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望無際的北冰洋中,生活著一種與眾不同的哺乳動物——一角鯨,它體型粗壯,頭部相對較小,似牛頭。成體的胸部鰭肢短而鈍,尖端部分稍向上翹;背部略呈弓形,但無背鰭;尾鰭肢的中部凹陷,兩端突出,呈「V」字型,尖端部向上捲曲,老年個體更為明顯。幼獸體色為灰色或淺褐灰色,隨著年齡的增大,在其背部和體兩側出現黑色斑點,腹部呈淺灰色或白色,有暗色斑點分布。老年個體體色趨白色,但鰭肢上仍有黑色斑點。
為何叫它「一角鯨」呢?這是因為雄性個體的頭部前面多長有一個長約2-3米的「角」,因此又被人們稱作「獨角鯨」。其實這個「角」不是角,而是雄體上頜左邊的一顆牙齒,從口部伸出,看上去極像一個「角」。這顆螺旋狀的牙齒露出口部後,向前下方傾斜。有趣的是,一角鯨的口腔中只有二個牙齒,通常,雌體的二顆牙齒不外露,埋於上齶骨內,隱而不見。雄體左側的一顆牙齒卻長得很長,形似「角」,其實叫它「獨牙鯨」更為妥當。但也有特殊情況,個別雌鯨有時也露出一顆牙齒,雄鯨露出二顆牙齒。
據文獻記載,雌鯨成體可長達4.2米,雄性成體可達4.7米。最大體重為1600千克。初生的幼鯨體長也有1.6米。
長期以來,人們對一角鯨這個長牙的用途爭論不休。有的說當雄鯨潛入冰下時,用其破冰以進行呼吸,起著「冰鎬」的作用,但是雌鯨卻沒有這顆長牙,它潛入冰下時又如何破冰呢「還有的說是用它在海底翻掘覓食,那麼雌鯨沒有這顆長牙,它們又如何覓食呢?再者,一角鯨是以魚類、魷魚和蝦類等為食的,多為能游泳的動物,未必需要翻掘才能吃到食物。以上二種說法很難令人信服。但較多的人認為,雄鯨這顆外露的長牙,在繁殖季節來臨之際,是為爭奪雌鯨而搏鬥的」武器「,勝者占有雌鯨,敗者被驅走。也確實有人在北冰洋見到雄性一角鯨格鬥的場面,這種說法似乎比較有理,但也只是鯨類學家一廂情願的」結論「。總之,人們對一角鯨這顆長牙用途的種種假設,說明我們對這種珍稀動物的了解還處於朦朧狀態。
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和歐洲北部的漁民,對一角鯨的獵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一角鯨的長牙一直被人們視為珍貴之物,售價一直很貴。早在歐洲中世紀,一角鯨這顆長牙被認為是仙人的魔杖,說成具有防病、治病和驅邪的功效。那時的帝王、君主、教皇都把這顆長牙視為至寶,仿佛他們的身家性命都維繫在它上面。一角鯨長牙的著名擁有者有:威尼斯總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弗朗西斯一世、羅馬教皇克里特七世等等。儘管那些曾經擁有一角鯨長牙的王公貴族屢遭突如其來和莫名其妙的殺身之禍,但這種鯨牙仍有驅邪、解毒的盛譽,它的市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傳說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送給法國拜羅依特的瑪爾格萊弗二顆一角鯨的長牙,用來支付相當於現在價值 100萬美元的債務。
一角鯨有洄遊的習性,秋季游向開闊海域,春季則游向近岸。它們常2-10頭結成小群,但有時也可見到數百頭、上千頭的大群。有時是以年齡和性別分群的,有時一群都是雄性個體。一角鯨的產仔期在7~8月間。
儘管近年來鯨類的研究和保護已經受到各國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一角鯨也列為保護對象之一,但尚未嚴格限制,加拿大北部和格林蘭當地人仍以捕獵一角鯨和其它海獸為生。20世紀80年代,每年有1000頭左右的一角鯨被捕殺。目前北冰洋的一角鯨僅有2-3萬頭,其中約1萬頭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沿海和格林蘭西北部海域。由於近來北冰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活動及其引起的種種海洋污染,對一角鯨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保護北冰洋的一角鯨已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