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被稱為中華名族的母親河,但這個母親的脾氣是極為暴躁的,隨便發上一次火,都可能會讓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搭上性命。所以治理黃河自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在清朝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焦作武陟縣境內的黃河就先後5次決口。康熙曾派後來的雍正皇帝親臨武陟治理水患。等到了雍正皇帝繼位,就命人繼續加固堤壩。為了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更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雍正特下詔在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敕建嘉應觀。
嘉應觀北院正門
嘉應觀門前石獅
嘉應觀門前石獅
嘉應觀門前石獅包袱角
嘉應觀門前石獅細節
嘉應觀門前石獅細節
清朝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最後一個高潮。清朝的工部曾頒布了建造房屋的官方規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但河南的工匠大多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往往不嚴格按規範來。因此河南的絕大多數清代建築都具有鮮明的河南地方特點。但嘉應觀是由雍正皇帝下令敕建的,派的可是御匠,當然也就嚴格按照《則例》中的規範來建造,所以嘉應觀是「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築群。另外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
嘉應觀門票和停車價格公示
嘉應觀山門,雍正皇帝親筆「敕建嘉應觀」
嘉應觀全景導覽圖
雖然叫「觀」,但嘉應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觀,因此裡面一個道士也沒有。修建時是集宮、廟、衙三位一體的黃淮諸河龍王廟,因為是雍正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其建築地位非常高,建築風格形似故宮,又有「黃河故宮」之稱。
御碑亭
御碑亭內鐵胎銅面碑碑座
御碑亭內鐵胎銅面碑
嘉應觀規模極其宏大,占地140畝,分為南北兩院,中間隔條大路,南院原有戲樓、牌坊等。只不過去的時候南院在大規模的翻建維修,並未對外開放。
鼓樓
鼓樓上眺望御碑亭
鐘樓
鐘樓前石馬
嚴殿
嚴殿
而現在收門票能參觀的就是北院的建築群,門票為40元,北院為祭祀河神,巡河行宮建築群。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嚴殿、中大殿、恭儀亭、舜王閣。兩側對稱有掖門、御馬亭、鍾、鼓樓,更衣殿、龍王殿、風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台、道台衙署。
中大殿
中大殿內塑像
中大殿一角
中大殿
姊妹椿和東龍王廟
嘉應觀開放的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
恭儀門
水清碑
重修嘉應觀碑
廟產碑
廟產碑
前院東有鐘樓,西有鼓樓;鐘樓上高懸大銅鐘一口,系雍正初年造;而鼓樓上層祭神圓鼓卻已無存。鐘鼓樓藍色的琉璃瓦頂配與硃紅色的樓身,顯得十分大氣。
風調雨順門
禹王殿
禹王殿
中大殿,又名金龍殿。位於前殿之後,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築,孔雀蘭琉璃瓦覆頂,斗拱雄奇,恢宏壯麗,氣勢磅礴,是故宮太和殿的縮影。當地的老百姓又叫此殿為「無塵殿」,因為自敕建嘉應觀至今,已近三百年了,但中大殿內從不用打掃,也不沾灰塵,不結蛛網,少有飛鳥,非常神奇。
道台衙署
道台衙署
黃沁廳
小竹林
禹王殿為北院中軸線之上最後一棟建築,裡面供奉的是治水有功的大禹。禹王閣東西兩側群房各九間,成「T」形。東為風神殿,西為雨神殿,這裡供奉著24位自然神,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
傅作義辦公舊址
傅作義辦公舊址
傅作義辦公舊址
傅作義辦公舊址院
道台衙署,位於嘉應觀西院,是清朝河北道道台處理治河及滅蝗事物的辦公場所,設黃沁廳、2間河兵房、2間廂房,衙署北端的院子是傅作義和原蘇聯專家治理黃河指揮部的舊址。
河道衙署(嘉應觀治黃博物館)
河道衙署抱鼓石
河道衙署內景
民國立石碑
河道衙署,位於嘉應觀東院,是雍正治理黃河的辦公衙署,設議事廳、2間執事房、馬廄等。
治黃博物館
西執事房
治黃博物館
治黃博物館
三清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觀內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靈,蘊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Eh71G4BMH2_cNUgf0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