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覺得韓城這個名字很奇怪嗎?

2019-07-26     唐山大牌

路北區韓城鎮,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可溯源的歷史掠影有人物、寺廟、典故等。其中,韓昌點將台(俗稱「大寺」),最為當地百姓耳熟能詳,津津樂道。

提起「大寺」(點將台),對於上了點兒年紀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大寺」,其實,全名叫凈嚴寺,其前身是韓昌點將的高台,舊址位於現在的韓城小學裡面,這裡原本是韓城的中心,是遠近聞名的朝拜之所,更是韓城人的精神寄託。

那時的韓城,「古台巍然秀水濱」, 庭院幽深,古樸典雅的「大寺」 周圍崗秀河清,童趣無限。到如今,屈指算來,韓城與這處曾雄踞高崗的 「大寺(點將台)」舊址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寺內建築盡毀,現在僅有兩塊石碑尚存,好像兩個躊躇滿志的老者,默默地訴說著這裡的前世今生。

韓昌伯父韓德讓奠定宋遼疆界

韓城鎮為京東古鎮,《遵化通志》記載:金大安元年(1209年)在改永濟縣而稱豐潤縣的同時,設立了韓城鎮,為薊州玉田縣轄。清代《豐潤縣誌》古蹟篇中又載:「韓城鎮,《奉使行程錄》,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那麼,韓城之名從何而來,「大寺(點將台)」又是何時而建的呢?

原點將台南門,現為韓城小學教學區入口

若弄清這兩個問題,須先了解韓昌與韓德讓這兩個人物,因為韓城的由來,是與宋遼時期的韓氏家族有著直接的聯繫的。

韓昌,字延壽,生於遼景宗保寧七年(975年),祖籍在玉田韓家莊,也就是今河北省玉田縣小韓莊村,他是大遼漢臣秦王韓匡嗣之五子開國公、上將軍韓德威的次子。韓昌身材高大,倜儻英俊。膽大心細,武藝超倫。其四伯父是名揚天下的大遼軍事家、政治家韓德讓(941年—1011年)。韓德讓在「高梁河之役」中,不畏強敵,堅守南京,裡應外合,使戰局轉危為安。統和四年(986年),韓德讓隨肖太后、遼聖宗抗宋,大敗30萬宋軍,使宋朝軍隊精銳損失殆盡,從此再也無力北犯。1004年,在韓德讓的積極推動下,遼、宋達成了「澶淵之盟」。同年被賜姓耶律,韓昌也改稱契丹名「耶律遂正」。

韓昌「點將台」與韓城地名的由來

韓昌25歲時,即在聖宗統和年間入朝為官。他初任侍衛將軍。因精誠能事,受聖宗賞識,屢被提升。1012年,其四伯父韓德讓去世後,韓昌被調回朝廷重用(即韓昌37歲),自此,韓昌繼承了四伯父韓德讓的事業。置身遼、宋兩國邊境重鎮。

韓昌駐守遼宋邊境重鎮的時期應是1015年至1027年。在這12年內韓昌曾駐守過幾個駐地,據其最後駐守在盧龍境內推測,韓昌駐紮在韓城的時間約在公元1018年之後。

當時,韓昌率軍南征,見永濟縣(今唐山豐潤)南50里許有一方圓五里的高崗,他站在高崗之上極目遠眺,前方良田萬頃,周圍流水潺潺,不僅景色優美,地形更是易守難攻,遂號令大軍,就地駐紮。於是,十餘萬兵馬即刻囤糧備草,安營紮寨。韓昌通過查看地形,見這處高崗外,有兩河環繞,水流湍急,清澈甘甜,不僅有源源不斷的水源供應,也可免去大興土木,建造城牆之苦,遂組織當地群眾、將士因地制宜,拓寬高崗下面的兩河(朱龍河、青龍河)河道,為護城河,又將挖出的泥土,培於高崗的低洼不平處。同時,興建韓昌府。為便於操練兵馬,排兵布陣,韓昌又下令堆崗築台,即在今興隆街與付一村之間建起高大的高台,這就是被後人一直傳頌1000多年的「點將台」之由來。

「點將台」,台高6米,南北長88米,東西寬57米,占地5016平方米。南門口有17級台階,北面門口有33級台階,台下部為石砌台壁,上部為青磚砌壘的台壁。整個點將台屬宮殿式封閉形建築,視野遼闊。台上古槐蔽日,松柏參天,青瓦紅牆掩映於綠樹叢中。遠望高台氣勢雄偉,仿佛向後人昭示著那段刀光劍影的歷史。

