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徐皓峰的浪漫主義

2019-10-07   傑森娛樂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毀掉一個天才,成就一個門派。

2013年,王家衛帶著一代宗師培訓班,上下求索了十幾年,終於將這部講述民國武林眾生的電影《一代宗師》,搬上了大熒幕。

作為拖延症根治無效患者,王家衛的這部電影野心很大。

從詠春宗師葉問去世前3天拍的一段視頻中,葉老爺子打拳時的停頓,讓他有了頓悟的感覺。

葉問的停頓,是否在思考一代宗師之路的前世今生,是否在生命彌留之際,真正見天地、見眾生最後見自己了,是否會想前塵往事一個人一件事讓自己覺得此生還有牽掛,是否從武術中看見了整個武林的消逝···

所以說,做導演,最主要的還是要敢想。

王家衛本質上是個詩人,他念詩講究讓你看不懂,還覺得特別有道理。

從葉老爺子那裡得到的這一點念想,讓王家衛從2001年開始,找演員,找團隊,找編劇,拜訪武林門派後人,閱覽民國文獻,連蒙帶騙組建了一代宗師培訓班。

按照以往王家衛的尿性,一堆宗師恨不得坐在一起,半晌嘴裡蹦不出幾句話,然後使出「買一贈十」的台詞套路,贈送滿屏的內心獨白。

用畸形的鏡頭表現人物情緒,用快速流逝的畫面表達時間情緒,用無言代表千言萬語。

但是,這一次,王家衛遇到了一個作者。

一個懂武林的作者。

一個也是浪漫主義360度10D環繞的作者。

徐皓峰

第一次知道徐皓峰,是在網上看到了那部看不懂片名的電影《倭寇的蹤跡》。

那是2011年,我還在摳腳丫子研究電影藝術。

那幾年,華語武俠陷入沉寂,或者說,整個華語電影都在摸索方向。

徐皓峰的《倭寇的蹤跡》,讓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武俠還能這麼拍,而且還挺有意境的。

華語武俠電影,從張徹的暴力武俠,到八九十年代的形體武俠,再到21世紀初的大片武俠,最後是解構武俠的混亂時期。

我們見識過武俠動作的流暢自如,也跟隨著大俠交鋒的招式對決,有鮮血與肢體的獻祭,也有冷兵器的江湖情義。

武俠成了套著武林外殼的社會,我們心知肚明,但我們享受。

因此,一直以來我們看的武俠電影,武林卻恰恰成了最不顯眼的元素。

這一點,徐皓峰和他的小夥伴們都表示不滿。

因為熒幕上那樣打來打去,吊著威亞,白衣飄飄的動作場面,成了炫技的標籤,毫無武俠的味道。

徐皓峰早在2006年出版了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這本書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徐皓峰對武林的研究和對武俠的執著熱愛。

而這本書,也成了《倭寇的蹤跡》原始劇本。

也是這部電影,讓我見識了早期一板一眼的兵器交鋒、鮮血噴發的暴力對抗以及動作唯美耐力持久的俠中妖者之外,認真比武的武俠電影。

徐皓峰骨子裡是個文人,所以他的處女作電影,有著文人傲骨的一面,台詞上雖然也極度吝嗇,卻比起王家衛的風格,要接地氣很多。

最主要的是,他的武俠打鬥場面,兵器交鋒不再是霸王硬上弓,雙方互相試探在一瞬間制服對方。

動作不失武俠之美,也顯得凌厲乾脆。

作為文人,徐皓峰的文字也好,電影也罷,都在暗自藏著他的真心。

對武林逝去的追憶與懷念。

這一點,被王家衛發現了:一代宗師培訓班需要你。

面子與里子

2013年《一代宗師》上映了。

片子自然是配不上這個名字的。

重看王家衛當年對這部電影的初衷,原來王家衛是想要從葉老爺子為切入口,橫向鋪開對民國武林的眾生相,再縱向追憶武林逝去的餘暉。

這是一部武林史詩,而且很對徐皓峰的胃口。

徐皓峰作為《一代宗師》的編劇與武術顧問,可以說這部電影打下了徐皓峰濃濃的個人標籤。

其中,關於武林門派的面子與里子的討論,是武俠電影這麼多年來,做過最正經最冷靜的一次思考了。

趙本山飾演的丁連山,作為一個戲份不多的隱世高手,說了這麼一段話:

「一門裡,有人當面子,就有人當里子。」「面子不能沾一點灰塵,流了血,里子得收著,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毀派滅門的大事。」

