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理財越窮,這事任誰攤上都是糟心,對上市公司來說更是如此,理財踩雷,不僅自身利益受損失,更令投資者捏一把汗。
以往上市公司理財主要就是買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今還把眼光轉向了私募,不少上市公司參與設立私募、購買私募基金產品。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2019年以來有9家上市公司購買了8.23億元的私募產品,共涉及13家私募。
不過,上市公司參與私募的膽力,也很容易被現實澆一盆涼水,如今就有上市公司投資部工作人員稱,「再也不敢跟私募合作了」。
這家表示再不敢和私募合作的上市公司投資部人員便來自康力電梯,2019年這家公司被一家私募給坑慘,踩雷7900萬。事實上,一起被同家私募坑的還有上海洗霸、中原內配,被坑金額都是2000萬。目前,這家名為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領資產」)的私募,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立案偵查,公司實控人兼董事長孫祺被刑事拘留。
這是一家什麼樣的私募,讓三家上市公司齊齊踩雷?
公開資料顯示,華領資產於2015年1月成立,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銀行間貿易金融投資管理和另類資產投資管理,投資策略主要為交易套利策略和貿易套利策略。
華領資產旗下擁有31隻票據私募基金,產品總規模預計在35億元左右,主要集中在「華領澤銀穩健系列票據分級私募基金」、「華領定製系列銀行承兌匯票分級私募基金」,涉及投資者總數預計超過700人。
不過,這兩個系列產品均出現違約。據媒體報道,目前華領資產所有存續產品目前均已無法正常兌付,託管帳戶所有貨幣資金僅剩1300元。
購買票據基金按理來說應該是比較穩健的投資,況且,上市公司購買的都是優先級份額,但怎麼說暴雷就暴雷了呢?
據媒體報道,有投資人表示,華領資產並沒有把募集來的資金投向票據,而是用來出借給了投資「交易對手」的票據收益權,如今「交易對手」全部違約,無任何資金回流,其中更有一半企業幾乎不可能還款。
在警方的通報中,華領資產被認定是詐騙,「通過虛構銀行承兌匯票收益權轉讓、包裝發行私募基金產品的方式騙取投資人資金,詐騙資金用於還本付息、個人揮霍等。」
遇上這麼一家不靠譜的私募,倒霉的只有是投資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