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脆弱的做題機器

2020-09-24     啟達初中

原標題: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脆弱的做題機器

過去一個多月,回頭再看這齣悲劇,依舊無比痛心。

8月4日下午,湖南臨澧一中的高一新生王同學,在軍訓期間突感身體不適。

蔭涼處短暫休息後,王同學在起身時猛然暈倒,並劇烈嘔吐。

雖然第一時間送往醫院急救,但結局讓人悲痛:

他因熱射症,搶救無效死亡。(熱射病在中暑的分級中就是重症中暑)

這位中考成績765分(滿分810分)的學霸,生命戛然而止。

兩個月前,他才剛剛過完15歲生日。

此事一出,有網友剖析:

「我孩子班上有同學做個課間操都暈倒了,現在的孩子啊,爬個樓都氣喘吁吁,他們的成績在飛速提升,身體素質卻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北大校長王恩哥上任時,曾告誡新生:

人一生應該結交「兩個朋友」,其中一個是圖書館,而另一個則是運動場。

現在大多數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悶頭紮根在圖書館,卻忽略甚至抵制運動場。

卻不知,那些愛運動的孩子,才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

愛運動的孩子

學習更好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 100 年前就指出:

「頭腦和運動是一心同體的。

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割裂運動和學習的關係,視運動為脫離學習的低等功能......」

的確,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的時間多麼寶貴,應該全部拿來學習,拿來運動多浪費啊!」

但其實,看似「毫無用處」的運動,不僅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反而可以有力提升孩子的成績。

我們來看兩個研究案例。

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體育與健康研究所,曾重點觀察8—11歲的兒童,用影像學的方法記錄有氧運動後兒童大腦各區域的變化。

此次研究,他們刻意納入了101名超重和肥胖兒童。

研究所的奧爾特加博士說:

「我們的研究旨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身體素質較好兒童的大腦是否與身體素質較差兒童的大腦不同,這種不同是否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

我們最終得出的答案:是的,兒童的身體健康與大腦重要的結構差異直接聯繫在一起,這種差異會直接反映在孩子的學習表現上。」

研究發現:鍛鍊能增強大腦灰質9個區域的功能,而這些區域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執行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重要。

通俗點說,經常運動和鍛鍊的孩子,他們的腦子更靈光,學習成績會更好。

芝加哥內珀維爾高中,曾創意性地推出「學習準備型體育課」:在每天第1節課之前多上一堂體育課。

晨跑成為學生每天的必備項目之一,並且要求平均心率要達到185次以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創意課推廣後,珀維爾學區的學生展現出了喜人的優勢:

半學期下來,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7%,成績明顯超越全州的平均分數20分。

而在TIMSS考試(聚集全世界優秀學生的一項考察數學和科學的考試)中,他們取得了科學世界第一、數學世界第六的成績。

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曾說:

「這是一個7+1能不能大於8的問題,每天7小時內認真學習,堅持1小時體育鍛鍊,其效果大於8小時的只學習不鍛鍊。」

有人研究了近幾年的高考狀元,發現現在的學霸,越來越呈現出「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的趨勢:

2016年,63名狀元中,有34位喜歡體育運動,跑步、羽毛球、足球、桌球最受歡迎。

山西文科狀元周仕達:

「上了高中之後,每天晚上跑步,只是到了高三時間比較緊,跑步才稍微有所少了。」

2017年,調查的42名狀元中,24人愛好運動;

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

「我從小體育就很好,高三衝刺複習很累,身體能跟得上,得益於平時的鍛鍊。

運動讓我放鬆,保持充沛的精力,也能提高專注度,有效率地看書十分鐘勝過盲目刷兩小時題。」

愛運動的孩子,並沒有做無用功,他們只是在積蓄力量,一旦出發,跑得更快。

身心均衡的健康

才是孩子最大的底牌

在網上看到一位教育專家說過:

「不要一味地追求培養一個學習優良和行為乖巧的孩子,如果從小就學會經常運動,那麼會減少成年後的抑鬱敏感、自暴自棄等現象。」

他尤其指出:「現在的孩子基本沒有苦了,只有體育之苦。」

也許你還記得綜藝節目「最強大腦」里的那無比戲劇性的一幕:

有一期國際賽的對決中,中國選手李雲龍與義大利選手安德烈同台PK。

對於天才少年李雲龍,大家都抱有極大的期待,但節目中他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因壓力過大,預感自己可能輸掉比賽,李雲龍現場全線崩潰,即使面對鏡頭和觀眾,也難掩悲傷情緒,放聲痛哭。

