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的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上映,5.9分的成績,讓一部標榜「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電影」的作品,成了群嘲的對象。
群嘲的焦點,恰恰不是這部電影想要宣傳的主題,而是近幾年泛濫成災的校園青春愛情戲碼。
這一點,在今年的熱門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因為郭敬明和李誠儒的一場言論交鋒,被輿論再一次放大。在被李誠儒老師批評舞台上節選自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片段過於廉價之後,郭敬明重提作品關於校園霸凌的社會現實的反映。
而更不湊巧的是,原計劃6月27號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經歷了技術問題撤檔、整改後,突然於10月25日上映。且開畫評分高達8.7分,截至目前票房已經接近7億。
相反的是,《少年的你》在宣傳上沒有過多標榜自己是關注校園霸凌問題,而是在上映之後,因為口碑炸裂,圈內外口口相傳才讓這一話題被更多人關注。
8.7分和5.9分,可以說是一部電影口碑的兩種表現。
那麼,為何《悲傷逆流成河》會被罵呢?
《悲傷逆流成河》很大程度上關聯了郭敬明的個人影響力,不僅僅是這一部電影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而且電影版的監製也是他。而是,《悲傷逆流成河》在當時很好地為自己樹立了輿論正確,同時將郭敬明的粉絲影響力進行有效整合。
《悲傷逆流成河》與《少年的你》的片尾都有一個類似紀錄片的敘述,講述從2013年到2017年國家各部委聯合相關單位,對加強校園霸凌事件的關注和治理頻繁出具意見和規範方案。
國家層面的動作,預示著校園霸凌現象已經逐漸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關注校園學生群體的安全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代人未來的成長軌跡和社會治理成本與風險。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網絡上頻頻爆出校園霸凌事件的錄像視頻,未成年群體的「惡」時常挑戰著國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想像力。然而,這條敏感神經並非只存在於校園的小眾,只是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並公之於眾,血淋淋的現實被拿到網民的面前。
正如《少年的你》中,不斷的面部特寫,將血肉模糊殘破不堪的校園霸凌受害者,放在我們面前。
提醒著每一個人,都曾身處這個漩渦之中,而無可奈何的是,並沒有多少人獲救,這就是社會所形成的不好的潛意識。
因此,《悲傷逆流成河》的出現,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符合了那個時期國人對校園霸凌情緒的痛點。也正因為如此,電影版《悲傷逆流成河》把自己標榜為「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電影」,在宣傳上形成了更多觀眾的共鳴。
這樣的標榜並沒有什麼問題,確實,在這之前,內地沒有一部電影真正關注並深入探討過校園霸凌事件。正如,網絡時代的來臨,看了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視頻才知道,原來曾經以為的只有自己這麼不幸,其實是如此普遍。
郭敬明是一個高話題熱度的人,也是一個商業成功人士,這無關乎他的藝術成就。如同今年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的出現就有別於其他三位導演嘉賓,多次語出驚人,引領著每一期的話題榜。
而在第二期中,郭敬明因為組員金婧和李濱排演的《親愛的》,獲得陳凱歌的表揚,當場落淚。順便提及自己總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這一張情感牌很有利於郭敬明的形象塑造,也成為了輿論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早在2016年電影《爵跡》路演時,郭敬明就曾淚灑現場,哭訴:是否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後半句我們不討論,但是前半句,成了後來《悲傷逆流成河》的台詞。發聲的是主角,也就是電影中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易遙。
