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問答看到這樣一條提問:
孩子讓老人帶,太慣了,不滿足就打滾撒潑,我都在懷疑自己該不該上班了,怎麼辦啊?
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方面是多和老人溝通,另一方面在樹立育兒規則的基礎上,不要太在意老人的做法。
結果很多人跟我留言,說「跟老人溝通」是太天真的想法,根本不可能有效……
emmmmmm...我是一個上班族媽媽,並且業餘還要寫文章和大家分享,時間可以說是很緊張了,能做到家庭和事業兼顧,自然是離不開家裡給力的老人的全力相助,並且我們在溝通上也算是非常順暢了。
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我是怎麼和老人溝通育兒的。
這一點是基礎,很多人覺得「吃飯不能放鹽」、「能自己吃飯就不要喂」這些是天經地義、人人皆知的事情,因此一旦老人沒有這麼做,就覺得不可思議、火冒三丈,甚至覺得老人故意作對。
但事實上,事情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就這兩件事情來說,老人這麼做,很有可能因為:
你看,老人的顧慮是不是還挺多的?並且都是發自真心為了寶寶好的?有誰會為了跟兒子媳婦兒賭氣,就故意不對自己親孫子好的呢?
所以,第一步,多理解。
第二步,接下來,多溝通。
我們教孩子學會喊爸爸媽媽重複了多少遍?我們教孩子數數要多少天?我們輔導孩子作業還氣得心梗呢,怎麼就不能多和老人溝通幾次呢?
他們的思想更頑固忘性卻很大、他們固執己見難以接受新觀點,他們還有老人的架子難以放下,他們同時更是長輩不是僕人,我們為什麼要求他們對我們的話就立即執行、立竿見影呢?
凡事多溝通,多說,多重複。慢慢讓老人轉變思想,同時也慢慢讓老人明白「這個問題,我不太想讓步,你還是聽我的吧!」為了家庭和諧大家開心,當一次唐僧又如何呢?
最後,多種方式並存。
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改變的!
老人和我們隔了一代人,難免有思想無法一致的時候,話說,我們和自己的閨蜜育兒方式也不一定完全一樣對吧?
所以,如果遇到一些實在無法調和的問題,大家不妨分工合作。比如:
相對明確的分工,一方面可以避免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得到「輪休」的機會,不那麼累了,自然心情就會更好,就更容易互相理解互相溝通了。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嘛,我們可以一起樹立一些規則, 這樣也方便老人和孩子執行。不需要用太嚴肅的方式,可以採用比較巧妙的說辭,一方面給孩子下命令,另一方面也算給老人的「通知」,比如:
這樣的規則反覆出現幾次,孩子會明白你的要求,老人也就會明白你的決定了。
總之,多重複,多講規則,必要時可以寫在小黑板上,表面上是對孩子的要求,其實也是對全家人的一個規範。
其實爺爺奶奶也是歡迎這樣的規則的,當他們面臨孩子的撒潑撒嬌時,也更容易拒絕——你看,這是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定下的規定,我們不能去打破它。
1、硬性規則不要讓步
比如吃飯不要喂、吃飯之前不吃零食、吃飯不能同時看電視……這些規則你如果認為對孩子和對你都很重要,那就要多和老人溝通,表示這些問題是不可以讓步的,也希望老人不要讓步。
同時可以跟老人多講幾次規則感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一哭鬧就妥協,慢慢的哭鬧就會成為他的手段,他只會哭鬧得越來越厲害,而不會懂得滿足。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規則,不要隨意打破。
2、想方法避免打破規則
如果和老人溝通不暢,或者老人總是心軟做不到,而你又特別介意的話,那就要想辦法避免規則被打破。
比如孩子看電視看起來沒個完,而爸爸媽媽回家就躺在沙發上,一邊玩手機一邊說「你別再看了,我都說了一天只能看20分鐘,你怎麼不遵守規定呢?做爺爺的怎麼就不知道電視對孩子眼睛不好呢?」
光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些行為這些話,除了讓大家都不開心,沒有任何效果。
行動起來,帶孩子出去跑步、踢球、騎車,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讓孩子願意跟你玩。不但解決了超長看電視的問題,還增近了親子關係呢!
3、無傷大雅的不要太介意
在前兩條的基礎上,老人如果有一些無傷大雅的「違規」,就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放寬心一點,隨他們去吧。
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得到一些特殊的對待,小孩子也是一樣。爸爸媽媽規定了晚上不可以吃糖,但偶爾從奶奶那裡偷偷得到一顆糖——這種感受一定會讓孩子覺得特別甜蜜和幸福,感到自己特別被寵愛的——爸爸媽媽們放寬心,偶爾的小小違規,並不會慣壞孩子,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我經常說,養孩子不是搞科研,並不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有差池,父母很快就會衰老,他們也是在拼勁力氣地幫我們分擔、努力地愛我們和寶寶,這些愛,比起多吃一點鹽、多穿了一件衣服真的不算什麼呢,何必一定要劍拔弩張呢?
多理解、多溝通、多感恩、多夸、多說、多想辦法……
一定會幸福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