反觀義大利選手安德烈,整場比賽下來鎮定自如,看到對手李雲龍痛哭,還上前安慰,陪著他一起哭。

主持人蔣昌建表態:「李雲龍的勝利讓我感動,但是安德烈的眼淚征服了我。」

兩個同為12歲的天才少年,拋去智力因素,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我們回到比賽最開始的自我介紹環節,兩個小男孩對比明顯:

李雲龍,戴著厚眼鏡,微胖的身材,稍微有點含胸,他說父親幾乎不給自己放假,所有的時間都撲在學習上,運動時間很少。

再看義大利選手安德烈,每周有兩天自由活動的時間,大方自稱,「喜歡足球,也喜歡其他所有的運動。」

比賽結束後,羽毛球世界冠軍李永波說:

「剛才的比賽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發,安德烈說過他可以有周末,可以有半天的時間去享受足球,而李雲龍沒有。

我覺得場上這個壓力,往往就來自於平時,我更希望李雲龍的父親,能夠給他更多的時間。

其實他們兩個人都完成了挑戰,只是李雲龍用的時間稍微短了一點,可是他失去了自己童年很多快樂的時間,我覺得這樣的勝利未必是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陶晶瑩的話更是一針見血:

「我們節目講的是最強大腦,但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人最重要的是身心均衡的健康。

所以李雲龍你要多多交朋友,多多運動。

腦子已經很發達了,但是你要健康地活下去。」

教育家蔡元培說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從小就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不吃點運動的苦,很難擁有強悍的抗挫能力,即使智商超人,也很容易輸在失控的情緒上。

而那些正在痛苦中掙扎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李玫瑾教授認為,青少年情緒抑鬱現象最好的預防和治療就是運動:「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多運動的孩子,情緒很少會抑鬱。」

在運動中體現挫折的苦,在運動中感受自由的甜。

學習和運動,可以相輔相成。

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養育出一個身心健康均衡發展的孩子,而不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做題機器。

父母要做同行者

而非觀望者

有人調侃,現在大多數孩子都變成了「塑料兒童」。

他們只知道埋頭學習,不知道呼吸泥土的芬芳,也不知道揮灑熱汗在綠茵場。

有人問:為什麼父母不帶孩子們出去運動呢?

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我們每天那麼忙,哪有時間?

給錢給孩子自己去踢球,不就可以了嗎?

孩子想要運動就去,我又不會阻攔。

殊不知,運動這件小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參與和努力。

加拿大統計局健康部,曾經研究過當地的1000多個親子家庭。

他們發現:

父母如果平均每天運動20分鐘,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平均增加5~10分鐘的運動量。

在父母帶領下運動的孩子,未來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是其他孩子的1.5倍。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父母一定要先動起來。

如果你覺得困難,可以看看湖南長沙的這位爸爸:

其他父母忙著為孩子報名各類輔導班,這個爸爸,竟然給兒子設了一條奇葩的規定:

每天戶外玩2小時,否則不准寫作業。

身為戶外教練,在孩子兩歲的時候,他便開始有意識地帶著兒子嘗試戶外運動。

如今兒子已經9歲,卻早早掌握了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很多網友覺得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對孩子未免太殘忍,然而,在孩子臉上,我們完全看不到怨恨和苦悶,更多的是自信和驕傲。

「爸爸每年還會帶我參加紅十字會防溺水營救兒童演習,因為我游泳很厲害,才能擔任模擬溺水兒童的角色。」

有人質疑「有錢有時間才能這麼任性」,爸爸回應:

「我買的充氣艇一兩千塊錢,已經用了五年,滑板等其他戶外裝備加在一起差不多三四萬,並且我也在使用。

而時間方面,我覺得陪伴孩子最重要,所以只要天氣允許,我就會抽時間陪他去戶外。」

演員孫儷也經常在網上曬出和孩子一起運動的幸福瞬間:

全家人一起滑雪,哥哥輕而易舉地滑過起伏不平的雪坡,輕如飛燕;才4歲的小花妹妹,穩穩噹噹,絲毫不露怯。

和女兒一起練習普拉提,小小的人兒,有樣學樣;兒子等等則在隔壁練習打拳。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愛運動的孩子,並非這個時代的稀缺品,愛運動的父母才是。

柏拉圖曾經說過,人進化有兩種途徑:

一個是教育,還有一個是運動。

教育,能讓人走出愚昧;而運動能讓人突破自我,走出平庸,走向強大。

強健的體魄是1,其他的都是0。

父母窮盡一生,奮力托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如果輸在體質線,所有的教育都將是徒勞。

讓這樣的悲劇再少一點吧。

孩子生命的質量,不應該是冰冷而沉寂的名次和成績,而是浮動的雲、怒放的花、奔騰的河。

躍動著的光輝,耀眼璀璨,生生不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xI8vnQBd8y1i3sJyz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