《悲傷逆流成河》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它有青春元素,有校園愛情,有死亡,有誤會,有俊男靚女等等。
它踩中了所有校園青春電影的點,不可否認,電影的最後,那場河邊易遙質問全校同學的戲,串聯起一些被欺凌的片段,確實成功讓人怒火中燒。
但是,這種共情的產生,卻不是關於校園霸凌的,而是關於個人不被理解的孤獨。
本片的評分沒有低到3分左右,確實有它的成功之處。
因為關於這種不被理解的孤獨,被主創放大到極致。包括設立了易遙個人的遭遇和同學的背叛、易遙與青梅竹馬的齊銘之間的誤會、顧森湘美好隕落的遺憾等矛盾點,都完整的構成了這部商業電影勾起影迷產生情緒波動的情節衝突。
我更加相信,郭敬明對這部電影的參與和感情投入更加深刻,易遙,更像是現實中的郭敬明。正如那句:「是否,只有我死了。」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回應。
有種種跡象表明,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正在逐步完成輿論形象正面化。從第一期引導輿論焦點,到第二期,動情哭訴個人委屈,再到第三期,維護演員並認真指導,獲得觀眾的認可。
即使《悲傷逆流成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但還是無法掩蓋作品在藝術上的缺陷。
藝術,來源於真實,又高於真實。
就像上面說的,《悲傷逆流成河》其實很好的構建了人物矛盾,也充分理解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的藝術理論。
無論是無辜的易遙無意間染上疣病,被全校同學欺負侮辱,還是齊銘完美演繹了渣男和白蓮花角色,甚至是顧森湘的意外死亡,都完美構建了這部電影,悲劇的底色。
因為,《悲傷逆流成河》中所有角色的悲劇遭遇,都被賦予了外在的原罪。
易遙的原罪在於,她的母親迫於生活壓力帶給家裡的困境,帶給易遙病痛的根源。
而這種根源最後成為易遙遭受校園霸凌的導火索。然而,本質上來說,這不算校園霸凌,而是校園誤會。
為什麼說是誤會,因為主創在構建易遙這個角色的悲劇時,故意放大了她的悲慘。
比如個人在家庭的被動遭遇,比如唐小米角色的無腦黑,比如校園學生近乎神經質的一邊倒,比如完全剝離了學校老師群體和社會群體的關注參與等。
這樣的角色設置,更加直觀地樹立了易遙的孤獨感和無助感,讓後來的她逐漸在誤會中越陷越深,達到與觀眾的共鳴。
其實,這樣的設定很不巧地將易遙這個角色給架空了,她像是一個完美的無辜者。
而校園霸凌的現象,從現實層面來說,是小部分群體的暴力行為。小部分群體的背後,又關聯著學校教育力量的介入,家庭教育環境的潛移默化,以及社會監管力量的參與等。
《少年的你》對此有深入的討論,才使得陳念、小北,甚至是魏萊的角色不至於乾癟。
對易遙來說,唐小米的無腦,最終還是落腳到了無理由的對抗。
包括因為易遙因為遲到打斷唐小米的作文朗讀,開始對她懷恨在心。這一點來看,唐小米的原罪是她的小心眼和虛榮心。
而後來,因為被易遙撞破自己被社會人士欺負,為了不讓這件事情敗露,她找了一群黑社會去對付易遙,對她的描述則是:跟自己搶男人的人。
因此,唐小米的角色,在缺乏家庭環境的參與之下,個人還遭受著社會人士的欺凌被迫轉到這所學校,她對易遙最後所做的行為非常難以服眾,也就是缺乏現實的邏輯支撐。
為了填補這個漏洞,唐小米產生了對班長齊銘的愛慕之意。卻因為齊銘對易遙的關心,導致她對易遙懷恨在心。正如她最後描述易遙的那句話,此時的齊銘已經跟顧森湘在一起,唐小米還盯著易遙的邏輯無法自洽。
所以,唐小米這個角色更多的還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為了讓易遙遭受更大的痛苦,放大被誤會的無助。
而關於全校的同學與易遙產生的心理隔離,甚至多次明目張胆動手欺負易遙。
這種情節設置算校園霸凌嗎?
算!但是又不完全算。
同學的行為更多的是唐小米無腦的大眾化,在聽聞唐小米的傳播之後,同學們開始一邊倒地風言風語,主動隔離易遙。許多同學甚至充當出頭鳥惡意欺辱易遙,易遙的反抗則又被同學們一邊倒地譴責,「開個玩笑而已「」易遙打人了「」易遙發瘋了「。
同學們的行為同樣是被放大了的,他們的單個行為拎出來都可以成為一部《少年的你》,而且所有刺耳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弱者被欺負的場景再現。
但是,同學們的原罪是什麼?
當所有人都在瘋傳這件事的時候,他們熱烈的參與並主動隔離甚至動手欺負易遙的心理如何?唐小米那群跟班,儼然一副凶神惡煞的壞女人樣,是想表達什麼?易遙的每一次反抗,同學們的語錄如此一致,又是想表達什麼?
為了表達易遙的委屈無窮大!