韓昌這位大遼國加宰相銜節度使、開國侯、「忠勤守節功臣」, 在此前後駐軍近5年。他繼承四伯父韓德讓「結歡宋朝」的對宋外交方針,努力維護遼宋之間的「澶淵之盟」。駐紮韓城期間,雖劍拔弩張,但從未與宋軍真正開過仗,他有生之年,遼宋之間親和共處,互為友鄰,為兩國之間的和平與繁榮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韓德讓去世後,韓昌大權在握的十幾年間,遼、宋之間一直相安無事,沒有發生軍事衝突,這與在前線主持軍事的韓昌竭力維持是分不開的。韓昌是為遼、宋和平共處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據墓誌載:韓昌為官,「事簡民安,政清吏肅。所行教化,隨處民詠」。韓昌統軍,「一斗膽萬人無敵,三尺劍四海知名。臨危而竭力輸忠,率下而憂民恤物。」

韓昌值兵數載,當地的百姓不僅沒有遭受戰爭的紛擾,相反,由於他帶兵有方,秋毫無犯,四方百姓陸續雲於此,朝作夕眠,休養生息。即使韓昌撤兵的多年後,老百姓仍感激韓將軍,日夜叨念韓昌之好,久而久之,韓昌、韓昌,再加上其曾駐軍此地,就逐漸演化,將這裡叫成了韓城了,故公元1209年,命名此地為「韓城」。

韓昌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卒於遼興軍節度使官邸(今河北省盧龍縣境內),享年52歲。「國人聞之,咸雲罷市;天子聞之,謂曰輟朝」。當年十月二十八日,歸葬於遼上京西北之屈劣山(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韓氏家族墓地。

點將台上修建凈嚴寺

韓昌去世後,「點將台」喪失了她的功用,約在1000年前後,當地貴族鄉紳,為了紀念韓昌的廉潔(凈)與威嚴,在「點將台」原址的基礎上又精心修葺,建起了「凈嚴寺」。當時,供奉著韓昌的木像和碑記,整個寺院占地約10畝,位於當地的中心地帶,廟舍達數十間。在韓城周邊轄區內眾多寺廟中規模最大,因此,當地百姓又習慣稱其為「大寺」。

現在位於韓城小學院內的「重修凈嚴寺碑記」和「功德碑」

千百年來,寺內古槐蔽日,松柏參天,香火繚繞。清末時期,大寺的山門殿內兩側仍有哼哈二將左右把持,雕像面貌猙獰,形象勇武。穿過影壁,可見凈嚴寺的的正殿,大殿飛檐斗拱,五脊六獸,紅漆明柱下墊雕花石鼓,門窗透花雕鏤,梁、柁、椽、檁彩繪考究。殿內供奉西天如來大佛,其身背上方是展翅欲飛的金翅大鵬,左右兩廊排列十八羅漢。大殿兩旁有配殿,東配殿供奉大肚彌勒佛,門兩旁有對聯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大寺兒」舊址上建起了學校

民國初年,各地陸續興辦新學,1912年,由本鎮西韓莊人陳羽豐協同校董因陋就簡,在沒有改變建築風格的情況下,將韓昌點將台上的凈嚴寺改建而成學校,全稱「豐潤縣中東區韓城小學校」。

解放後,學校修繕房屋,並逐年擴招。文革期間,校內建築、古物等被冠以「四舊」之名,遭到嚴重破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校園房屋多數倒塌,當時,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原來的木石也多被當地百姓用於建造住宅。80年代,學校復建,將殘餘石料作為地基,建起如今的新校園。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挖地道時,發現點將台地下埋有兩塊石碑,上書「重修凈嚴寺碑記」。明確載有「大元戊子年間」即1228年就有大寺的文字,碑文落款為「大清光緒六年」即1881年重修,「韓城鎮莊鋪會公立」,距今已有135年。

韓城歷史悠久,古寺也逾千年。點將台,凈嚴寺的建築早已不復存在,如今,在大寺兒建起的學校也有百餘年的歷史,今天的大寺兒舊址周圍商賈林立,經濟繁榮,但原來的舊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令人惋惜不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G8QWwB8g2yegNDso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