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孩子,慣得動不動就撒潑,我該辭職帶孩子嗎?先試試這樣說

2019-10-29   JOJO育兒說

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每周1、3更新,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但歡迎大家轉發。

我在問答看到這樣一條提問:

孩子讓老人帶,太慣了,不滿足就打滾撒潑,我都在懷疑自己該不該上班了,怎麼辦啊?

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方面是多和老人溝通,另一方面在樹立育兒規則的基礎上,不要太在意老人的做法。

結果很多人跟我留言,說「跟老人溝通」是太天真的想法,根本不可能有效……

emmmmmm...我是一個上班族媽媽,並且業餘還要寫文章和大家分享,時間可以說是很緊張了,能做到家庭和事業兼顧,自然是離不開家裡給力的老人的全力相助,並且我們在溝通上也算是非常順暢了。

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我是怎麼和老人溝通育兒的。

如何與父母溝通?多理解、多溝通、多種方式並存

這一點是基礎,很多人覺得「吃飯不能放鹽」、「能自己吃飯就不要喂」這些是天經地義、人人皆知的事情,因此一旦老人沒有這麼做,就覺得不可思議、火冒三丈,甚至覺得老人故意作對。

但事實上,事情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就這兩件事情來說,老人這麼做,很有可能因為:

  • 嬰兒進入味覺發育期,喜歡吃一點有味道的食物,白味的食物老人實在疲於喂飯,帶一點點鹽味,可以讓孩子吃得更好,而我們卻忽略了寶寶的發育
  • 老人真的不知道孩子不需要額外放鹽,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信息,他們周圍生活中每個人都吃鹽,我們小時候他們也給我們吃鹽,並且沒什麼問題
  • 老人也知道儘量不要喂孩子吃飯,可是寶寶自己吃,吃得飯都涼了還沒幾口,餓了怎麼辦?涼了胃怎麼辦?如果生病拉肚子,是不是爸爸媽媽又要責怪?還是幾口喂完比較省心。
  • 老人覺得寶寶還是個寶寶,因為寶寶在他們眼裡真的太小了,太心疼了,覺得寶寶還沒有到需要自己學習吃飯的年紀。

你看,老人的顧慮是不是還挺多的?並且都是發自真心為了寶寶好的?有誰會為了跟兒子媳婦兒賭氣,就故意不對自己親孫子好的呢?

所以,第一步,多理解。

第二步,接下來,多溝通。

我們教孩子學會喊爸爸媽媽重複了多少遍?我們教孩子數數要多少天?我們輔導孩子作業還氣得心梗呢,怎麼就不能多和老人溝通幾次呢?

他們的思想更頑固忘性卻很大、他們固執己見難以接受新觀點,他們還有老人的架子難以放下,他們同時更是長輩不是僕人,我們為什麼要求他們對我們的話就立即執行、立竿見影呢?

凡事多溝通,多說,多重複。慢慢讓老人轉變思想,同時也慢慢讓老人明白「這個問題,我不太想讓步,你還是聽我的吧!」為了家庭和諧大家開心,當一次唐僧又如何呢?

最後,多種方式並存。

  • 比如,老人喜歡看微信的,就把各種醫生、科普的公眾號推給他,再悄悄取關一些偽科學。
  • 比如,一起出去上上育兒知識課堂。
  • 比如,通過玩笑話說說其他家老人做得不對的地方,側面提醒自家爸媽
  • 比如,各種在別人面前夸自家爸媽特別懂得科學育兒,育兒知識一套套的!
  • ……

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改變的!

倘若矛盾難以解決,就分工合作

老人和我們隔了一代人,難免有思想無法一致的時候,話說,我們和自己的閨蜜育兒方式也不一定完全一樣對吧?

