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了,禹州這座橋,曾見證我的荒唐‖老家許昌
文‖邱松奇
「五分、五分、五分一拉啊!」
想起湧泉河上第一座橋,這樣的叫喊聲便又縈繞在耳畔。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湧泉河上有一座連接著許洛公路的木橋。當然,那時候機動車輛還很少,幾乎沒有,當時我只有七、八歲。
老木橋不像現在的石拱橋和水泥梁橋,它比河兩岸的路面都低一大截。那時都是架子車(人力車)拉煤,豫東地區和東部安徽界首、太和、利辛一帶的農民,也都拉著架子車來禹州西和登封拉煤。
那時的農民都用散煤燒火做飯,拉一車煤用一年,平時都用秸杆燒火做飯,只有到春節了,才捨得生著煤火。再加上炕煙和燒磚用煤,故那時的石子路上,幾十輛架子車是一幫,排成長龍,有的還哼著豫東小調。
到了飯點,拉煤的人都拿出自己帶的炊具燒火做飯,那情景尤為壯觀,簡直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橋的東端是落差四、五米的大坡,拉著七、八百斤煤,一個人跟本上不來,於是便產生了一些拉坡人。
那時,我家二哥十七、八歲,年輕小伙子,胳膊腿正是麻利的時候,又不惜力,他正好吃上糧。生產隊放工了,像他那個年齡的都掂著一根短繩,在坡前吆喝著。
拉煤的年輕人,也都自己合夥盤著上,只有那些上年齡的,體力不支的拉車人才肯花那五分錢,讓幫忙拉上去。
繩子一端系在架子車平把上,另一端是一個環圈,搭在肩上,再把一隻胳膊套里,彎著腰,伸著頭,撅著屁股,像喝水的牛兒一樣,使出全身力氣把煤車拉到坡頂,拉坡人和拉車人都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對方用煤塊一樣黑的手摸出一個五分的硬幣,塞給拉坡人。
雖說拉一個車上去五分錢,要現在五分錢扔到地上都沒人撿(因現在五分錢啥也買不住),可那時對面國營食堂豆腐菜才兩毛錢一碗。拉四趟,就能美美地去吃一碗豆腐菜,以填飽自己空虛的咕嚕咕嚕直叫的肚子。
木橋有四米寬,用直徑三十公分的杉木當樁子,上面蓬些木板。若是遇上河裡發洪水,橋被洪水沖得一晃一晃,在上面感覺像乘船一樣。據說沒修木橋之前,路是走我村穿街而過,順著村北邊一道溝進入河灘。
那時都是牛拉的鐵輪馬車,「咣當咣當」一路響聲,輾著河水和鵝卵石蹣跚而過,上去溝到順店街,一漫西北而去。據說木橋是1962年修造,十年時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我印象最深的是1971年開始籌建石拱橋。
修建石拱橋的人員都是林縣過來的石匠師傅。先是挖橋墩,橋墩足有七、八米深,挖著抽著水,那時水也大,兩個六寸泵,不分黑白天不停地抽。那時施工都是人工,七、八米深的橋墩坑,要打三個階梯,方能把下邊的沙石撂上來。
石匠們用鋼釺一錘一錘地「咣當、咣當」鑿著運來的石塊,石頭有青石和紅石,紅石被鑿得四棱八正,青石則是一面寬一面窄。待橋墩挖過鵝卵石算成功,師傅們用鑿好的紅石一層一層砌上來。橋墩砌好後,中間是三個大拱弧,每個拱弧足有二十幾米寬,十來米高,這樣橋修好就和兩邊公路持平了。
拱弧的下面,都是用土方做拱架,土摻些石灰,夯實,弄成半圓拱形,然後用編著號的青石,一塊一塊扣緊,石正縫直。拱孤慢慢成形了。
這時我才明白青石和紅石形狀不同的用途了。也許青石比紅石更結實些,所以一律用青石做橋拱弧。拱孤只一層青石,要承載幾十噸貨車的碾壓,除了石頭的承受力,拱形也有一定的支承力。
整整用了兩年時間,到1972年冬,石橋終於修好了。
橋拱與橋拱之間,又有三個小橋拱,每個小橋拱中間還有個小門。到了夏天,割完草,洗罷澡,幾個小朋友便上到那上面,上面特別涼快,又沒有蚊子,往往還會在上面睡上一小覺。
回想起兒時,真是淘氣之極。
橋兩邊有二十公分高,六十公分寬的人行道,只供一個人單向行走。人行道的外欄是水泥制的一米來高的欄杆,欄杆中間的水泥板上,里外都雕刻了毛主席語錄,諸如:為人民服務,抓革命、促生產等。現在還依稀可見。
欄杆外側是十公分寬的外沿,做支撐和陪襯。為了比膽量和尋求刺激,我們幾個小夥伴,站在欄杆外則,手搬攔杆,腳蹬十公分寬的外沿,從橋的這端沿到橋的那端。
扭頭向下一瞥:乖乖,十幾米高的橋,下面還流著湍急的河水,心裡不由陣陣眩暈,汗毛都豎起來了。可看著別的夥伴們,不停地往前移,自己便也壯起膽來,繼續向前移。
現在想想都後怕,要是稍微不慎,或手沒勁了,或腳滑了,掉下去真是不堪設想。兒時畢竟是兒時,我想每個人的兒時都會做些荒唐的舉動吧。
記得是1980年,可能是搞軍事拉練,天還沒亮,路上有一種特別響亮的聲音。天明了,人們都在議論,說是路上過坦克了。有的說是試試橋,看能否受得了。
隨著時代的前進,交通的發展,1998年又一座大橋橫亘在湧泉河上。這座橋雖然是水泥橋樑,但它的橋墩仍然用的是紅石錠。橋寬了,路直了,看不見架子車了,全是各類車輛。橋的承載力重了,百噸王也可以悠然通行了。
原先的石拱橋,仍然屹立在新橋旁邊,陪伴著新橋,見證著湧泉河的發展歷史,也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輝煌發展歷程。
人呀,一上點年齡,就常想著兒時的事情。譬如我,老想回到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童年,就連做夢都是兒時的樣子……
四稿於2019年9月10日
【作者簡介】邱松奇,筆名厚土,禹州市人,60後。高中學歷,酷愛文學。曾在《奔流》、《禹州通訊》和網媒上發表作品多篇。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