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消失的拱墅老廠,再回首已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脈絡與痕跡

2019-11-02     宜豐會長大叔

拱墅依水而居、因水而興

千百年來

留下了眾多的壩、碼頭、老廠房等歷史文化痕跡





老機器、老廠房也是一種文化

記錄著拱墅歷史,體現著城市特色

這裡是杭州工業的成長搖籃

煙囪和廠房,見證了工業文明的進程

也記錄了產業工人的人生

今後在杭州城區,也許再也看不到那些曾經輝煌過的工業廠房





長 征 化 工 廠

上世紀70年代,長征化工廠招人只需單刀直入貼出一行大字:杭州長征化工廠招工,便能吸引大批人前來報名。




1950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杭州建新化工廠一點一點立起來。建新,這就是長化的乳名。從蘇聯引進設備,組建了松香車間。直到1955年,從生產松香轉變到酒精。




工廠為工人搭建再教育平台,看病享受全額醫保,一年四季全天候供有洗澡熱水;廠內文體設施齊全,游泳池免費對員工開放,周邊的大河造船廠和杭一棉工人也有不少「開後門」來分「一杯湯」,還有大體量圖書館附帶公園式閱讀區… …

7個文化課老師為職工提供再教育,沒念完初中、高中的都可以在廠里念完。廠籃球隊、桌球隊、歌詠隊等文體團隊都有,各類比賽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長征化工廠老照片當年的員工照片


如今,走進西岸國際創意園區的老房子,走近高家花園那些巨大茂密的老樹,似乎還能感受到長化的靜默回味。

杭州第一棉紡織廠


那時捧著父親大大的搪瓷飯碗,吃著食堂的大餛飩或涼拌面,鞋底餅又脆又香,大發糕又松又軟......這些都成為珍貴的回憶!




位於橋西橋弄街41號,1889年始建,名通益公紗廠,由清朝官僚龐元濟與杭州殷富丁松生等籌募股本創辦,這就是杭一棉的前身。

到1957年7月,改名為杭州第一棉紡織印染廠,1999年又改名為杭州一棉有限公司至今。




當時為了趕貨提高產量,杭一棉還提出了三班改四班的生產模式,24小時停人不停機的連續生產,為工廠提高了10%的產量,這就是杭一棉人的拼搏精神!

杭一棉一直有著特殊的意義。許多人在這裡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那些年工作的快樂時光永遠都不會忘記。


如今,中國扇博物館就選用了杭一棉的舊址。

浙江麻紡廠


當年,杭州城裡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要想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就去看浙江麻紡廠。」




浙江麻紡廠位於拱宸橋北,原是浙江省一家全民所有制大型骨幹企業,工人最多時有一萬餘,是杭州當年響噹噹的一塊牌子!

上世紀50年代,「浙麻」上繳的利稅占杭州財政收入八分之一。1953年底,麻袋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被譽為杭州的「搖錢樹」!



浙麻車間


生產長一寸,福利長一分!職工宿舍、食堂、嬰兒室、幼兒園、醫務室、療養所、業餘學校、體育場等各種設施都完善起來。1950年至1968年先後接待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7批參觀的外賓。


職工家屬宿舍

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





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廠址還是一片荒蕪,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土地,聘請前蘇聯專家在運河之旁幫助設計這座廠房,原民主德國專家監理,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絲綢製作廠房。




1958年改名為「地方國營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造亞洲最大的絲綢托拉斯:蠶繭進廠,絲綢成品出去;不過,真正生產絲綢服裝,已是改革開放後的事了。

上世紀90年代,杭絲聯還是杭州乃至全國絲綢行業的老大,年產各類綢緞1000萬米,印染綢緞4500萬米,服裝50萬件套。




整個廠區設四大分廠和處室,專設外賓接待室,建有餘熱發電站、污水處理站、廠大禮堂、廣播站、圖書館、游泳池、託兒所、中小學、工人大學、衛生所、四個職工食堂、宿舍、招待所、浴室、派出所……一應俱全!那時候只要有國外元首來杭州,國家領導就會陪同一起來廠參觀。



1路電車從拱宸橋返回經杭絲聯門口


2007年廠房改造,創辦絲聯166文化創意產業園,現在工廠的一半已經是商業樓盤,而留下的那一半也被改造成了IDEAL 166 LOFT。

昔日那些粗放不羈的水葉輪,鐵鏽斑駁的電機、漆面,還嵌在牆中,粗糙灰暗的水泥,全然變成了這裡別具風格的藝術元素。

大河造船廠


大河造船廠在拱宸橋以北,「杭一棉」後面、與「浙麻」隔河相望,地址是大石橋10號。那時候從市區到廠里去上班,只有坐1路電車。常常是電車擠不進去了就掛在車門口,下了電車,還得趕到「浙麻」西大門對面渡口擺渡。




