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邊的媽媽們聊天,都說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兒經驗都理論偏多,缺乏實操性,今天就分享一波我認為真正有用的經驗,雖說「經驗」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在養育過程中,理論聯繫實踐能少走很多彎路,同時也能真正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快樂,話不多說,往下看吧。
1、關於自主如廁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朋友圈有個媽媽發動態:孩子1歲9個月了,快2歲了都,還在穿著尿片,不會自己喊尿尿,該怎麼訓練她自主如廁哪?
如果不是過來人,那我也肯定會附和她的焦慮,認為是沒有及時引導寶寶,訓練寶寶,然後告訴她一大堆該如何訓練孩子如廁的土方子。
幸好,看過一些權威資料,也有過實操經驗,得到了很多有效並且有用的信息。
2、習慣的培養越早開始,
越能事半功倍
半歲開始,是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的好時機,刷牙習慣和飲食習慣都可以開始著手了。
刷牙的習慣
有個媽媽和我說,非常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在寶寶5個月左右就開始引入口腔清潔牙套,在第一顆乳牙萌出時,就開始引入訓練牙刷。
現在孩子4歲多,刷牙已經成為他的「睡前指定動作」,完全不需要大人哄刷或者幫忙,非常的省心。
這點也是深有體會,一開始操作的時候,家人也是不理解,覺得這麼小刷什麼刷,還好自己不顧反對,一直堅持正確的「刷牙」方法,1歲之後就變得越來越順利了。
輔食添加及飲食行為習慣的培養
在輔食添加初期,如果能及早地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那麼後面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老人「吃飯追著喂」、「邊吃邊玩」的麻煩問題。
朋友在孩子半歲開始,就準備輔食添加的工具了,比如餐椅、攪拌機、研磨碗、學習勺、吸盤碗等等。
然後關於輔食添加的具體問題也是非常地用心,比如研究一天幾頓,什麼時候添加以及添加什麼品類,如何觀察食物過敏,如何鼓勵他學習自主進食,手指食物的如何選取等等;
接下來就是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如不挑食、教導他使用手、用勺子進食等等,讓孩子逐漸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
由於在輔食添加初期,朋友就遵從「必須在餐椅上進食」、「不能邊玩邊吃」、「條件允許下自主進食」這些原則,孩子大概在1歲多開始,就已經成為其他家庭眼中的「吃飯模範生」。
3、對3歲以下的孩子,少說「不要做A行為」,多說「做B行為」
經常有媽媽說,和孩子講道理講不通,其實3歲以下的孩子,對於「道理」的理解程度真的有限,而我們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經常習慣性就用「不要這樣」來制止他,甚至還會加大聲量和誇張的反應,意圖讓孩子「知道錯誤」,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在大人說「不要做A」的時候,孩子聽到的,永遠都是肯定句——「要做A」。
就像家裡老人,看到每次孩子爬窗口,都會用極其誇張的語氣「教訓」他,但孩子卻越發覺得好玩,甚至還爬得更歡。
我問孩子,為什麼要爬窗口?他說,想看車。於是我告訴他,想要看車不需要爬窗口,只要告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們就會抱著你看。然後他就照做了。
再舉一個例子,有些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愛扔東西。
如果你也生氣的對著孩子說:不能亂發脾氣,不能亂扔東西,那麼是毫無效果的,而如果你換一種說法:「生氣可以跺跺腳」「東西可以擺放整齊」,那麼孩子是會乖乖照做的。
與其誇張地阻止他不要做A行為,或者苦口婆心地說不要做A行為,因為123......倒不如找到他的目的,然後直接告訴他(最好行為示範),應該「用B行為來替代A行為」。
4、凡事從繪本入手,見效更快
為什麼大家都非常推薦、熱愛親子閱讀?
除了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培養寶寶閱讀興趣、增加專注力等等好處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對繪本的接受程度太高了!道理大人說100次沒用,繪本說1次就有用了。
比如剛才提到的如廁訓練。
如果你和孩子說:長大了,不能穿尿片了、尿尿要告訴大人、尿尿、便便要去馬桶等等,他們是一句都聽不進的。
但是如果你給孩子看《我不尿褲子了!》這本如廁訓練繪本,多看幾個晚上,就立馬奏效(親測有效,閨蜜家娃現在已經開始自己主動要求坐馬桶了)。
截圖來自《我不尿褲子了!》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或者發脾氣要正確說出來,他是聽不進去的。
這個時候,你給他看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孩子就能知道「生氣要說出來」、「不開心要說出來」。或者給他讀《傑瑞的冷靜太空》,他就知道 「生氣踢東西,自己會很痛」,記得之前給娃讀的時候,娃若有所思地說:生氣就像一個大怪物,會把你變成魔鬼。
繪本圖畫是激活幼兒語言潛能的良好媒介,它為幼兒通向語言世界搭建起橋樑,所以很多孩子天生天生就喜歡繪本多過其他東西,這麼好的引導工具真的要多多用起來。
截圖來自《傑瑞的冷靜太空》
5、孩子的情緒問題,越早解決越好
先來看兩段對話。
對話1
孩子:「媽媽,車怎麼還不開啊。」
媽媽:「是啊,怎麼還不開呢。」
孩子:「真是的,開的太慢了。」
然後他就轉過過去看窗外的風景了。
對話2
「媽媽,車怎麼還不開啊。」
「再等一會哈,過一會就開了。」
「我不要!我要現在就想走!我肚子餓死了。」
「再堅持一下。」
「我不要!」
看出兩段對話的區別了嗎?前一種是贊同,接住孩子的情緒,我們和孩子互相分享情緒,是朋友式的、更平等的溝通方式。而後一種是建議,並且壓制孩子的情緒,是父母式的,權威的和某種程度的壓制。
想像下,如果是你和朋友一起吃飯,點完菜好久都不上,如果你抱怨說:這家店上菜也太慢了,朋友卻說:再等一下吧,再堅持一下。是不是有點怪怪的? 咋了?不能抱怨下嗎?
雖然父母有些時候是需要拿出些「威嚴」的,但大部分情況下,換一種溝通方式就能很好的幫助孩子解決情緒上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5個是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並且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育兒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啟發,如果能立馬用上,那就再好不過了。