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進軍東方面對中國這座高原,不敢前行,折轉南下侵入印度

2019-10-24     路生觀史

帕米爾高原的地理意義:使得2000多年前,新疆就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提示:帕米爾高原山體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的這一地理因素,使得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就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帕米爾高原,中國古代稱蔥嶺,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得名。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中國和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地跨中國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東南部、阿富汗東北部,是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

中國境內的帕米爾高原是其東部,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區境內。東以木吉谷地和塔什庫爾干谷地為界,與西崑侖山相鄰,南鄰喀喇崑崙山。北部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南部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長260千米,寬50—100千米,由高原山地和高位山間盆地構成。山地海拔一般5000—5500米,山間盆地海拔3500—4200米,部分地段降至3200米。有紅其拉甫、明鐵蓋等山隘,是古絲綢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

關於這個地方,關於這個地方對中國的意義,我們今天說得還不夠到位。都說世界多數國家的邊界都是近現代才形成的,但對中國而言,因為擁有了這個地方,西部大體的邊界走向很早2000多年前就被固定了下來。

為什麼呢?蔥嶺就是一道天然屏障,難以逾越,中國中原勢力多數情況下到達這裡後,似乎就沒有更多的力氣翻山越嶺繼續向西,而歐亞大陸西部的勢力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它們很越過這裡進入中國新疆及中國中原。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給了波斯軍隊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其後進軍東方,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向中亞推進,並隨著波斯帝國的東部行省貴族的投降,來到了帕米爾高原的附近區域,但面對那綿綿的雪山,卻折轉南下征服印度去了——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經過開伯爾山口(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在開伯爾山間),南下侵入印度。

與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對應的中國歷史年表是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而這一年,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去世後,由部將發起的繼承者戰爭連續不斷,帝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走向了瓦解。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一串名字,如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等,掙扎至公元前64年,被東進的羅馬所滅。

這期間,中國的歷史由秦至漢,西部疆域都是些小打小鬧的城邦部落,也就是當時被稱作西域的那些小國家,由七十多個至三十多個,多少有些亂套。到了漢武帝時,這些小城邦、小部落終於盼來了大一統的政權,公元前108年,西漢出兵攻破樓蘭、車師,公元前104年,漢武帝讓自己的大舅哥李廣利披掛上陣,真正開始了打通西域的工作。儘管剛開始的時候並不順利,但最終還是將帝國的勢力延伸至位於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的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並使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其後,漢武帝於西域(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區的統稱)設置「使者校尉」,在渠犁、輪台屯田,以供應往來使者,保證絲路暢通。從這個時候起,中國西部的疆域就被大致確定了下來。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計算,亞歷山大的最遠征討距離,直線距離大約4000公里,實際路途超過一萬里;李廣利的最遠征討距離,直線距離大約3000公里,實際路途受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等惡劣地形影響大約也是一萬里。並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李廣利的遠征不遜於亞歷山大大帝遠征。雖說,二者並沒有能夠在同一時空展開較量,但面對帕米爾高原中國人的實力分明更勝一籌。至公元前60年,漢朝在巴音郭楞西北部輪台縣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中國中原王朝開始在這裡行使主權。

唐朝,借鑑於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更加全面有效,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于」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轄地範圍相當於大體相當於如今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特別一提的是,在今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石頭城唐朝還設置了蔥嶺捉守。

其時,唐帝國面對的是阿拉伯帝國,最有名的戰例是怛羅斯之戰。在這場戰鬥中,被稱為中國古代山地運動戰專家的高仙芝,越過蔥嶺,來到今吉爾吉斯與哈薩克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與阿拉伯軍相持五天,雖說因為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導致失敗,但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因此受到動搖。

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但戰鬥一結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便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而唐朝仍在中亞繼續擴張,至安史之亂爆發才逐漸退出中亞。其後,阿拉伯人雖然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但一直沒有能力越過蔥嶺,向今中國新疆東擴。

這就是蔥嶺,這讓歷史上西來的東擴者望而卻步。另外,在回鶻人與契丹人也曾經越過蔥嶺建立起了政權,它們就是喀喇汗王朝和西遼王朝,西遼在軍事、政治等諸多方面以喀喇汗王朝為基礎,滅亡於蒙古人的鐵騎下。它們曾經在喀什噶爾(今喀什)、撒馬爾罕(烏茲別克境內)、虎思斡耳朵 (吉爾吉斯境內)等地「游移」,但最終都因為蔥嶺阻隔,消失在了中亞大地。

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哈台汗國。14世紀初期,察哈台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蔥嶺以西地區。蔥嶺就這樣橫亘在它們的中間。明代,東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直到清初才被後被噶爾丹的準噶爾汗國所消滅。至清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清廷於1884年設立新疆省,使全疆的邊防進入了「守邊固防」的時期,蔥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最西端的邊防的大本營。而其山體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的這一地理因素,使得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就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_Y4BG4BMH2_cNUg_D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