1958年,杭州拱墅國營造船廠成立,1959年更名為杭州大河造船廠,當時船廠不在現在的位置,廠房也沒有那麼大,占地也就十來畝。無論春夏秋冬,200多名船工當時造船、修船全都在露天廠房裡。

經常到龍游、金華一帶採購木頭。一早起來,從杭州坐7小時火車到龍游,第二天天還沒亮,坐汽車到山上挑木頭,再把挑好、綁好的木頭運到山腳下,找人運回杭州。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後,一起推車趕到杭州的南星橋,把運來的木頭裝上車運回廠里,經常整夜通宵地搬,晚上累了就直接在廠里的旮旯頭躺下睡覺,天亮了再上班。

儘管條件很艱苦,杭州大河造船廠卻已是當年杭州乃至杭嘉湖一帶人盡皆知的大船廠。造船最多的一年,一共做了14條木船!




1959年前後,從原來的登雲橋位置搬遷到現在的輕紡橋附近,相繼有了現在舊址的9個老廠房,職工食堂、職工宿舍等等。船工們的工作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1971年間,由杭州大河造船廠自主研發的警衛艇被分別用於美國總統尼克森、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專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間,杭州大河造船廠先後製造了金衙莊人行天橋、南星橋人行天橋、清泰拼接立交橋等10座鋼結構人行天橋。




如今的杭州大河造船廠修繕一新,保持著原有工業遺存原貌,與周圍的刀剪劍傘扇博物館、運河西岸藝術園,相得益彰,融為運河一景。

華豐造紙廠


當年廠里生產的捲菸紙,大家都排著隊要,6台紙機常年生產捲菸紙,工人們加班加點,還是供不應求,只能按照配額來分!




華豐人肯動腦子,大到廠房設計建造,小到一枚螺絲,都是自己製造的。「Made in 華豐」這個頗為時髦的詞在當年已經被演繹得很完美!

那時候,杭州還沒有幾家輕工廠,抗美援朝時期,華豐作為一家民營工廠出資購買了三架『華豐工人號』戰鬥機,這個消息在當時很轟動。



民國卅年(1941年)「華豐造紙廠歡迎工商部長官視察本廠新添捲菸紙機留影」


以前,西塘河附近一帶,都是大片大片的農田,不過走進華豐,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大型工廠一樣,華豐生活區可謂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世界,裡面有託兒所、有子弟學校、有衛生所、有浴池、有食堂、有理髮室,還有可以放電影、電視錄像的大禮堂,職工上班、下班都在一起,連接成緊密牢靠的關係。

以前商場經常來廠搞促銷,呢大衣、自行車什麼的,都是當年的『高級貨』,或者你去商場買東西,忘帶錢了,只要說自己是華豐廠的,再給店員看一下工作證,就可以『賒帳』了!



也不知這張獎狀的主人是否還記得


如今,華豐廠的生活區還在,很多老員工至今沒有搬出。

張小泉剪刀廠





清康熙二年(1663),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隨後聞名於坊間,人稱「杭剪」,與孔風春「杭粉」、王星記「杭扇」、都錦生「杭錦」、宓大昌「杭煙」,並稱為「五杭」。

20世紀50年代,生產一把剪刀是在「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的簡陋條件下經過72道工序才完成的。

在隨後的幾十年里,張小泉剪刀的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到20世紀80年代,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過去的小作坊生產方式一去不復返。




如今,在手工藝活態館裡便能看到張小泉剪刀的傳人——施金水。老人家15歲進張小泉剪刀廠,這些年一直從事剪刀鍛制,能手工製作二十多種產品,2007年被國家評為張小泉鍛打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杭州協聯熱電有限公司



杭州協聯熱電有限公司也叫杭州熱電廠,1983年,熱電廠150米高的大煙囪拔地而起,成為當時我國長江以南第一個聯片供熱站。

它是當時杭州的最高建築,高度是六和塔的2.5倍,巍然聳立了34年。




隨著拱墅區的轉型升級,2009年6月29日,熱電廠搬遷,正式停工,廠內的150米高的大煙囪不再冒煙。

杭州燈泡廠



1958年創立的杭州燈泡廠位於莫干山路131號,是輕工業部電光源工業的重點骨幹企業之一。是浙江省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的一家燈泡廠。

杭燈歷經31年的發展,生產規模從小到大,職工從建廠初期的70多人增加到1662人。有普通照明燈泡系列,螢光燈、碘鎢燈、紅外線燈泡、高壓汞燈、緊湊型螢光燈等品種。


當時,杭燈廠的產品暢銷全國,喧囂東南亞、中東和西歐的十多個國家、地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榮譽。




這些百年的老企業,曾經是拱墅的住戶,見證了杭州工業發展的歷史,也見證了拱墅區轉型升級的新變化。

在這裡,還有一種記憶,如美酒般經歷歲月發酵越發耐人回味。

來源: 拱墅商貿旅遊 拱墅商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0AiLG4BMH2_cNUguL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