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課本: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2020-08-25     左岸楓

原標題:小學生課本: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世界日新月異,科技日益發達,人們接觸到的大多都是再時新不過的東西,歷史人物與當代人們漸行漸遠,少有人問津。近來就發生了一件事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常年「棲息」在小學生課本里的魯迅和霍去病被遷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更熟悉的明星。

遺忘

之前上海市小學一年級教材將原本課文中的八首古詩全部刪去,這就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其實不僅是小學這樣,中學教材內容的改變也讓人們失望。

17版的中學歷史教材將衛青和霍去病從中剔除。英雄的名字會不會就這樣被新一代的人們所漸漸遺忘?如果連當年為我們保家衛國,抗擊匈奴的英雄都被人們遺忘了,那新的一代又要怎樣坦然行走在21世紀?

無獨有偶,被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當年可謂是語文教材的「寵兒」,他的多篇雜文都曾被選入語文教材,如《少年閏土》《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等等,還記得初學《早》這篇文章時,魯迅先生幾乎成了全班的偶像,我們東施效顰地在桌子上認真地刻下「早」這個字,好像這樣就可以和魯迅先生一樣。

但在近幾年,魯迅先生的文章卻不被教材編寫者所推崇,他的多篇雜文也漸漸消失在教材之內。不知道多年之後,人們是否還會知道「周樹人」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

歷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銘記,反省今天,以古鑒今,而非是為了讓人遺忘,無論是英雄們的事跡還是文章。

魯迅先生

話劇人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當歷史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空洞、輕薄、虛無的存在,他們也將成為「輕飄飄」的一代人,少了歷史的負荷,很難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

原因

若分析這個中緣由,倒也無非幾條。

首先,科技日益發展的同時,網絡普及度也越來越高,從前的小孩子們三五成群,玩的是捉迷藏,過家家等遊戲,但放眼今天,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都是些抱著手機平板的小孩兒。我們在感嘆其學習電子產品能力之強的同時也為此惋惜。

他們在網絡上關注更多的是娛樂新聞,明星網紅,極少有人拿著手機去了解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人物。

小學生玩電子產品

以至於現在小學生的作文里多的是網紅主播,電競遊戲等相關內容,批改作業的時候也讓老師頭疼。

或許是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吧,教材里才出現了許多當紅明星,例如趙麗穎被稱為勵志女神,出現在孩子們的課本中,而周杰倫的《蝸牛》《劍傷》也出現在小學生們的語文教材中。同樣被選入教材的還有吳磊,易烊千璽等少年明星。

教材編寫者的初衷大概就是想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讓他們對學習更有興趣,更願意在其中投入更多精力。

其次,教材若一直不變,很有可能會被人認為老舊沒有新意,適當的改變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不詳也導致了他們的「退場」,如神醫扁鵲,被稱為「醫祖」的他就被17年中學歷史教材所刪去。

試卷題目

還有一個原因是教材編寫者考慮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小學生,領悟能力尚有待增強,魯迅先生的部分雜文可能並不適合他們,刪去也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是拋棄,小學生看不懂,中學生總能有能力理解的,大可以把它們添加到中學生教材里,這樣也不算是「大材小用」了。

最後的原因就有些荒唐可笑,有些歷史人物竟因為某些專家認為其存在有待考究而被剔除。如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被迫從17版歷史教材中消失,原因有些可笑,某些歷史專家經考究懷疑屈原是司馬遷虛構出來的人物。

那我們今天吃粽子,划龍舟,「一本正經」地過著端午節,到底是為了紀念誰?這樣說來,是不是連《離騷》也不能幸免於難,我們吟誦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到頭來竟是一片虛無。

退一萬步來講,假如屈原真的是虛構人物,那上古的神話故事我們還要不要再講給孩子們聽,學生們能否在教材里看到「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它們都沒有確切的文獻表明來源,更沒有真實性,不是嗎?

新與舊共存

教材編寫者將正能量的明星編寫到教材中無可非議,只要他們確實有利於學生們的學習,但代價不應該由那些原本就「生活」在教材中的歷史人物所承擔。

以前的教材編寫者把他們選入教材的初衷就是讓下一代銘記他們,弘揚他們的精神。當然,也為了傳播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既然這二者都各有優點,為何不能新舊融合共同相生,非要爭個「你死我活」呢?

這其中的關係就有點像之前鬧得沸騰的外國節日與中國節日之爭,是慶祝外國節日還是只過中國傳統節日?相信明智的人都會同時接受這二者。過度「閉關自守」導致落後閉塞,過度「崇洋媚外」又會導致文化自信的缺失。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二者都包容。明星和歷史人物在教材上的關係也大致相同。

思考

經過大家多次的努力反映,衛青和霍去病又重新出現在了課本上,英雄從不會在歷史長河中湮沒,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是有理由的,同時也證明了他們存在的價值。

霍去病雕像

同樣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人物被刪出學生教材只是個例,國家還是一直支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經典故事出現在教材之中,朗朗的讀書聲一直飄蕩在校園上空,弟子規,三字經被小學生所朗誦……

事實上,教材的編寫關係到學生的教育問題,而教育又是一國的大事,所以教材的改變難以不引起各方人們的關注。

教材上是出現了當紅明星還是歷史人物,這並不是本質問題,教材編寫者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們形成自我選擇能力,讓他們看見世界的本真模樣,而不是一昧沉迷於網絡之中。

明星也好,歷史人物也罷,將他們選入教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如何正確處理這其中的平衡,還需要教材編寫者投入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相信以後的教材會讓孩子們和大人們都更加滿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cjyJ3QBURTf-Dn5NA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