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多年前,這段許昌之旅讓人潸然淚下

2019-08-13     老家許昌

180多年前,這段許昌之旅讓人潸然淚下‖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河南開封到襄城的官道上,一輛馬車捲起陣陣塵土,駛向許州椹澗。車上載著幾個風塵僕僕的行人,領頭的名叫完顏麟慶。這是他由河南按察使調任貴州布政使,正奔波在赴任的路上。

完顏麟慶(1791—1846),清代治河名臣、知名學者。字伯余,別字振祥,號見亭,滿洲鑲黃旗人。其父完顏庭鏴官至泰安知府。其母惲珠為漢人,出身江南名門,是清初常州畫派代表人物惲格之後,陽湖(今江蘇武進)才女。她能詩善畫,所纂《蘭閨實錄》《國朝閨秀正始集》影響深遠。可以說,完顏麟慶在文學上的造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母親的教誨。

接到任命後,完顏麟慶的母親擔心路途險遠,催他早日啟程,又送給他一份特別的禮物——手繪紅梅扇面。為了表達思念和鼓勵,她又在扇面上題了一首短詩,寄託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由衷關懷和殷切期望。


完顏麟慶畢恭畢敬地接過母親的禮物,依依不捨地踏上了赴任的行程。經過三天的奔波,他順路來到了許州椹澗鎮,專門到蔡順祠拜謁。

蔡順祠內供奉著孝子蔡順。站在蔡順塑像前,完顏麟慶的眼前似乎浮現出了蔡順孝母的故事。

蔡順是汝南人。新莽末年天下大亂,他與母親避難於椹澗,採食桑椹充飢。赤眉軍見他將黑色、紅色的桑椹分別盛放,好奇地詢問原因。蔡順說,黑色的桑椹熟透了,給母親吃;紅色的發酸,留給自己。一番話感動了赤眉軍,赤眉軍贈送給他兩斗米、一隻牛蹄,以褒獎他的孝心。

這是自元代開始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名為「拾椹異器」。當地的傳說又稱赤眉軍看到了蔡順的孝心,觸動了鄉思,遂洗去眉毛上的紅顏色,返鄉回家去了。流經椹澗的河流因赤眉軍洗眉而變成了紅色,由此該河流又叫作洗眉河。

綠影扶疏,桑陰寂靜,蔡順的故事感動著完顏麟慶。他深深地給蔡順塑像鞠了幾個躬,叩了幾個頭,然後再次踏上行程,前行約15公里,來到了襄城縣潁橋。

潁橋是春秋時期「掘地見母」故事的發源地,故事主人公之一的潁考叔也是一個孝子的典範。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弟兄二人,母親武姜因生莊公時難產,因此對他心生厭惡,取名「寤生」,相反對莊公弟弟叔段卻百般寵愛。

按照祖制,寤生是嫡長子,所以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成為了鄭國君主。母親武姜更加心懷不滿,千方百計培植叔段的勢力,以便強大後取代莊公。於是,她就替叔段請求封地,莊公只好把叔段封到京城這個地方。

叔段被封后,在京城招兵買馬,修築城池,準備謀反。卿士祭仲發現後告訴了莊公。

莊公說:「只要我母親武姜願意,有什麼關係。」

祭仲說:「武姜沒有滿足的時候,不如早點把他們安置個合適的地方,不然就難以對付了。」

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等著瞧吧!」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認為時機成熟,就和母親商量謀反日期。武姜作出決定後就回信給叔段,讓他立即起兵,自己作為內應。


此時,鄭莊公早已發現了他倆的陰謀,隨即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叔段。叔段措手不及,倉皇出逃他國。

經此一事,莊公對武姜更加不滿,揚言「我倆不到黃泉不再見面」,遂把武姜送到潁橋居住。

過了一段時間,莊公有些後悔,在設宴招待管理潁地的官員潁考叔時,潁考叔想和解他們母子的關係,於是在用餐時把一些好吃的東西藏在了袖子裡。

莊公感到非常奇怪,就問:「這是何意?」

潁考叔說:「我母親常年住在鄉下,沒有吃過君主賜給的飯食。我想給她老人家帶回去一些,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

鄭莊公面露愧色,講出了自己與母親尷尬的關係,請教解決方法。潁考叔說:「這好辦。我們可以挖掘地道至黃泉,築成甬道和庭室。在那裡,你們不就可以見面了嗎?」

莊公點頭稱許,委託潁考叔辦理此事。潁考叔迅速行動,很快在潁橋挖成隧道。鄭莊公在此與母親見面,成全了孝道。

潁考叔死後,埋葬在了潁橋,後人又在其墓前建造了潁考叔祠。站在潁考叔墓祠前,完顏麟慶感慨萬千。

「拾椹異器」和「掘地見母」的故事深深觸動著他柔柔的孝心,他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

霸業王圖,轉瞬俱成陳跡。惟此至性至情,立德不朽,感人最真,千載下猶深景仰。

久久徘徊在潁考叔墓祠前,完顏麟慶潸然淚下。他由此想到了離別的母親,想到了母親殷殷的情懷,仿佛母親就在眼前,正深情地凝視著自己。而自己有親不能奉,難以在母親跟前盡孝,實在是有違聖德。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母親送給自己的手繪紅梅扇面,反反覆復念叨著扇面上的題詩:

黔陽路七千,

我老不能前。

寫梅聊誌喜,

願爾近高遷。

讀著讀著,完顏麟慶早已不能自已,淚灑滿地。

有母不能侍,

王程迫此行。

澗頭懷拾椹,

谷口說遺羹。

於此見真孝,

因之動至情。

依依回首望,

汴水白雲橫。

完顏麟慶有感而發,不禁含淚吟誦道。來到襄城驛館,他把這首詩記錄下來,題目定為《經椹澗至潁橋口占》,用以記載此行的心情。

眼前,是古人行孝、勸孝的遺蹟;心中,有母親慈愛深情的囑託。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完顏麟慶從椹澗到潁橋這一段親情依依旅行的意義。

2017年7月15日


【作者簡介】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於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7Hj2wBvvf6VcSZGh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