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班裡打架,為什麼日本的老師從來不管?

2019-07-18     家長會了麼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最近有一個中國媽媽吐槽,自己在日本上學的兒子,總是被班裡的同學欺負,每天回家還時不時能見到一點小傷。

剛開始家長還以為老師不知道這件事,但是當她把孩子的情況告訴班主任,對方的回答讓這位媽媽吃了一驚——

「是的,我知道你的孩子跟別人打架了,而且他沒有打過別人。

孩子打架,當教師的竟然無動於衷,連絲毫制止的意思也沒有,這確實讓一般家長感到不解和憤怒。

但在日本,沒人認為老師這樣處理是失職。

日本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同伴衝突的時候,秉持著一個心照不宣的習慣———

以旁觀者的身份等待和觀察,在衝突管理中採取不干預的策略,通過等待觀察,掌握幼兒的衝突解決進展

耶魯大學教育家Joseph Tobin在研究中就曾講過關於日本幼兒教師的一個例子:

一個叫Hiroki的小男孩,在幼兒園裡經常推搡其他孩子,在班裡其他小朋友面前露出小雞雞,在房間裡扔玩具,打罵女同學……

然而,日本教師卻始終置之不理,即使有小朋友來向老師告狀,老師也只是鼓勵讓孩子自己去和Hiroki溝通解決問題,自己並不出面。

日本教師對此的回應是:

他們對於懲罰破壞型的兒童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更加重視孩子在遇到衝突時的自我處理,而不是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其實,對於幼兒發生衝突,日本幼兒教師保持觀察,不上前制止這一行為,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在日本沒有人會覺得這很奇怪。

人們常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衝突」,將衝突行為界定為「不良行為」。

預防衝突、消除衝突是很多家長的共識,出現衝突就要立刻制止,這點尤其在中國家長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然而衝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壞事,衝突的解決,其實有利於孩子調節自我認知,幫助他們適應環境和發展社會性人格。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所以當一群孩子出現在一個班裡,許多個獨特的想法和需要就開始激烈的碰撞,大多數時候,小夥伴之間是get不到對方的,那么小矛盾和小衝突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任何年齡段的衝突管理都需要藝術,對小孩子就更是如此,一發生衝突就拉開孩子,問題就解決了嗎?當然沒那麼簡單。

因此,日本在《幼兒園教育大綱》中特別註明——

「對幼兒的行為需要靜觀、守望,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援助。」

「培養對他人的信賴感或同情,需要讓幼兒自身對衝突或挫折等也有一番體驗,在這些經歷的基礎上,同情心才能逐步地培養起來。」

這兩句規定中最重要的那個詞就是「體驗」,這也是日本老師「不作為」(但「靜觀」已經告訴我們這並不是真的不作為)的核心原因。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觀念中,面對或經歷哭泣、糾紛和困難,都是健康童年中的正常情況,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經歷。

但由於日本國內少子化以及家庭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等因素,使得許多獨生子女在長大後,因為缺乏社會性的訓練,無法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導致焦慮、抑鬱甚至非常極端的暴力傾向。

獨生子女的問題,幼兒園無法解決,當今日本幼稚園、保育園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更多地承擔培養幼兒交往能力和社會性發展的責任,也就是給孩子提供體驗多種複雜的社會交往機會,這當然包括打架

正如《重返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一書中提到的,日本幼兒園為了增加孩子處理爭執的機會,會採用混齡教育模式,到了活動時間,自由活動室內就會有不同年齡的幼兒一起玩耍——

一個小女孩因為爭搶玩具熊和另外兩個稍大的女孩起了衝突,在衝突過程中,小女孩幾次試圖搶回小熊玩具都沒有成功,還在和兩個大女孩爭搶的過程中推搡摔倒……

對於這一情況,幼兒教師只是關注到了這一幕,卻選擇用等待和觀察替代了直接干預和幫助幼兒解決衝突,幼兒教師想要讓幼兒在衝突處理過程中自己處理問題,幫助幼兒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果然,在衝突之後,三個女孩不僅自己處理了衝突,還自發的達成共識,只要小女孩以後的玩具都能和大家分享,那她們就可以交朋友,一塊玩玩具。

當沒有大人出面制止、評判孩子的行為時,孩子能夠更獨立地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在日本這種「不干預」的教育方式下,日本孩子往往能更獨立地解決問題和衝突,將來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幼兒園之所以能夠這麼放心地不干預孩子衝突,不擔心孩子因為打架受傷或者家長來找麻煩,也是日本的環境和土壤決定的。

家長教育目標與幼兒園一致

日本年輕一代的家長,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少生優生,儘管教育理念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日本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全面發展特別是個性的發展。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日本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稱得上是「心狠手辣」:

走路摔跤,家長不扶;

從幼兒園起,即使要做火車或公交車,也不接送孩子;

寒冬臘月讓孩子穿短褲

……

日本家長認為,家長的角色就是陪伴孩子走過困難,而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相比於老師,家長更熱衷於看孩子獨立解決生活中的一切難題,認為能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至於在社會上撞得頭破血流。

日本家庭教育理念與幼兒教師的衝突管理策略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受挫能力。因此,老師完全不用擔心家長會因為孩子打架受傷來找麻煩,因為這也是日本家長們樂見其成的事情。

日本保育園照顧孩子事無巨細

日本的保育園對於孩子的照看非常完善詳細,從一本育兒手冊的細節,就可以看出——

育兒手冊會詳細記錄孩子吃飯、睡覺等等一系列的行為習慣,在每天入園前,家長交給老師育兒手冊,這是老師家長交換信息、了解孩子狀態的最主要工具。

同時老師也會在手冊上記錄當天孩子的一切情況,在孩子回家前交給家長,家長還可以在手冊上進行留言,向老師諮詢孩子在保育園的表現和照顧孩子的訣竅。

一旦孩子受傷,家長或老師都要在手冊上記錄孩子受傷的經過並進行報備,這成為園方和家長互相監督孩子是否受到虐待的一條通道,甚至很多起家庭虐待案件都是老師舉報並保護孩子的。

幼兒園事無巨細對孩子的照顧,讓家長可以完全放心,不用擔心孩子身上的傷是不是被虐待致成的。

虐童法律嚴苛,社會關注度高

國內常發生的幼兒園虐童案例,在日本雖也有發生,但少有的幾起案例都是發生在私自設立、幼兒教師沒有資質要求的不正規的幼兒園,正規的幼兒園幾乎很少發生虐童事件。

當然一旦發生,涉事老師絕對免不了牢獄之災。

2016年4月25日,28歲保育士南木愛美因強行喂孩子吃有芥末的雞塊,被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緩期3年執行。

法律懲治的相對嚴苛,減少了日本虐童事件的發生。

同時,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兒童虐待很大的關注。

2004年起,日本政府規定,每年11月為「防止虐待兒童月」(日文為「兒童虐待防止推進月間」)。

在此期間,各民間團體和地方自治體等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呼籲大家關注兒童虐待這個社會問題,並開展象徵防止虐待兒童的「橙絲帶運動」。

如此嚴密的事前防禦、事中監管、事後嚴懲,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幼兒園虐童事件的發生,家長更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幼兒園。

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我們很難完全複製日本幼兒教師對於幼兒衝突的觀察和等待模式。

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借鑑一些可取的地方——

比如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處理衝突,也允許孩子在不影響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獨立解決衝突,多一點對孩子發生衝突的容忍度,不要為了不衝突而避免衝突,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

一朝一夕,教育方式難以轉變。但只有社會通過改善制度給予家長放心的理由、家長給予老師自由教育的機會,老師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dviO2wB8g2yegNDFp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