然而,大規模的同學行為其實更應該反思這背後的原因,因為,哪怕最壞的學生,也會在同學群體里形成天然的區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空和興趣去參與他們的行動,況且還像一群沒有任何道德意識的無腦黑。
而齊銘呢?陳凱歌在《演員請就位》中對這個角色的評價是,沒看出來他跟易遙是青梅竹馬的關係。
的確,電影里關於齊鳴的角色描寫相當分裂。
他會主動表示對易遙的關心,卻在關鍵時刻不分青紅皂白地批判易遙。而為了造成兩人關係決裂的結果,本片安排了一場戲,是齊銘偷了父親的錢給易遙治病。
為了表現易遙人格的正義性,同時為後續兩人決裂做鋪墊,易遙在拒絕齊銘的錢的時候,還補上一句,不要這麼髒。
因此,齊銘本身找不到原罪,因為他代表的似乎不是一個人。如果硬要總結,那應該是他的出現,讓易遙以為自己有了愛和依靠的人,讓唐小米變得瘋狂,讓顧森湘的死更加關聯易遙的悲慘。
齊銘最終愛上的是顧森湘,無論從長相學習,還是性格來看,顧森湘都是最完美的。完美到她與齊銘的相愛,都是對顧森湘的不公平。
但是顧森湘這個角色的意義真的不大,除了最後那意外的墜樓,加深了易遙被誤會的程度。這種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極端毀滅美好事物的趣味,其實比較低級。
相比來說,顧森湘的弟弟顧森西確實本片最討喜的角色,這得益於這個演員在台詞和表演上,沒有將一個逗比嘴碎的人演成一個弱智,相反,他的行為充滿著高中生的調皮和可愛。
但也僅限於此,顧森西的出現原本是為了作為易遙的心靈導師和領路人,如同《少年的你》中小北一樣,但是本片似乎對他的角色展開,僅限於莫名其妙的愛意。
愛情。
於是成了這部電影被罵的原罪。
《悲傷逆流成河》劇情很悲傷,但是其實還是按照校園青春愛情戲來拍的。易遙被賦予了過多外界無辜因素之後,她的悲劇起點,還是愛情。而齊銘正是活躍在愛情戲碼之中,顧森湘的角色也是為了完成愛情鋪墊。
這也是為何觀眾在看完本片後,會說這是一部被校園愛情包裹的所謂校園霸凌電影。
為此,觀眾也才反感本片定位在「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電影「,卻依然少不了男歡女愛。甚至,本片的本質也已經超出了校園霸凌的主題,變成了校園學生之間,爭風吃醋的惡性事件。
我們並不去懷疑《悲傷逆流成河》的出發點,它確實展現了校園裡學生之間的心理扭曲陰影一角,但是,正如上面說的,本片聚焦更多的在於校園愛情和學生超乎現實的成熟以及無腦的惡。
本片設置了多個角色,其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故事的焦點呈現。
並不是說角色多了不好,而是豐富的角色要有豐富的人物背景和情節邏輯來支撐。
《少年的你》中的少年角色,只有陳念、小北和魏萊是主要的,圍繞著他們的對抗與角色深挖,才將校園霸凌呈現在我們面前。
而《悲傷逆流成河》中,易遙作為絕對受害者,卻還要糾纏於齊銘、顧森西兩人之間。唐小米的惡意中傷與挑釁、顧森湘的受害悲劇,一方面在塑造著易遙的無辜,另一方面又加深著她的被誤解。
所有角色的最終結果,都是讓易遙最終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的推手。
然而,所有的這些角色,易遙的母親對女兒疏於管教,意外導致女兒得病卻又不管不顧。最終依然通過母親的默默關注(攢學費)重塑母親的形象,那麼,易遙的悲劇根源在哪?她在學校無可奈何的結果又是為何?
齊鳴的家庭倒是給他塑造了一個基礎人格,就是選擇乾淨的人,做正面的自己。但是,齊銘卻又選擇關心著易遙,這是他的同情心和善意,這一點,在易遙被誤解發瘋的時候,瞬間消失了。
齊銘這個角色算是比較功能性,主要為了反襯易遙的無辜。但是,有沒有人試想過,為什麼齊銘沒有遭遇過校園霸凌。因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齊銘這個角色沉默、學習好、不愛合群的性格,很容易成為被調侃被欺壓的對象。
大概是因為他長得帥?
而顧森湘、顧森西是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下的兩種不同結果,這兩個角色的意義始終不明確,大概就是為了分別和齊銘、易遙談戀愛,然後引發唐小米的怨恨,讓觀眾對易遙更加同情。
所以,到最後,《悲傷逆流成河》對於校園霸凌題材的延展,最多也就到了家長這一層面,還只是不痛不癢。
加入了那麼多的同學戲份,卻又止步於校園愛情和毫無理由的醜惡。
整部電影中,校園和教育力量群體,是真空的,更不用說社會力量的延伸。
那麼,校園暴力是學生群體單方面承受的事嗎?也是學生群體個人可以解決的嗎?
並不是,學生群體的原罪其實很小,而造成學生群體內心扭曲、極端作惡背後的因素,才是最大的原罪。
就像《少年的你》中警官所說,一所學校里的學生將另一個同學活活打死,可是他們卻沒有人知道,人原來是可以被打死的。
這不是簡單的無知,而是缺乏束縛邊界的放縱。因為重點不是能不能打死人,而是為什麼要下這個手。
正如《悲傷逆流成河》中,所有同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就是開個玩笑嗎?這句讓所有成年人都極端憤怒的話,孩子們可能確實真的是在開玩笑,卻不知道這種玩笑下,原來藏著兇器,可以致命。
那,這樣的結果,是否曾經想過呢?至少,在電影中,有一些橫向比對的空間,或者總想挖掘的深度,而不至於,看完整部電影,只記得學生們的無腦黑,顧森湘的美,還有顧森西的逗比。
再無其他。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