所以,如果遇到一些實在無法調和的問題,大家不妨分工合作。比如:

  • 覺得老人總是給孩子穿很厚,那就說好了爸爸媽媽負責孩子的穿搭,感冒中暑了也歸爸爸媽媽帶去看醫生。
  • 爸爸媽媽上班沒時間做輔食,那就請老人來做,在溝通了「不放鹽」的大原則下,老人做南瓜還是胡蘿蔔,做麵條還是粥,都是老人說了算。
  • 爸爸媽媽早上時間緊,就老人送去幼兒園;嫌老人接孩子回家總是順路去超市買零食,那就爸爸媽媽負責接回家。

相對明確的分工,一方面可以避免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得到「輪休」的機會,不那麼累了,自然心情就會更好,就更容易互相理解互相溝通了。

最後,和老人一起樹立規則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嘛,我們可以一起樹立一些規則, 這樣也方便老人和孩子執行。不需要用太嚴肅的方式,可以採用比較巧妙的說辭,一方面給孩子下命令,另一方面也算給老人的「通知」,比如:

  • 吃飯時當著老人的面跟孩子說,你已經上幼兒園了,是個大孩子了,以後必須自己吃飯,我們不會喂你了,如果你不吃或者吃不完,我就會收走,待會兒也沒有零食吃,餓肚子就只能忍著,我們讓爺爺奶奶一起來監督你!如果你做得好,爺爺奶奶還可以帶你去逛公園!
  • 再比如,可以跟孩子說,我們吃飯的時候不可以看動畫片,你看爺爺奶奶吃飯也沒有看新聞,爸爸媽媽也沒有看手機,我們就認認真真吃飯。你如果第一個吃完,就可以先去看動畫片,如果爺爺奶奶先吃完,就只能爺爺奶奶去選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了!

這樣的規則反覆出現幾次,孩子會明白你的要求,老人也就會明白你的決定了。

總之,多重複,多講規則,必要時可以寫在小黑板上,表面上是對孩子的要求,其實也是對全家人的一個規範。

其實爺爺奶奶也是歡迎這樣的規則的,當他們面臨孩子的撒潑撒嬌時,也更容易拒絕——你看,這是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定下的規定,我們不能去打破它。

那麼,如果和老人理念不同怎麼辦?

1、硬性規則不要讓步

比如吃飯不要喂、吃飯之前不吃零食、吃飯不能同時看電視……這些規則你如果認為對孩子和對你都很重要,那就要多和老人溝通,表示這些問題是不可以讓步的,也希望老人不要讓步。

同時可以跟老人多講幾次規則感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一哭鬧就妥協,慢慢的哭鬧就會成為他的手段,他只會哭鬧得越來越厲害,而不會懂得滿足。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規則,不要隨意打破。

2、想方法避免打破規則

如果和老人溝通不暢,或者老人總是心軟做不到,而你又特別介意的話,那就要想辦法避免規則被打破。

比如孩子看電視看起來沒個完,而爸爸媽媽回家就躺在沙發上,一邊玩手機一邊說「你別再看了,我都說了一天只能看20分鐘,你怎麼不遵守規定呢?做爺爺的怎麼就不知道電視對孩子眼睛不好呢?」

光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些行為這些話,除了讓大家都不開心,沒有任何效果。

行動起來,帶孩子出去跑步、踢球、騎車,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讓孩子願意跟你玩。不但解決了超長看電視的問題,還增近了親子關係呢!

3、無傷大雅的不要太介意

在前兩條的基礎上,老人如果有一些無傷大雅的「違規」,就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放寬心一點,隨他們去吧。

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得到一些特殊的對待,小孩子也是一樣。爸爸媽媽規定了晚上不可以吃糖,但偶爾從奶奶那裡偷偷得到一顆糖——這種感受一定會讓孩子覺得特別甜蜜和幸福,感到自己特別被寵愛的——爸爸媽媽們放寬心,偶爾的小小違規,並不會慣壞孩子,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我經常說,養孩子不是搞科研,並不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有差池,父母很快就會衰老,他們也是在拼勁力氣地幫我們分擔、努力地愛我們和寶寶,這些愛,比起多吃一點鹽、多穿了一件衣服真的不算什麼呢,何必一定要劍拔弩張呢?

多理解、多溝通、多感恩、多夸、多說、多想辦法……

一定會幸福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