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戀愛,是每個人都曾經憧憬或擁有過的美夢。古往今來,有不少人來歌頌愛情的美好,它是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是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還是李白的「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或者是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然而,這些詩詞都不及兩千多年前,一位女子對愛人唱出那曲《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天啊!我想和你相知相愛,願長存此心使愛情永不衰竭。即使高山失去稜角,江水完全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和地合二為一,我才會和你斷絕關係!
誰說古代女子含蓄?這首詩卻一反古代女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常態,把女主人公對待愛情的忠貞自誓之詞,寫的如此豪放,完全跟足不出戶,委婉含蓄沾不著邊哦!
以至於很多次聽到這首歌,我都感覺這個是現代穿越到古代的女主。
這首詩從「山無陵」開始,一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女主人公對愛情至死不渝的態度,充滿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般堅定的信念;以及火焰般熾熱的激情。
全詩準確地表達了熱戀中的少女,特有的絕對化心理,真真感人肺腑。相信對於現代很多受過情傷的男子來說,若得這樣一個愛你如命的紅顏,縱死千萬次也無悔!
明代詩人胡應麟在《詩藪》曾言:「《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這首愛情宣言,不見堆垛,局奇筆橫,情真意切,難怪流傳了兩千年都沒有令人遺忘,反而成為熱戀男女中熟知的肉麻情話了。
漢樂府之後,五代的詩人根據《上邪》這首情歌,創造出一首《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跟這首歌的表現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詩人在枕邊發盡了一切誓言,這種愛戀如果要休止的話,無非到了鬱鬱蔥蔥的青山潰爛。秤錘能打破重心定律在水面上漂浮,或者等到浩浩蕩蕩的黃河徹底枯乾。
參辰二星能在白日裡同時出現,北斗星回到南面。誰要阻止我對你的愛戀都不行,除非半夜三更出現太陽。
詞人一連想到六種自然景物的非現實現象:青山本不老,秤錘也不會浮在水面,黃河不幹涸,參辰也不會在白天出現,北斗更不會在南邊,半夜也不會有太陽。這些習以為見的自然之景,並不足以為奇,奇就奇在,一經詞人浪漫主義的想像之後,立刻變得引人入勝了。這些奇思妙想反覆地表現了作者希望愛情可以天長地久。
由此可見,這首詞跟《上邪》中,都沒有文人深婉曲折的風致和含蓄蘊藉的神韻。從寫法上看來,詞人善用鋪排和襯字,用情至深,溢於言表,潑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缺乏元曲的圓熟流麗、揮灑曲折。
然而這首詞之所以千古不衰,永為流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主人以忠貞熱烈的感情,激發出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這種想像給讀者的超常感染力。
詞人以宇宙間最雄偉的景物來烘托世間最美好的愛情,敢於把愛的生命和永恆的宇宙相提並論,形成一切奇思妙想。相形之下,詞人眼中的愛情與山河同在,日月並存。誇張地強調了愛情永固,但又不覺得過分,我們這些讀者只為詞人崇高的愛情觀所感動。
愛情一直是世人眼中最真摯而美好的事物,以至於古今文人墨客都不吝紙墨去贊詠它。從此,成雙成對的鴛鴦,忠貞高潔的梧桐,始終如一的大雁,高貴完美的鳳凰等都是我們眼中最美的愛情意象。
賀鑄用「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來表現自己老年喪妻的悲苦心境;元好問幼年看到大雁投地而死,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感慨;司馬相如曾一曲《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贏得才女卓文君的青睞......
愛情可遇不可求,因此才吸引了眾多痴男怨女為之付出重大的代價: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引清兵入關,直接導致明朝覆滅;有「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博褒姒美人一笑,不惜戲弄諸侯;還有唐玄宗寵愛楊玉環,不惜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只為她能吃上新鮮的荔枝。這些有些畸形的愛戀,讓人是非難辨。
在我看來,愛滿則溢,情深不壽,倒不如簡簡單單的愛情來得可靠,於平淡中更見幸福不好嗎?你在鬧,他在笑,一日三餐四季,如此簡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