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非洲這四個國家——衣索比亞、吉布地、加納、象牙海岸突飛猛進的經濟增長,「非洲四小龍」這個概念首次被商務部提了出來,就像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一樣,它們代表了非洲經濟的龍頭。其中衣索比亞的成績更是十分亮眼,甚至還有外媒稱,衣索比亞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
非洲版「中國」經濟,人均GDP800美元
衣索比亞如今是東非第一大經濟體,面積110多萬平方公里,有80多個民族,人口超過了1億,是非洲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也是非洲可以享受人口紅利、運用自己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口大國之一。2018年衣索比亞GDP的實際增長率為6.8%,總值達到了843.55億美元,人均為800美元,位於全球人均GDP的底層。
為什麼外媒會說衣索比亞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因為衣索比亞的經濟發展模式借鑑了中國的經濟的模式,將來很有可能成為非洲的製造業中心,美國財經媒體也曾做過相應的報道,認為衣索比亞的經濟發展速度堪稱「奇蹟」,而且還在持續「發力」,有很大的可能性成為下一個「中國經濟」。
衣索比亞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埃塞的前任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是出身北大,他在中國交流學習了長達12年之久,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他一再表示,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在母校50周年校慶時,穆拉圖在他的祝賀信里表達了他的願望:他想將自己的兒子也送往北大學習,進一步加強中埃之間友誼,建起橋樑。
埃塞政府在1991年成立之後,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探尋國家的發展之路,他們發現了最適合埃塞的道路——用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作為模板。穆拉圖作為第二任總統也沿襲了這個發展戰略,在這麼一位深受中國影響的領導人的帶領下,衣索比亞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和製造業,制定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經濟發展計劃。
「想致富,先修路」,衣索比亞能成為非洲製造業中心的潛力來源之一,是良好的基礎建設,中國在埃塞的基礎建設上也助力很多,包括埃塞的發電站、大壩、醫院、鐵路、輕軌、道路和大樓,這些都有中國施工隊的功勞,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第一條輕軌,就是由中企建設的。
作為非洲唯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埃塞人具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國內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聯合國推測,到了2050年,衣索比亞的人口可以達到1.9億人,而且埃塞的勞動力價格也十分低廉,根據調查,衣索比亞普通勞動者一個月的工資為30~70美元,高級管理人員的月工資為130~350美元。
在過去的10年里,衣索比亞的工業以每年增長10%的速度飛速發展,在5年內完成了10億美元到40億美元的大跨步。於此同時,埃塞還在大量引進國外的資金投入,創造相應的工業園和勞動崗位,中國也有不少企業在埃塞投資辦廠,享受埃塞的勞動力資源和政策優勢。中國是對埃塞投資最多的國家,而埃塞也在通過複製中國成功的道路,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
在亞洲,越南也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試圖成為下一個像中國一樣的製造業大國,但是「越南製造」在短期內還很難趕超「中國製造」。很多將工廠從中國遷到越南的外企也表示,很難複製出「第二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