面子和里子才是武林爭鬥的根本。

有的人光鮮亮麗,承載著一個門派的風光,他是面子。

但是,為了讓這個面子罩得住一個門派,那就需要一群里子撐場面,權謀爭鬥,殺伐果斷,都是里子需要乾的事。

有人死去,有人離場,那是一個門派內里子說不得的事。

然而,這世上有很多人想要當面子,而不甘心當里子。

馬三要接替宮羽田,對抗葉問與宮二,他以為找了日本人做里子,自己就能順利在這武林當上面子。

結果痴心妄想。

葉問本不想接這面子,卻在面子撐不下去了,里子即將亂成一鍋粥的壓力下,不得不擔當大任。

宮羽田最後對他說: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

因為有了這句話,垂暮的宮羽田決定放手,讓南派詠春葉問統領江湖。

也是這句話,讓葉問最終站出來。

面子和里子的討論,是徐皓峰在對武林逝去的研究中,得出來的。

2012年5月-2013年2月,徐皓峰創作了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就有《師父》。

這一年,《一代宗師》上映了。

2015年,徐皓峰自編自導,改編了小說《師父》,由廖凡、宋佳、宋洋(主演過《倭寇的蹤跡》)主演的民國武俠電影《師父》上映了。

相比《一代宗師》中,明白提出門派的里子與面子問題。

《師父》顯得要克制和成熟很多,本片主角雖然也是南派詠春大師的故事,格局卻沒有《一代宗師》鋪得那麼開。

陳識(廖凡飾演)是一位詠春派大師,想要進入武學勝地天津開館授徒,首先拜訪了天津武館門面人物,鄭山傲老先生。

鄭老爺子,是天津武林的面子,天津19家武館,是里子。

如果有外人來開武館,需要鄭老爺同意。

或者,教出一個徒弟,去踢館。踢到第八家,天津武館將聯名請出做主之人——鄭老爺子,打敗這個徒弟,並把他趕出天津。

人必須走,但是戰績認可。師父可以留下來開館。

這就是天津武林的臉面,鄭山傲在與陳識秘密協商這件事的時候,強調自己即將隱退,被武林請出來打他徒弟的這一戰,必須贏。

為此,他願意叫陳識師父,學陳識交給徒弟的每一個招數。

對天津武林來說,鄭山傲是面子。對陳識的詠春派來說,陳識是面子,教出來的徒弟是里子。

然而,天下武林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教真的。

1911年,天津開了第一家武館,到1932,天津仍然是武術之都,各地小拳種,入天津博名,風氣不衰。

天津武林成了博名之地,天津本地武林門派成了守住面子的地方。

只是,各大武館嚴守祖宗傳下來的指示精神,一代只真傳幾個人。

為此,每一個門派的人都只學到皮毛。

陳識總是說,他是一個門派的希望。

因為他的師父只教了他真功夫。卻受時勢所趨,學成之後去了海上尋求生計,到這把年紀,為了不讓一個門派衰敗,上天津開館授徒。

一開始,陳識也不想教真的。為此他選擇培養一個徒弟去踢館的方式,為自己博名。

選了一個小人,卻不曾想,徒弟天賦異稟,一年後便開始踢館,打敗八家武館。

原定鄭山傲老先生要出面的局,最終因為鄭老爺子在軍界當差的徒弟林副官,意圖控制整個天津武林,攪亂了這個平衡。

林副官做的最不到位的一件事,就是用拍電影的形式,記錄下自己打敗師父的場景。

這一戰本是鄭山傲退隱前必勝的一次面子工程,卻因為面子奪權,導致自己一輩子的努力白費了。

而且,為了震懾里子,林副官把這一場景的片段當著天津所有武館老大的面播放。

這一下,激起了天津武林維護面子的反抗戰爭,趁亂中,陳識被借刀除了林副官。

而得知徒弟慘死,卻依然保存武者的骨氣。

陳識最終開始挑戰天津武林,一場巷戰,陳識打敗了天津所有門派。

這一戰其實不為面子,是武林逝去的俠者尊嚴之戰。

陳識最後遠遁江湖,天津武林為了掩蓋被打敗的事實,只要陳識不回天津,不亂說,就當這事了解了。

武林當中的面子裡子,恰恰是武林紛爭的起因。

徐皓峰的武俠世界,是對武林逝去的遺憾與惋惜。

武林逝去

陳識北上,本質上來說,是自己一直沒有參透師父說的那句「你是一個門派的未來」的含義。

