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白居易的「桂林無瘴氣,柏署有清風」,袁枚的「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都在用文人的筆觸描摹、塗抹、複製桂林的山水之美。
可你知道,塑造了桂林大美風景里的功臣,是貫穿了桂林的灕江嗎?《國家地理》曾這麼描述灕江:「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山水有相逢,終會到灕江。」
水流不止,生命不息。有河流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傳奇,有傳奇就能鑄造文明,灕江,便是桂林這座城市的生命之源。
金光照奇峰(攝影:吳芳魁)
回顧歷史長河,中國古代有三大水利工程,赫赫有名的都江堰,其名聲之大以至於位於陝西的鄭國渠、桂林的靈渠隱沒不彰。靈渠與灕江也有一段淵源故事。
在灕江的上游,有一處分水口,當年秦國因戰爭運輸的需要,在江中築了一條壩,只是這條壩不同於攔江橫截水面的普通大壩,而是扭轉了90 度,用一頭的壩尖對準江流,江被分成了兩半,於是有了灕江和湘江。
而靈渠的鑿通則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秦兵士氣大增。
公元前214 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 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陽朔 遇龍河田園風光 (攝影:黃富旺)
在今天,灕江作為桂林最重要的河流,她仿佛一片葉子的主脈絡,能量充沛,源源不斷地為八桂大地提供著養分。
市區段的小東江、靈劍溪、清風河、南溪、寧遠河等數十條支流均勻散布,孕育了桂林兩千年的城市文明。
而大圩古鎮到陽朔段的山水更是形成了一個個精緻的場景: 九牛三洲、黃牛峽、半邊奇渡、石人推磨、水簾洞府、鯉魚掛壁、單筆峰、九馬畫山、七仙下凡、黃布倒影、美女照鏡……
桂林的水如此精緻,精緻得深入骨髓,在遊船上遊覽的我們恨不得躍入碧波中,與山水融為一體。
灕江的支流們隨意繁殖,她們隨心所欲地向各個方向延展,最終將桂林這片土地浸潤得綠油油、翠生生。可以說,如果沒有水,桂林將隱於大地的黑暗中,正如沒有光,世界將失去色彩一樣。
翠屏(攝影:吳芳魁)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蜿蜒於群山之間的灕江是桂林山水的靈魂,挺立在似玉帶般流動的江岸上的山峰,是桂林山水的點睛之筆。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桂林的山雖不及北方地區的高大豪邁,卻是南方地區極致山景的佼佼者,她的美源自喀斯特奇觀,源自舉世無雙的峰林與峰叢,源自三分靠感官七分靠想像的大自然抽象畫。
入神遇龍河之清溪牧歌(攝影:黃富旺)
初入桂林,入眼皆有山,桂林整座城都嵌在山峰之間,長期生活在美景里的人,對地質名詞的解釋自是有一番趣味。
他們把山比喻成手掌,手掌朝上,把五個手指掬起來的樣子就是峰叢的樣子,許許多多的手掌排列在一起,便是峰林的樣子,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峰叢的疏鬆和峰林的密集。
你完全可以把這裡想像成江南水鄉,但要在水鄉的平原上擺上一些錯落有致的峰叢和峰林。在水鄉的溫潤婉約里,添上了硬朗和剛勁,這不恰恰就是桂林人質樸與直爽的性格寫照嗎?
西街夜色(攝影:廖鴻盛)
不僅如此,灕江兩岸峰林峰叢的組合,還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築」,構成了世界上自然景觀中「最精緻」的盆景。桂林最大的峰林區在陽朔縣葡萄鎮一帶,有世界自然遺產南方喀斯特二期的翠屏五指山峰林,她有「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首的美譽。
桂林名景,灕江邊的象鼻山,幾乎不用贅述,這座因象鼻山伸鼻暢飲灕江水而得名的桂林市城徽,卻總會有人將其與免費開放的西湖作比較。
可我卻不得不為她申述一番,象鼻山景區比起西湖景區而言面積小得可憐,無法靠設立商業網點維持運營,更別提環境維護。將這一舉止理解為桂林對象鼻山環境保護的執著,或許就能讀懂桂林這座城市了。
灕江邊的象鼻山
除了剛柔並濟,桂林的山還有個特點:無峰沒有洞。徐霞客作為游遍中國山水的資深旅行家,他的遊記里也點到了游桂林的重要攻略:除了游灕江、攀山峰之外,主要就是鑽溶洞了。
幾乎每一個石峰都有溶洞,甚至一些石峰內有多個洞穴。洞穴的外沿通常也是攀岩地的選址之一,在桂林灕江岸邊、神奇喀斯特山脈中,每年都會舉辦大型攀岩節和攀岩比賽,讓世界各地的勇者在壯麗山水中享受極限遊戲的快感。
廣西桂林銀子岩
古往今來,桂林的山山水水浸透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800 年前宋代欽命官員王正功最早在獨秀峰上發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震撼感嘆,獲得了歷史的呼應,山中摩崖石刻留下的痕跡里,都是屬於中國人的山水情懷。
灕江的水,貫穿桂林,是城市歷史變遷的見證;桂林的山,散布灕江岸邊,將水文與山景串珠成鏈。桂林甲天下的風景,是山與水共同締造的果實,山水相依里的文化底蘊,才是桂林最動聽的故事。
在人人都說「文旅融合」的旅遊新時代,在眾多主題樂園、演藝服務等新文旅勢力的衝擊下,傳統的山水玩法人氣大不如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語似乎很難再收買旅遊新生力量的心。灕江、青山中的神話,秀水中流淌出的動人故事,又要去何處尋找呢?
灕水人家竹編(攝影:覃穎敏)
去灕水人家吧,那裡有叮叮噹噹的打鐵鋪,拉風箱燒鐵塊,門環鎖扣、菜刀農具在叮噹聲中掄錘鍛打而成;那裡有來自釀酒世家的老師傅,釀出的小鍋米酒蜜香清雅、入口綿柔;那裡還有打草蓆的匠人,席草穿過芒草將席扣往下壓,穿完3000 根席草,1 張草蓆才算完工……
時代的前進,新鮮事物的衝擊,使越來越多的桂林傳統手工藝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幸運的是,花一輩子時間守護傳統的手藝人們,在灕水人家得到了新舞台,繼續守望文明的薪火。
灕水人家(攝影:覃穎敏)
去桂林千古情景區吧,去看一場科技與傳統結合的視覺盛宴。穿越歷史的煙雲,在距今3 萬年至7000 年前的灕江沿岸溶洞上,聆聽那來自遠古人類制陶狩獵的呼喚;在艱苦環境中建起來的中國古代偉大水利工程——靈渠背後,是「秦英嫂」這位偉大桂林女性的形象,她將米磨成了麵粉,給修建靈渠的大批士兵們送上家鄉的味道,這一碗小小的米粉,竟是秦始皇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偉業的工程……
在水陸空三維立體空間,八桂大地穿越時空的真善美傳奇在裡面唱響,掩藏在八百里灕江山水下的八桂文化以更震撼的形式進入大家的視野。
桂林千古情風景區(攝影:覃穎敏)
還要去桂林老城區的文化新地標逍遙樓,去古色古韻的正陽東西巷,去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靖江王府……去看得見桂林千百年文化底蘊的地方,去聽山與水講述的桂林故事。
逍遙樓(攝影: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