出瀑布飛瀉的雄偉壯闊之勢。 然後模仿李白的手法,把瀑布比成白練,鑲在青青的山色中間,從色彩和視覺上又寫出了新奇和柔和。
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他一直停留在瀑布之景上。相較於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神形兼備的描寫,若真若幻的想像,確實還稍欠火候。
難怪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寫《戲徐凝瀑布詩》說: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謫仙」二字,正是對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名的肯定。蘇軾這首詩雖不無過激之處,但對於徐凝《廬山瀑布》的見解還是可圈可點的,從這可以看出蘇軾不僅詩詞寫得好,還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不知大家對這三首詩有何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