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萬億市場,供應鏈金融引領融資新風尚

2019-07-30   中天富保理


為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相關數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元

供應鏈金融作為將供應鏈商流、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緊密結合的一種全新產融創新模式得到了迅猛發展。

融資方式得以創新

供應鏈金融作為產融結合的重要方式得到實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這一橫跨產業供應鏈和金融活動的創新日益成為推動金融服務實體,尤其是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戰略途徑。

對於供應鏈金融的理解,五道口供應鏈研究院、五道口保理學院院長魯順表示:

廣義解釋,做存貨融資、保理、票據等都可以叫供應鏈金融;從狹義解釋,就是把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物流商和經營商通過網際網路化經營與集成,然後進行計劃、組織、管理和優化,最後提供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基於交易過程向核心企業和其上下游相關企業提供的綜合金融服務,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董濤表示:該模式突破了傳統信貸業務受理調查和審批等諸多限制,創新了融資方式,對支持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上海)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副教授袁象指出:在供應鏈體系中,實體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整體實力一般相對較弱,他們大多沒有足夠的抵質押擔保物,信息透明度偏低,抗風險能力弱,信用級別不高,因此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但這些企業對周轉資金的需求又較高,導致了企業融資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過去傳統金融機構很少給企業貸款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魯順稱,一方面是成本問題,銀行操作成本比較高,貸款一億和100萬的操作成本是一樣的,而銀行對客戶經理的業績要求比較高;

另一方面是風險問題,企業本身在產業鏈的末端,自身產品競爭力包括經營者的能力都比較弱。「而通過供應鏈培養核心企業的網際網路化,能夠極大提升效率,銀行放貸一億和100個100萬的成本一樣。」

反過來看,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來說,也剛好貼合了其轉型升級的一些訴求。文瀝諮詢總監王航表示,其實供應鏈金融是一個很好的金融槓桿,「上游的供應商可以有更好的融資工具,有穩定、長期的供貨,下游渠道也有更充足的資金提升業績,核心企業則會獲得供應鏈上現金流的穩定和業績的提升」。

科技賦能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解決企業融資難的重要突破口。過去,供應鏈金融存在很多弊端,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融資過程中,銀行一般通過線下掌握的訂單、發票等交易信息,確定企業的信用狀況,同時通過跟蹤、監控相關的物流、資金等信息狀況,從而確定是否貸款以及貸款金額。這種操作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導致造假行為。

如今,傳統的供應鏈金融通過科技的賦能成為金融機構與企業重點關注和大力發展的領域。

董濤表示,第一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在降低金融服務交易成本,加快信息流通、減少信息不對稱,增進金融服務可得性方面具有巨大優勢。第二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作為處理數據的有效工具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實現有效信息識別,雲計算作為動態可伸縮的虛擬化資源能夠為數據存儲的完整性提供保證。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廣泛探索大數據和雲計算在市場營銷、風險控制、運營管理等多個領域的運用。第三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隨著射頻識別裝置、傳感器技術等應用不斷成熟,物聯網的可靠性不斷提升,成本大幅降低,物聯網技術應用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可有效推進業務創新,例如可輔助各類物資實現全流程系統化管理,自動化監控。

「未來區塊鏈技術也將逐步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務中。」袁象稱,區塊鏈技術將為供應鏈金融各方建立起信任關係。供應鏈金融業務一般涉及機構較多,比如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即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即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等,他們存在操控數據的可能性。「通過區塊鏈分布式的帳本,可以使得不同參與者使用一致的數據來源,保證了供應鏈信息的可追溯性,實現供應鏈透明化,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東北財經大學現代供應鏈管理研究院院長蔡港樹表示,運用金融科技技術可以快、准、全地勾勒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相對關係,將企業真正納入到供應鏈的網絡體系中,從而建立真正公平高效的交易規則和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和環境,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效率。

此外,之前核心企業參與度不高,而近兩年隨著實體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其開始利用自身的信用能力、對產業的理解和對上下游的控制能力,紛紛布局供應鏈金融,一些企業或金融機構會用自己的資金或通過外部融資資金,直接對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缺少供應鏈管理成最大弊端

如今已有大批金融機構以及企業投身於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浪潮中,借力金融科技服務企業融資,而藉助金融科技不斷升級的供應鏈金融仍存在多層次信用穿透難、信息不對稱等一些難點。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供應鏈管理,產業網際網路化進展緩慢,對供應鏈金融產生很大弊端。」魯順認為,「比如阿里巴巴多年來給眾多大企業推網際網路化,但效果並不顯著。一是因為現在大的民營企業大多實際控制人年齡都比較大,對網際網路的理解並不深刻,擔心網際網路化會丟失商業機密,包括一些企業上下可能存在的不規範,最終可能導致只有資金在轉,沒有物流和貿易的人轉。」

而解決這些難點則需要突破口。董濤認為,首先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一是多維大數據風控結合區塊鏈,實現智能交叉驗證,確保信息真實可信;二是運用區塊鏈實現信用多級穿透,通過『區塊鏈電子憑證』,支付自由切分流轉,解決多層次信用穿透難的問題。」

其次,要建立共生共贏的供應鏈整體思想,構建基於產業鏈多方參與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平台,創新升級供應鏈金融產品,拓寬供應鏈融資綠色通道。

在傳統的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競爭的全球化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各參與主體必須把過去單一主體的經營思維,轉變為共生共贏的供應鏈整體思維,圍繞供應鏈管理建立基於產業鏈多方參與的,集提供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和資金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平台。

「同時,需持續加大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的創新力度,針對供應鏈不同交易層次和交易主體,不斷創新升級專業化、定製化供應鏈金融產品和一攬子綜合化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開闢供應鏈金融信貸綠色通道,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董濤稱。

具體來看,供應鏈金融本質是整個產業鏈的信用共享,是共享經濟的一部分。袁象認為,必須要先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全國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應該儘快與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實現充分對接,促進供應鏈上相關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形成信息透明對稱,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較為便捷獲取有效信息。」

第二,要建設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形成金融服務協同效應。目前參與供應鏈金融的金融主體不斷增加,融資渠道多元化趨勢明顯。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保理公司、小貸公司、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熱情高漲,這些金融機構根據風險偏好的不同,容易形成協同效應。

來源:《經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