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骨關節炎為什麼不宜「靜養」?

2019-07-24     答摩健康

關注我,每天十分鐘,學會一個醫學常識

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病,主要是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和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又叫做骨關節病、退行性骨關節病和增生性關節炎等。

骨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與關節老化、肥胖以及關節的長期不合理使用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

本病一般發於膝、髖、手足部、脊柱等使用較多或受壓較大的關節。表現為關節的腫脹、疼痛和活動不便,嚴重影響人的生活和工作。

那得了骨關節炎,有以上表現,是不是需要靜養,避免運動和鍛鍊呢?

答案恰恰相反。

與靜養相比,適量的運動更重要

得了骨關節炎為什麼不宜「靜養」,而需要合理地進行運動鍛鍊呢?

原因有兩個:

一、促進關節軟骨吸收營養。

關節軟骨就是關節表面的「軟墊」,吸收和緩衝應力,保護關節。

但是關節軟骨沒有血管和神經支配,它就像「海綿」,需要靠承重時的收縮和舒張來從關節液中吸收營養。

如果「靜養」,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軟骨得不到營養,加速軟骨的退化。

二、增強肌肉力量。

肌肉是關節的動力系統,需要通過運動鍛鍊來增強肌肉力量,「靜養」會導致肌肉萎縮。

什麼樣的運動和鍛鍊是合理的?接下來,看一看骨科專家給出的標準和建議。

合理鍛鍊的建議

骨關節炎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鍛鍊有必要,把握好尺度也很關鍵。

一、關節活動範圍鍛鍊:膝關節伸直和打彎的鍛鍊。

二、肌肉鍛鍊:股四頭肌鍛鍊(勾腳抬腿鍛鍊),勾腳尖,蹬腳後跟,儘量將腿繃直,抬腿,堅持5~10秒鐘,放下。10個一組,建議一天10組左右。

臀中肌鍛鍊(側抬腿鍛鍊),側躺,將腿繃直,向側方將腿抬起,堅持5~10秒鐘,放下。10個一組,建議一天10組左右。

三、耐力鍛鍊: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剛開始鍛鍊的時候量不要太大,逐漸加量,最終達到目標量:每天30分鐘(如果關節不能完成單次30分鐘,可以分成2~3次進行),每周3~5天。

1、步行,簡單易行,耐力鍛鍊的首選。關節疼痛、腫脹的時候應該儘量減少步行等負重鍛鍊。

2、騎車/健身車(靜態自行車):非負重鍛鍊。

3、游泳:膝關節不好的患者,建議自由式,不建議蛙泳。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應儘量減少或避免以下活動:爬山、爬樓、蹲起、提重物、超出關節承受能力的長距離行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BDFYGwBUcHTFCnfbi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