年輕時有錢有房,後來遭受戰亂,空有一身本領逃到了海上謀生。

最後上了年紀做不動了,隨著師父死去,知道了這種遺憾,才選擇來到天津武林。

本質上來說,陳識首先想的是博名,而不是武術傳承。

天津的武林也是如此,沒人教真的,也沒人敢教真的。

本來鄭山傲以為可以讓陳識作為外來者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不曾想陳識並無此意。

這樣下去的天津,即使如同1932年一樣,小拳種博名風氣不減,武林的逝去已成定局。

武館裡沒有學會真的武術,整個武林都活在虛假面子裡。

包括鄭山傲在內的一幫武林老前輩,都是垂垂老矣,看似武林權貴,卻都撐不起半邊天。

鄭山傲總是想著隱退之前,再贏一局,卻被軍界的徒弟打得一敗塗地。

自己不得不隱退到巴西種可可,一生的榮譽財富也化為烏有。

武林中人,對榮譽看的過分重要,鄭山傲愛美人,可以把財富被美人騙,只想要保住榮譽。

陳識幾十年海上營生的財富,可以全部給老婆,只需要順利開館,傳播詠春拳的名聲。

軍界徒弟林副官對武林的侵入,恰恰是對武林光環籠罩的餘暉,一次狠狠的打臉。

然而,在除掉林副官之後,天津武林這幫老人們,依然沒有意識到武林變局,只想著掩蓋恥辱。

武林的逝去在這裡是必然。

一來,這群老的傳承者沒有一個敢於擔當的人,守著傳統,維護著由自己搭建的面子和榮譽。

不教真的,因此,武林式微,後繼無人。

二來,武林後輩們,也沒有人認清現狀,都渴望繼承前輩的榮譽,繼續為這末日餘暉添磚加瓦。

難得出了一位大才,陳識的徒弟耿良辰,卻被武林前輩壓著,被外來者陷害致死。

林副官死前是這樣評價耿良辰的:

「我以為這一輩子遇不到一個有骨氣的人,督軍不是,我師父也不是。他兩是強者和聰明人,你徒弟是。他活著,武行會有趣些。」

毀了一個天才,成就一個門派。

這就是武林逝去的可悲。

外來者

天津人排外,因此天津的武館也格外團結。

陳識相對天津來說,是外來者,相對天津武林來說,也是外來者。

想在這混,就得守這裡的規矩。

聽鄭山傲的,或者按照鄭山傲的規矩辦事。

天津對人的懲罰,是將這個人永遠逐出天津。

因此,最後陳識打敗了整個天津武林,只要他不再回來,這件恥辱也就算了。

陳識,對於妻子來說,也是外來者。

妻子早些年跟了個外國人,生了個孩子。

為此,她再也抬不起頭,也沒人敢娶。

陳識需要找一個人掩蓋自己的目的,所以找了她。

但是,天津女子的傲氣十足。

陳識對她說,我走了,你成了被休的女人,名聲又壞了。

她回答,名聲壞的是你,天津人以本地女子為榮,聽見被休,會罵你不成材。

正是因為本地的保護主義,導致外來者想要改變現狀極其困難。

軍界的林副官替代師父話語權,試圖改變武林格局,被武林借刀殺人。

陳識最後想要教真功夫,卻被趕出天津。

鄭山傲是個聰明人,為了不一敗塗地,遠走他鄉,順便帶走了外來者白俄女人。

耿良辰,本質上來說,已經不是個天津人,而且原本是腳行苦力的他,是武行的外來者。

因此,他對整個武林背叛最深,也成了整個武林變局的犧牲品。

一個既定格局,是需要有外來者的干擾。

如果,一直守著陳舊的思想與利益同盟,那武林便也就如此了。

說在最後

徐皓峰的作品,《師父》是最成熟,也最具電影意識的代表。

片中陳識與鄭山傲兩個人物是典型的一明一暗,試圖攪動武林風雲的人。

但是他們又各懷鬼胎。

徐皓峰的浪漫,在於武林之外,個人的魅力也精彩萬分。

無論是鄭山傲一本正經看白俄女人舞蹈,在研究腿上功夫之餘,將人家勾搭成媳婦的義舉。

還是陳識原本想找個女人當掩飾,最後卻被那個女人迷了眼睛,想要帶著她回歸故鄉。

抑或是徒弟耿良辰的率性,與茶湯女的真誠愛戀,比武中不失武人的骨氣與傲氣。

《師父》是武術與武林的最好詮釋,同時也是武器的絕唱。

片中亮相的武器,源自徐皓峰多年對各門派武術研究的成果,多種已經消逝的武器被搬上熒幕。

片尾那場經典巷戰,正是武器的交鋒,也是一個武林逐漸走到盡頭的寫實。

說實話,《師父》,更像一代宗師。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