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種出可以生吃的太空育種馬鈴薯

2020-09-14     聚焦巴蜀

原標題:巴塘種出可以生吃的太空育種馬鈴薯

初秋的高原,滿山遍野的格桑花已經凋謝,巴塘縣亞日貢基地的馬鈴薯花卻開的正艷,白的,紫的、黃的花朵在雪山腳下、艷陽之中爭奇鬥豔,一粒粒埋在高原地下馬鈴薯撒歡生長。

9月的一天,成都市雙流區對口援建甘孜州巴塘縣指揮部領隊黃冕叫上了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冬,驅車一百多公里再次來到亞日貢鄉查看今年的土豆採收情況。

剛剛來到鄉里,黃冬就神秘地地說:「今天請大家品嘗一種新的水果。」

話音剛落,黃冬隨手拿了幾個紅皮馬鈴薯熟練地削皮,分給大家品嘗,在嘎吱嘎吱的咀嚼聲中,大家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味道還不錯,和水果黃瓜味道差不多,清香微甜,做沙拉是再好不過的食材。」參與現場品嘗的劉先富一邊咀嚼一邊滿意地說。劉先富是援藏司機,也是個美食家,兩年前,他與雙流援藏隊一起從雙流來到巴塘,與援藏人員一起全程見證了馬鈴薯基地發展全過程。

他們今天品嘗這個新品種叫紅美微,紅皮黃心。今年4月,經雙流區對口援建指揮部牽線搭橋,由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巴塘試種,目前已進入採收季節。

脫貧奔康 尋找產業致富路

巴塘縣亞日貢鄉地處偏遠,距離巴塘縣城150餘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全鄉幅員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4287人。據2014年調查,全鄉8個村中就有5個貧困村,貧困戶234戶,貧困人口1096人,是國家級貧困縣巴塘縣所有鄉鎮中,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最多的鄉。

近年來,在中央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和成都市雙流區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全鄉幹部群眾共同努力,於2020年2月與全縣一起摘下了貧困的帽子,解決了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等系列問題。

脫了貧是第一步,如何能致富,和全國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成為了亞日貢鄉黨委政府和各級援建力量共同關心的緊迫問題。

「3月初,巴塘縣亞日貢鄉黨委政府經調研決定,在轄區的6個村發展馬鈴薯產業,帶領群眾響應黨中央號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業農村發展新藍圖。巴塘縣政府接到亞日貢鄉政府申請後,研究決定支持亞日貢鄉產業資金320萬,幫助該鄉發展土豆標準化種植產業。」亞日貢鄉黨委書記四郎扎巴介紹到。

技術引領 實現標準化種植

項目爭取到了,技術保障是難題。

一籌莫展之際,在巴塘援建的雙流工作隊伸出了援手。領隊黃冕積極對接雙流區工商聯,於3月22日向亞日貢推薦雙流區優秀企業進行對接。

「今年3月28日,我們邀請了四川農科院育種栽培專家梁遠發教授對亞日貢鄉實地考察,巴塘各部門大力配合,綜合分析各方面數據後,認為亞日貢種植區域海拔約3650米,植被豐富土地集中,腐殖土堆積層厚,土質疏鬆且冬季最低氣溫零下15°,夏季氣溫30°。植物生長時節氣溫在6°—30°之間,降水平均月為100ml,病蟲害少,非常適合種薯和供應薯發展。」四川巴塘蜀豐農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東介紹。

為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公司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制定了馬鈴薯的培育和研發、原種、栽培種薯、商品供應薯多管齊下、一併發展的一攬子計劃,並承諾負責產品的兜底回收。梁遠發教授更是把自己新近研發的幾個新品種帶到了巴塘試種,紅美微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個品種還是太空育種產品。

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少。種植之初,村民有很多顧慮,多年來他們已習慣種植青稞、玉米等作物,很難接受新事物。黃冕就帶著援藏幹部和鄉上幹部一家一戶去做工作,洛珍是村上幹部,通過動員,他和親屬幾家最先開始示範種植。

播種的時候,當地群眾認為「男人不能下地幹活」。鄉黨委書記四朗扎巴就親自去做示範。「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藏族人,我也是男人,我都可以鋤地,哪個說的男人不能下地呢?」扎巴書記現場一番帶動,老鄉紛紛下地乾了起來。

4月5日,項目正式啟動,亞日貢轄區的6個村村民投工投勞,在公司指導下共計種植5個品種的馬鈴薯1431.4畝,其中:費烏瑞它360畝、青薯9號360畝、隴薯10號360畝、雲南七彩馬鈴薯351畝、實驗種植紅美微0.4畝。當地刺蝟等野生動物比較多,為保護種植基地,巴塘縣農牧局幫助建成了防野生動物啃食圍欄21000餘米。

豐收在即 致富奔康指日可待

洛珍家種下的紅美微屬於早熟品種,一大早,幾個親戚就拿上鋤頭,來到地里幫他採收。

黃冕一行也來到地里,陪同的亞日貢鄉鄉長四郎甲措跑在前,他拔出一棵馬鈴薯苗,數出這苗居然有28個馬鈴薯,高興地呼喊大家湊過來觀賞,興奮的像個孩子。

「這個紅美微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按照前期調研,大概每市斤能買到10元以上。今年試種中發現了受高原雨季影響長勢不好、過早消苗等一些問題,我們團隊正在積極測試調整解決,爭取明年能大面積推廣種植。」黃東介紹到。

站在鬱鬱蔥蔥的基地旁邊,亞日貢鄉黨委書記扎巴算起了經濟帳:「基地每畝下種3000苗,每苗保守估計產出0.8-1公斤,預計每畝產量2500公斤,按每公斤保底收購價1元計算,今年種下的馬鈴薯能給村民帶來銷售收入360萬元,實現純利潤86萬元,每畝純收入600餘元。如果行情好的話,群眾增收的效果更好。」

「針對今年的種植情況,我們明年將免費教授群眾堆肥技術,著力解決土壤肥力不足的問題;推廣小型機械種收,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品種選擇上,篩選一些錯季節品種,讓種植、管理和採收工作錯開當地蟲草、松茸的採挖時間,不耽誤傳統產業發展;下一步,我們還將利用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著力將基地建成全國全省的種源基地,幫助村集體申報有機產品,努力構築品牌效應,為當地經濟持續發展做一些事情。」聊起未來的規劃,黃冬侃侃而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ggYjHQBd8y1i3sJGs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